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与说理性写作的理念构建

    李泓

    一、现状:新教材写作价值的非学理性开发

    现在初中生的议论文最常用的套路就是:一个中心加上三个并列的分论点,而三个分论点段落就是一个中心句加上一个事例。如颜回“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学生据此写就《陋室不陋》,框架如下:1.陋室不陋,因其淡泊名利而高雅;2.陋室不陋,因其奉献而温馨;3.陋室不陋,因其大爱而美好;4.结尾:淡泊名利的品质薪火相传,奉献的精神代代传承,人间大爱流淌,幸福的种子播种于每一心田,陋室见证了美好品德的传承与发展。各部分也就是观点加事例。

    学生流行这样封闭单维说理之作,最大原因是受课文的“引导”,很多老师从9年级课文《敬业与乐业》获得“灵感”。其文框架:1.(开头)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第一要敬业。3.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4.第二要乐业。5.“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6.(结尾)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老师就看到写议论文的套路:一个观点加上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就可以的。

    其实这是一个非学理的审思。这一篇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他只是根据技术中最主要与学生最易缺失的“法门”提出自己的告诫,是定向劝说之作,还不算是严谨的议论文。不妨循学理审思梁另一文《最苦与最乐》。思路与点评如下: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揣摩读者的心理,提出最苦的事不是贫穷、失意、老或死。继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文章接着论证。

    2.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作者从生活的责任,想到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意境扩大。

    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这一个翻过来看,紧紧扣住了最苦的起点,扣住主题“责任”。我们没看到作者逻辑的清晰。看到立体思辨的意识。

    4.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这是精彩一笔,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释解讀者心中的疑惑。

    这就是严谨说理的说理文,值得我们初中生写作学习。文章不封闭说理,不仅写自己的想法,也考虑他人的疑惑;围绕“责任”先写最苦,后写最乐,两者逻辑关系清晰。今天,老师指导说理性写作时,没有说理写作的实践与学理把握,于是就无法从学理上开发课文的写作价值。

    二、理念构建:基于对话与思辨的逻辑演绎

    詹姆士·A·霍金和安德森·W·哈特道:“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支持行动或者两者有之的写作意图的文章。”可见,说理文要凸显三点:1.最重要的因素:逻辑。2.说理的构成:证据。3.目的: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支持行动或者两者有之。审视学理,说理文的理念当从三个维度构建。

    1.态度维度——对话意识

    徐贲道:“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握紧的拳头。”他又说:“在公共生活中‘说理是一种理性的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这也就要求我们控制情绪,要平等地与人对话。主要体现三点。

    第一,真诚。

    真诚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此一是表达自己的话,不察言观色,掩饰自己。如“陋室不陋”,这不一定值得今天的倡导,身居贫穷,陋室且乐,这固然是一种乐观,然陋室不乐而思改变,这更是一种大气与格局。说“劳动幸福”,如果认为这是有前提的,则见自己的思辨与真切体验。另一是有确证意识,不敷衍不忽悠,以确实的证据与严谨的思维,演绎说理,给读者信誉。美国学者傅丹灵道:“美国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教育孩子要搞清楚材料从哪里来的,怎么运用。凡引用必有出处,一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二是说明材料的真实性,这样才有权威性,才有说服力。”比如9年级课文《谈创造性思维》此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是瑕疵,应指出具体是哪个小组,在分析课文时要提醒学生。特别提醒学生不能编造名句或材料。

    第二,回应。

    徐贲道:“‘说理之文(essay),它是作者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必须考虑到它的公共性,必须考虑到别人会要求提供什么论据,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如何才能说服他们。”这也就要求在说理写作中,揣摩读者的心理,回应他的想法,或释解疑惑或矫正观点。九年级课文《谈创造性思维》中提出:“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作者不是正面回答,而是提出别人的回答:“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作者先肯定后提出不同的看法:“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如此彰显思考的深入,也回应对方的看法,提升了对方的认知。影响西方说理的美国图尔敏论证,由一个主张(Claim)、资料(Data)、正当理由(Warrant)、支援(Backing)、限定词(Qualifier)和反驳(Rebuttal)六大部分组成,其中反驳是重要的部分。

