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美术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许凤芳
【摘 要】 新课标背景下的美术课堂,就应用新课标理念指导实践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 小学美术;新课标;有效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美术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美术教学并非发挥其这样的应有功能,往往是“依葫芦画瓢”似的“跟着画”。而新课标的颁布,克服了教材内容“难、繁、偏、旧”的现象,改变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的模式套路,使得美术教学更具弹性空间,给教师更多创造机会。又特别是在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呈现出一片生机。
一、课堂教学更注重设境激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美术爱好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要求到:“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因此,作为新课标践行中的课堂,应该是趣味化的课堂,而不是只教画画的课堂。虽然美术视觉性很强,具有直观形象特征,但他们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还是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必要设置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迅速点燃学习热情,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例如,在教授松树的画法时,我们可选用有关松树的诗词、散文中的有关松树的描写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松树中找到恰当的语言对松树的造型以及画面渲染表现的气氛进行描述,讓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再从立意、笔墨表现和构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分析松树之后,再将其与柏树和柳树进行比较。然后再由教师演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讲解不同笔法和线的表现,让学生从中体会中锋、侧锋、逆笔、顿挫等用笔方法以及浓、淡、干、湿、酣畅凝重、淡雅飘逸的墨色,并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笔墨的运用及其作用。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
二、课堂教学更注重愉悦启智
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活动,其人文性和愉悦性决定了美术在美育中的教化作用---不仅能陶冶情操,增强自信,还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启智学生思维,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营造民主愉悦教学氛围基础上,抓住学生兴趣点,发挥美术特有魅力,通过巧妙地教学手段让学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实践过程,从而在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中提升自我,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的美术课堂加深了学生对于色彩象征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强化了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绘画表现语言,加强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功感和自信,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参与艺术活动的愉悦和幸福。
三、课堂教学更注重实践创造
新课标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美术作为素质教育平台,没有任何理由不担当起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超越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盲目否定他们,而是应敏感地捕捉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从而让学生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材料,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们要尽量做到只求其意,不求其形。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线索启迪的方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线索,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线索出发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过程,如教师可以提供局部线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创造其他部分,最后要求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强调了实践创造力的培养,是有效的。
四、课堂教学更注重合作互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合作意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并愿意承担成年人所承担的任务;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常常把自己的认识作为衡量他人或事物的尺度,特别喜欢竞赛性活动,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欲强,合作意识淡薄,所以教师应注重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材质的用品,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不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活动。
当然,新课标背景下美术课堂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特别是在新课改一同实施践行下,课堂更灵活多样。但无论哪种变化,我想都是我们教师把新理念与美术学科应担有责任结合起来了的变化,都是利于课堂高效发展的、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变化。只有这样探索实践,才可能让美术发挥应有育人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朱艳,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5年。
[2]付光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
[3]史薇敏,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