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文娟

    偌大的会场上,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执教《乌鸦喝水》。教学结尾,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呢?”但凡上这一课,老师们都会借此环节拓展孩子的思维。

    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看来是胸有成竹。女教师点点头,孩子朗声回答:“乌鸦可以用吸管来喝水!”会场一片哗然,听课的老师们发出会意的笑声。在成人看来,吸管是方便,可毕竟是现代的产物,不符合文中的情景。

    年轻的女教师不动声色,朝孩子粲然一笑:“好啊,这个办法好啊!”听课的老师们立刻安静下来,这个方法也值得夸?女教师继续说道:“如果那个时候能有吸管,乌鸦就不用衔石子这么麻烦了!”孩子紧绷的面庞缓和了下来,满足地坐了下去。

    不得不服,女教师说得多好啊!她既肯定了方法的巧妙之处,又暗示了方法在當时行不通,在听课的老师们面前有力地挽回了孩子的颜面。是啊,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问题的提出是要引导孩子积极地思考,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只在意方法的缺陷之处,很容易浇灭孩子思维的热情。善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其思考的过程和价值,才会激发更多孩子大胆地“吃螃蟹”。

    果然,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有的孩子说:“用石头砸破瓶子。”这个方法立刻引来一阵反驳声:“瓶子砸破了,水流进土壤里,乌鸦照样喝不着水。”有的孩子说:“找一块毛巾放进瓶子里,毛巾会吸水。”瞧,这方法多巧妙,利用了生活中的常识。孩子们找到了更多“螃蟹”,且不论方法的可行性,经历思维的过程远比较真于“螃蟹”的好坏有意义得多。

    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孩子沉思良久,终于举起了手。女教师示意大家安静,听听他的想法。这个孩子不疾不徐地说道:“乌鸦用嘴和爪子在瓶子边刨一个小坑,瓶子歪到进小坑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哗——”听课的老师们自发地鼓起掌来。这孩子结合文本中的情景,利用现有的条件,奉献出了一个美味的“螃蟹”!

    老师们,请善待第一个“吃螃蟹”的孩子吧。

    (《江西教育B》2019年第5期)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