    第三,共振。

    一些学生认为没有旁征博引,就感觉文章缺失力度。于是,勤奋就想到头悬梁锥刺股,尊师就想到程门立雪,理想就想到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读者审美疲劳。解决方法有三。一是尽量采用贴近学生年龄与时代的材料。二是自身说法,如8年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然后就讲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经历。三是学会分析。如7年级课文《最苦与最乐》一文:有人说:“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不要刻意“名人开会”,联系生活,就有自己的材料与激发情感的共鸣。

    2.思想维度——思辨意识

    何谓思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1)思考辨析;(2)哲学名词,即纯粹的思考。“普通人认识世界总是从经验开始,凭借自己的才智与努力,理解世界上种种现象,康德认为,与普通人不同,哲学家由逻辑思考抵达事物的核心与秘密,思辨具有犹如上帝俯视世界一切的智慧。”

    思辨意识,一是寻知意识。弗洛姆道:“‘知,意味着由表及里地寻找事物的根本原因和观看‘赤裸裸的现实。”写作中,则表现为认真冷静地审思生活,透析事件背后的文化、情感与潜隐信息等。我们很多学生,看到“当经济被GDP(国内生产总值)框定,节目被收视率绑架,教育被高考指挥,成功被金钱标识” ,就说:“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代社会在如此的不断变化。一把尺子岂能衡量一切吗?”显然学生就没有思辨出深层原因:“这是一把叫做功利的尺子、一个标准衡量出来的恶果,这更是我们世俗功利文化的恶果。”

    要有寻知意识,也就要有对比的思维,立体审视而不选择性失明。学生谈理想的重要,就说理想给你一个明晰的目标,给你一个前行的动力。这就是平面单维的论证,不妨加上对比:很多人有了理想并付出行动,但却不一定能成功,如此就可知,光有理想与动力还不行,还要机会的捕捉,或是目标的合理或是适时的调整等。如此思考便进了一层。

    二是批评意识。孙绍振道:“美国sat评分标准中,就有批判思维的原则,既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议论文的根本原则。这也就要读一切公认的说法,包括谚语、格言,都要进行反思,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其活的灵魂,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文《谈创造性思维》就是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质疑。但事实上,更多的是对某现象的批判。如颜回那样陋室而歌,就是今天时代需要的吗?今天让大爱者或有抱负者甘居陋室,也是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吗?

    3.演绎维度——逻辑意识

    没有逻辑支撑的议论说理,价值阙如。形式逻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四大规则,要求思维当具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观诸作文现状,三“性”尤值注意。

    一是概念的明晰性。

    孙绍振道:“智性逻辑的基础是概念的严密性、稳定性,在行文中的一贯性。为了保证概念的严密与一贯,最起碼的办法就是下定义。如果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有起码的下定义的自觉,就不至于造成相邻概念的反复错位,交叉概念的叠床架屋了。”

    命题“理想”, 如果没有对“理想”概念进行界定,学生就写民族英雄为拯救国家的理想,科学家为人类科技发展的理想,学生回报母校培育之恩的理想。角度多个,意义多种,论证难以深入具体。如果将它界定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理想”,或“回报母校培育之恩的理想”或大一点“让生命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想”。就此深入论证,以明晰的概念并贯之全文,有具体的抓手,论证亦就深入与充实。

    有了明晰的概念,也就在这个概念下分析论证,文中确证与名句等中心的内涵应与之一致。如解读颜回“箪食瓢饮之乐”。一学生读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于是就写:“陋室不陋,因其淡泊名利而高雅。隐居在山林茅屋间,却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这是陶渊明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居一间陋室,浅酌一杯小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窗外云卷云舒,这是白居易对生活的享受。”但颜回与陶渊明、白居易的“陋室不陋”的原因迥异:前者是乐于自己的志趣,后者是远离官场的看淡人生。文中转移话题。而不同意义的人物放在一起,文章就变成“陋室不陋”的话题作文,泛泛而谈,何有说理、思想的张力?

