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牵引:党的群众路线长效运行的逻辑起点

    谭鹏

    〔摘要〕价值牵引是党的群众路线长效运行的逻辑起点,只有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得到一致的认同,形成统一的行动,收到良好的成效。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价值牵引的功能,前提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重点是引导人民群众凝聚价值共识,途径是通过具体实践塑造价值观念,保障党的群众路线得到长效运行。

    〔关键词〕价值观;党的建设;群众路线;长效机制;身份认同;感情认同;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1-0044-04

    所谓价值牵引,就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机制标准引导人们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准则,并在实践中演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价值外化为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得到一致的认同,形成统一的行动,收到良好的成效。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价值牵引的功能,前提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重点是引导人民群众凝聚价值共识,途径是通过具体实践塑造价值观念,保障党的群众路线得到长效运行。

    一、 价值建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核心要素

    价值建构重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价值建构对政党而言是一种精神力量和行为导向,它是政党保持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对于凝聚和团结党员、整合社会成员具有重要意义。〔1〕党的群众路线价值建构就是要通过全党通过学习教育,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用以引领全党践行群众路线的价值判断。建构正确的群众价值观要求党员干部端正群众立场、坚定群众信仰、牢记群众观点,才能真正发挥党的群众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

    1.群众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选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人心向背决定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决定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将先进的理论付诸实践,引导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努力奋斗,必须清楚地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摆正政党自身的功能定位,自觉接受人民的选择,可以说,立场的选择对于无线产阶级政党来讲是一项根本性的选择,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才能拥有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才能为改革创新发展注入力量。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群众立场,在组织定位方面,党的群众路线建构的基础就是准确定位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和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如毛泽东就曾指出:“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我们不同,我们党是人民的代表,是人民的一部分,要组织人民为自己的利益奋斗。”〔3〕 在功能运用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政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工具,而不是将人民群众视为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工具,“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共产党,就因为它为人民群众服务,它是人民群众手中进行解放斗争的工具。党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斗争的一定阶段上的产物。”〔4〕正是由于建立了正确的党群关系定位,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民心和民力的支持,在来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在实践发展方面,无论改革开放引发的社会环境多么复杂,群众立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坚定地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一边,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党的事业才能得到发展。

    2.群众信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明特征。群众立场的一致性决定了群众信仰的民本性,群众信仰就是指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将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具体工作统一起来,将群众满意和群众认可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群众信仰在思维层面表现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践行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准则,尤其是党员干部要直面思想和利益诱惑、立足自身找根源、查病症、下药方,坚决摒弃背离党的执政宗旨的错误思想,始终坚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利益观,在澄清认识、端正思想中坚定为民的信仰、树立服务的意识。建立群众信仰在实践层面表现为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个体的利益需求,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主体,而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因此,要树立群众信仰并确保信仰维系的长久性,就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调动和长久地保持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维护群众利益首先要把维护和发展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中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确保制定出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群众利益还要注重尊重和体现人民群众个体特殊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既要认识到群众利益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更要牢牢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统筹解决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利益需求,将党的执政成效牢牢建立在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3.群众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主体构成。群众观的本质是如何对待群众、看待群众,群众观点是群众立场和群众信仰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关于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系统化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党的群众观的核心表达,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党的群众观点的表述有着丰富的内容,从“鱼水关系”“血肉关系”“铜墙铁壁”的形象比喻,到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为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观点的直观表达,再到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党的群众观点六个方面的系统概括,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5〕这六大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国化的全面概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党的群众观点发展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三句话从整体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主体和途径等核心问题,只有把这些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和支持。

    二、价值认同:党的群众路线运行的思想前提

    夯实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在利益多元的社会格局中能建构一致的价值认同,这是群众路线能够付诸实践的基本前提。群众路线中的价值认同,即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重视群众的利益需求, 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观点,从根本上树立服务型政党的科学理念。

    1.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础。身份能够表明群体或个体在社会中的客观存在,认同则是一种心理活动,身份认同就是指社会中的主体对于自身归属感的主观感知,身份认同反映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状况和社会群体的认知水平。党的群众路线中的身份认同,主要是指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对自己身份角色的态度和价值感的认同,其中主要包括组织认同和对群众认同两个方面,组织认同就是党员干部对党员身份的感知,对党的宗旨、纪律、责任的认同;群众认同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身份的认知,包括是否还认可自己也来自群众,在心中对群众保持敬畏感和崇拜感等等。

