让生活素材走进职业高中政治课堂
陈帅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职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具有时效性的素材,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生活时事素材走进职业高中政治课堂,通过现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未来社会实践,使学生知识理论和实践体验得到统一。
[关 键 词] 职业高中;政治课堂;生活素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83-01
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与普通高中教学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学情。大部分职业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重视专业课,热衷学习专业技能,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下良好的铺垫。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对文化课的忽视将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素质表现较差,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高中政治课由于本身的理论性特点,显得枯燥又空洞,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原因,使教学符合职业高中的实际应用性,提高学生兴趣。
一、立足生活实际,引入时事新闻
职业高中政治教学引进生活化素材,教师要注重将教材中理论知识的时事解读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功利性较强,他们希望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使他们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对政治来说,学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看到政治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要从这方面入手,加强职业高中政治课堂的生活化进程。比如,在开课前五分钟导入时事新闻,让学生进行“政治新闻播报+点评”,使学生对当今世界和国内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最后做出总结,用政治教材中的理论分析新闻中的矛盾和问题,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政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政治理论对生活的影响。如此一来,学生逐渐养成了主动关心周围大小事情的习惯,对一些国家政策能够使用政治理论进行分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讨论中熟悉当前社会重点新闻热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本质和产生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学生关心的时事新闻引入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政治。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拓展教学内容
政治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教师如果采取传统教学的讲授法,将课堂变成“一言堂”,将使学生感到无聊厌烦,十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改善这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体验,使空洞、泛泛而谈的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拓展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搜集相应的影音作品,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学习理论知识,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政治素养。在多媒体影音资料选择上,教师应当重视下面两点:(1)注重多媒体影音资料辅助教學占课堂的比重,目前任何教学方式都不能缺乏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因此,影音资料的观看应当放在次要位置,不能喧宾夺主,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堂就是看视频。(2)作品的选择。在视频选择上,教师不能一手包办,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搜集和查找,共同选出合适的影音资料,通过不同小组的资料展示和讲解,使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了解政治知识和新闻时事,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职业高中教学历来注重实践,在政治课堂中依旧如此,教师应当多贴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将知识应用到课堂以外,到社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手段:(1)做社会调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开展行业内部的社会调查,对行业的经济制度和国家政策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分析对企业有利的最佳发展方向,提出自己对企业改革的建议和看法。通过实地调查,学生既能够提前接触社会上的本专业行业的情况,又能够看到社会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2)运用政治知识解决身边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理财任务,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收支情况的统计,实践自己的理财计划和结果,形成成果报告。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政治知识。
职业高中政治教学要注重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职业高中政治教学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使每节政治课变得丰富多彩,富含生活情境,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文云云.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中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9):91.
[2]赵朋飞.论职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J].成功(教育),2012(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