    二是推理的合理性。

    论证是基于确证或实证的分析推理。我们常见推理无理的现象,主要有二:一是以比(比喻、类比)代证。如一学生写:“生活需要感恩,俗话说:感恩之心,亮若璀璨之星。我们只有去感恩身边关爱、关心自己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会像一颗璀璨的星星,闪闪放光!” 这里比喻缺失说理张力,因为感恩之心与璀璨的星星不同类,没有可比性。

    推理的合理性,建立在立体审视与分析的基础上,拒绝选择性失明。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天时者”未能攻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种现象是有的,但现实中,天时战胜地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汉末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众围攻曹仁镇守之樊城,曹操遣于禁率军往助,“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只是选择自己有利的事例,不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如此选择性失明的简单枚举的论证,难以服众。

    三是观点的论证性。

    观点论证性,其一就是观点需要得到论证。可学生作文中,常见混淆“事实”“想法”。“‘事实是公认的知识,而‘想法只是个人的看法。任何‘想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必须经过证明。证明也就是说服别人,清楚地告诉别人,为什么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理由是什么。”《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谈创造性思维》:“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第一句则为作者的观点看法,还当加上佐证,这是文章的瑕疵。

    三、教学向度:从文章分析转向交际语境寻绎

    当前对议论文课文的分析,采用文章分析的通用方法,即分析得出文章的观点,然后,从哪些方面论证,分析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或手段。学生“学会”分析议论性文章,但无法学会议论说理的方法。只有采用交际语境的分析,学生才能直接学会说理。依照此法,学习《谈创造性思维》,学生基本可掌握说理要素与方法。执教时,我如此设计问题:

    1.课文原题“事物的准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什么说答案不止一个呢?

    作者从一个数学事例分析,生动而容易理解。

    2.作者說理思路是什么呢?

    作者没有再论证标题,而是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再过渡到“要有此,则当具有创造力”。然后就是论证如何具有创造力,这占大篇幅,结尾“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就是总结,可见文章的重心是如何具有创造性思维。这就是编者修改标题的原因,但改后弱化了原标题的吸引力。

    3.既然知道重心,那你知道作者是怎样围绕重心而说服别人吗?

    先揣摩他人看法:“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然后提出不同意见,再加上两个例证。继而又提出读者关心的问题:“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然后分析。可见作者揣摩读者心理,耐心释解读者的疑惑。

    4.你认为作者有说理不够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自己看法,老师点评肯定或否定。作者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 罗兰·布歇内尔”佐证有缺憾,因为是同质的,如果换一个有探求新事物但没有活用知识者的事例,正反对比更有说理力度。再说如果例子后面有分析,说理也会更有力度。

    5.编者换了作者的原标题,你能换个标题吗?

    “谈创造性思维”为题,可以二种写法,一是创造性思维如何获得,二是为什么要有创造性思维。前者偏向阐释,后者偏向证明。标题改成“如何做创造性思维的人”,标题会更清晰。可见说理文章有二类,一是阐释类,如此文;二是论证类,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6.借鉴课文,以“如何做一个有思考力(或判断力、观察力等)的人”为题,你又会怎样写?先写出来,我们一起点评矫正。

    通过问题的思考,学生知道了:说理文章的种类、西方说理值得借鉴之处、说理要规避的现象等。思路演练与批评矫正,学生初步掌握说理文章的思路。此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认知的冲击与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不重视学生的说理教育,这会影响学生说理教育与说理表达,影响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从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来说,教师还当重视教材的开发利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此,教师应开发利用课文的写作价值,审思习作现状,寻绎学生写作素养涵育的教育策略,使其在主动探索的写作情景中实现写作素养与能力的真正提升。诚能如此,则为学生之幸,教育之幸,社会之幸。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深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立项批准号:FJJKXB19—8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福建南平市建瓯一中]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