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黄荔

    摘 ?要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育人中的重要一环,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通性,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高校应当创新理念、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活起来”,实现全面和全方位育人效果。

    关键词 新媒体;美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1-0069-03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1]。美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环节,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的目标,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致力于铸魂育人。新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呼唤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为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审美教育,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途径。

    2 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美育”的概念,认为美育之目的在于“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2]。美育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美丑和是非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心灵、完善人格,进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使其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品行修养,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可见,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相通和互补的,在教育方向和目标上是统一的,二者最终都指向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一层面看,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

    随着多元文化环境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更为重要,任务更为艰巨,教育方式和手段亟待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强调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也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審美和人文素养[1]。美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痕迹较重、手段单调、针对性不强、教育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美育在高校流于边缘化、表面化等问题。因此,美育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必要性,二者相互融合,有利于育人要素的整合、育人环节的衔接以及育人资源的共享[4],更好地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推动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

    3 新媒体时代为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并迅速发展,为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是指建立在数字和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广泛传播信息的平台,依托互联网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以计算机、平板、智能手机等为工具的微博、微信、QQ平台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5]。

    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在全国8.29亿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学生群体比例最大[6]。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互联网和手机、计算机等智能终端的新媒体也在快速发展,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思维和交往行为方式。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点对面传播的局限性,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广泛性、便捷性及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形成“人人都是传播者,随时随地可以传播”的多向交叉传播生态,备受“90”后和“00”后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成为他们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基于自身特点及对高校学子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为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持。

    首先,新媒体的表现方式活泼多样,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美感和新引力。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声音表现形式,还可以运用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表现手段进行内容包装,有利于青年学生摆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比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就是以动画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美感,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更为便捷和高频,实现了信息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多渠道传播,极大地拓宽了个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和他人交流的广度和深度[5],有助于拓宽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最后,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有助于教育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审美喜好和思想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增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际效果。

    4 新媒体时代美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置身新媒体时代,应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途径,以美育德,增强育人效果。

    深度整合新媒体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人们获取信息的难度和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分辨和筛选的难度。面对琳琅满目的资源,如何选择和整合并最终“为我所用”尤其重要。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个性张扬,审美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开放化的特征。

    首先,教育者应当主动去接触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作品,深入了解他们的喜好,对其中富有审美教育价值、符合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的作品进行搜集和整理,扩充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库;对于一些立意不高甚至低俗的作品也应当关注,通过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

    其次,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令其更富有美感和感染力。比如从传统的诗词华章中提炼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从歌曲舞蹈中提炼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内容,从学生所喜爱的综艺节目中提炼团队精神、奋斗精神等教育内容,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赋予其活泼生动的审美意义,改变其在学生心目中刻板枯燥的印象,从而提高教育的实际质量。

    创新运用新媒体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美 ?新媒体将文本、图画、声音、特效等集为一体,能够调动人们的感官感受,并且通过即时互动提高参与感,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新媒体手段,提升教育的形式美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网络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73.9%[6]。

    许多主流媒体和组织也开通了短视频账号,通过短视频应用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比如2019年7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段国际锐评,结合短视频的呈现方式进行剪辑,当晚发布至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该视频在抖音上的点击高达450万;第二天登上微博热搜,转发超12万,评论中纷纷夸《新闻联播》接地气,提精气神。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大启发,可巧妙利用新媒体手段融合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美感;将主流的价值观念以活泼、生动、有趣的方式包装和呈现,再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能够大大提升受众的关注度和喜爱度,从而实现从“一对一”“一对多”到“多对多”的传播效果。

    把握新媒体宣传阵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美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和价值的传播输出更为自由便捷,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重要阶段的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就要把握信息传播和观念引导的主动权,对此,高校责无旁贷。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的使用率分别为83.4%、58.8%、42.3%。移动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通信类应用使用时长位居第一,网络视频、網络音乐、短视频、网络音频、网络文学应用的使用时长分列二到六位[6]。微信朋友圈、QQ空间、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经常关注和使用的工具;高校应当巧妙利用这些平台,输出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教意义的作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美深入日常、深入人心。比如广东共青团的微信公众号,每篇推文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接地气又不失态度,能将积极的正能量透过或幽默或温情或新颖的漫画和文字传达出来,并且在每个重要的节点、每件大学生关注的事件中都能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备受大学生的喜爱。学生亲切地称其为“团团”,甚至自觉形成“不信谣,信团团”的默契。这就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把握宣传和舆论主动权的成功案例。

    此外,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短视频账号,与学生进行日常互动。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的曲建武老师坚持在个人公众号中与学生谈心,娓娓道来的文字具有美感和亲和力,比刻板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老师坚持在个人公众号中介绍传统节日的美,传递节日背后的内涵与意义,使得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中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通过转发,又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将这些美和正能量传播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美得以深化。

    加强媒介素养和审美教育,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美 ?在新媒体时代,包括师生在内的任何个体,都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客体,还是进行输出的主体。师生的媒介素养和审美水平都对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对师生群体展开媒介素养教育和审美教育。

    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围绕媒介素养、网络伦理、网络审美文化等内容开设课程,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打造一支既能够熟练获取新媒体信息,把握新媒体传播导向,营造健康新媒体文化环境,又能灵活运用新媒介语言,对主流价值观和美学理念进行平民化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学校舆论环境、互联网美育环境的熏陶影响,提高大学生分辨真伪、美丑和善恶的能力,知道何为真善美,进而传播真善美,使得新媒体成为师生传播美和正能量的平台。

    5 结语

    总之,新媒体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深入整合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元素,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美感和吸引力,最终实现全面育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栗嘉忻,娄淑华.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138-141.

    [5]龙妮娜,黄日干.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5-6,7.

    [6]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13.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