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关注析《祝福》
付永东
理解与鉴赏是中学文学作品学习的基本任务。理解把握作品思想内涵,感受鉴赏作品艺术魅力。学习中既要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也要重视作品细节的仔细品味。
不同流派的作品创作特点不一,决定了其解读方式不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直指现实、反映现实、批判现实,要准确、深入理解这类作品的思想内涵,一定要结合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及创作动机,其基本的解读方式是“知人论世”。从这个意义上看,《祝福》并不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难理解的鲁迅作品,通过对祥林嫂死因的探究,把握作品主题并非难事。并且过往的教学也主要是对《祝福》主题思想的解读,这里不再多作阐释。
现实主义小说表达主旨的主要方式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般来讲,鉴赏现实主义小说作品最主要的途径是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等三要素。通过对三要素的品鉴,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主旨。不同的作者,创作风格、艺术魅力各异,这就要求鉴赏小说作品时,一定要结合作品本身,抓住个性特色,仔细品味咀嚼。
鲁迅先生《祝福》是《彷徨》第一篇,不仅极具代表性地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艺术风格,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就中学阶段而言,学习鉴赏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可有三点关注。
一、整体把握:双层复式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小说情节展开的基本模式,直接制约着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祝福》叙事采用了双层复式结构。两个不同叙事层面中,叙事的主体不同,多角度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
叙事整体结构是顺叙。讲述“我”在旧历年底回到鲁镇路遇祥林嫂,直至祝福前夕听说祥林嫂在鲁镇热闹的祝福声中孤独死去。故事围绕祥林嫂对“我的”三个追问展开——“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祥林嫂寄予厚望的“我”,在三个追问中落荒而逃,祥林嫂以及她关于生命的终极追问被扔在了瑟瑟寒风和漫天雪花之中。这一部分,叙事主体是“我”,以我的所见所闻,描述了祥林嫂临死前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我”的思考:“灵魂的有无,我也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引出祥林嫂死因的探究。
叙事主体部分是倒叙。从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开始,讲述了祥林嫂充满不幸的一生:丈夫死后第一次到鲁家做女工,被婆婆抢回并被迫改嫁,第二个丈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吃掉,第二次到鲁家做女工,因“不洁”而实为“不节”被鲁家及鲁镇所不容,最后孤苦死去。这一部分,叙事主体主要是祥林嫂自己及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鲁镇上的男男女女,多元的叙事主体共同推进、完成祥林嫂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及叙事方式,不仅使得祥林嫂的形象得以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捐门槛也得不到四婶的谅解从而赎不了罪的细节,展示了祥林嫂的死因,也使得鲁镇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得以勾勒,展示了祥林嫂不被认同,备受歧视和嘲弄的生存环境。
二、仔细品味:貌似平淡实为醇厚的叙事语言
鲁迅小说语言似乎都在不动声色的白描中,寓以深刻的思想与浓郁的诗意,《祝福》也不例外。在貌似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讽喻和诗情,含蓄地表达了独特的感受。
首先,淡然叙述寓有深刻讽喻。小说开篇:“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这段写“我”与四叔见面寒暄,叙事中略显淡然,然笔意不淡,最后五个字“还是康有为”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小说写于1924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按照鲁四老爷的身份和现实的逻辑,这里鲁四老爷应当骂的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但鲁四老爷骂的却是“康有为”,并且前面加上了“还是”二字。“还是”有“仍然是”的意味在其中,这里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鲁四老爷作为一名监生,在鲁镇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有见识有资格议论国事的人物了,但骂的却是已经过气的康有为,可见其对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一无所知。鲁迅先生揭示辛亥革命失败根本原因的一贯主题,在这冷静、客观的叙述当中,不动声色地展示出来。其二,康有为是改良主义者,后来成为保皇党,辛亥革命的对立派,此等人物鲁四老爷尚且要骂,揭示了鲁四老爷的落后与反动。这种不动声色冷静叙述实则蕴含深意的语言在文中还有多处,可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其次,貌似平淡实寓诗情。鲁迅小说的诗情一个典型的体现就是其语言的抒情性,这种抒情与其散文诗的抒情不同,散文诗的抒情则浓郁得似乎化不开,如《野草》中的诸多作品,小说的抒情平淡得近乎叙述。小说《祝福》从开篇至结尾多次出现抒情性的段落,这些貌似平淡的抒情,越是平淡,越让人感受到作者难以遏制的悲愤。小说最后一段“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祝福的空气中死去的,作者的悲愤之情没有直接宣泄,而是将情感压至最低,将自己也置于“繁响的拥抱”之中,享受祝福时节的懒散、舒适和醉意。看着可以随意挥洒幸福的众圣们,享受完祝福的祭礼后在空中醉醺醺的蹒跚,看着祥林嫂在这“幸福”时刻带着恐惧和不安穷困而死。这种特点在小说《药》的多处景色描写中也有典型体现。
三、深入探究: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最为典型。小说共九处提到祥林嫂的眼睛,其中有三次细致的刻画,把祥林嫂一生的命运转折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不赘。
《祝福》的细节描写非常值得探究——抓与人物有关的小物件。如鲁四老爷书房中陈设的朱拓的大“寿”字,已脱落一边的对联,以及案头“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的三部书,等等。这些小物件展示出的鲁四老爷,是一位信奉宋明理学的、没落腐朽的乡村地主的形象。再如“我”见到的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破碗,说明祥林嫂已经没有一般女性爱美的感觉了;空碗,说明讨不讨饭已经不重要了,或是讨不着了;比她更长的竹竿,说明她已经不再爱好了;下端开了裂的,说明已经近乎愚顿了。这是一个精神、心理已经死去的女乞丐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鲁迅几笔就写出了此刻祥林嫂灵魂已死,仅有躯体还尚存一丝气息的状态,所谓灵魂有无之问,只是多余的话了。
小说《祝福》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各版语文教材选有《祝福》,也证明了《祝福》的文学价值和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值得细细品读,深入挖掘的地方也比比皆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不为溢美。学习时注意既要整体把握也要细致品味。
(作者单位:雅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