    当前,身份认同危机已经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障碍,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员的构成和身份特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构成已经从解放初期的工人农民为主越来越呈现出“中产化”“精英化”的特点,随着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和加剧,群众愈来愈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名词,不同的身份特征开始阻断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原来共同的身份体系开始分化解体,党群之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认知鸿沟”。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我们既要看到引发身份认同危机的社会因素,也要认识到弥合分歧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发展和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尽量缩短身份差距;同时,我们还要在全体党员中加强教育,尤其是通过建立党员长期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拓宽党群之间的利益沟通渠道,真正将党的宗旨内化为党员的精神动力,外化为党员的行为方式。

    2.感情认同是价值认同的表现。感情认同就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表达的对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这种情感外化为面对群众时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情感沟通是群众工作中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还会大量涌现,人民群众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置的矛盾,如经济、住房、疾病、就业困难,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家庭不和睦,被人误解、遭人排挤等等,这些实际问题必将妨碍人的积极性,挫伤人的进取心,有时甚至影响对党组织的认同度。要有效化解问题、困境或疑虑,就必须增强对群众的感情。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培养群众感情,在工作中注意和群众之间换位思考,增强相互的理解、同情和关怀,感情是相互的,只有党员对群众有感情,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多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另一方面,通过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从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难解忧,才能取得解决思想问题的最佳效果。再一方面,感情认同是最朴素的认同,增强感情认同需要一定的形式创新,但不能搞成形式主义,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感情认同是否建立关键要看实效,最终的标准还是要看党员干部落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是否得到充分树立,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切实解决,看工作力度和工作业绩是否有新的发展,看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水平是否得到较大层次的提高。

    3.文化认同是价值认同的目标。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社会主体(个人或群体)对共同理念和价值观念的一致认可,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目标达成一致,从而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实现与外界的良性互动与资源共享。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的“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是无产阶级政党特质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既要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中汲取营养,更要立足政党自身深入发掘党的群众路线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魅力增强共识,来推动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文化认同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自然过程,也就是群众路线文化本身的同化过程,同时,文化认同也是一个自觉过程,共有的价值观与共同的文化资源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所以,我们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积极倡导树立以人民为本的群众文化,积极倡导服务理念,大力培育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为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价值塑造: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步骤

    人是有感情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会有自己的好恶,会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会觉得这个合理不合理、公平不公平、合适不合适,这是一种较为单纯的个人感情。但感情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受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当前正处在发展的攻坚期、也处在矛盾的凸显期,面对西方“西化”和“分化”的不断渗透;社会生活多样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贫富差距加大,各种利益反差日益明显;各种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侵蚀公共权力,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也冲击着固有的思想和观念,改变生活方式等等,这些无不对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行为方式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除了与社会生活相关联,还与其权力使命、与具体的施政活动相联系,应该说党员对群众的感情要靠完善机制,使之融于政治责任、理论修养和具体实践中。

    1.准确认识价值塑造内容的整体性。 价值塑造不是就某个单一观点达到共识,更不简单等同于坚定理想信仰,价值塑造的主题内容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是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的统一,理想追求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价值塑造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员干部更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和社会主义信念,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需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高尚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干群密切联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塑造的根本是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的集中体现,是党群关系的试金石,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旧的思想观念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制约,有的党员干部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好大喜功,喜欢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出现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有的缺乏群众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观念,高高在上,漠视群众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有的缺乏大局意识,本位主义严重,处心积虑维护部门和个人既得利益,阻碍改革步伐;这些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等。价值塑造的关键是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要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业务水平,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要促进党员干部坚持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寻找与部门工作、业务工作的结合点,熟悉工作规范,把握工作规律,提高执政能力,要通过强化职能,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服务。

    2.牢牢把握价值塑造过程的有效性。发挥价值塑造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中的功能和作用,必须注重发挥价值塑造的功能,充分体现其运行的实效性,才能引领群众路线的常态化实践。一方面,必须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价值塑造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教育的方法,然而一个领导干部在教育党员时所讲的话有多大分量,能否得到党员的信服,这就不仅要看教育内容里包含有多少真理,教育方式是否有高超的艺术,更要看他的表现和行为。言行一致,才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否则讲的话再动听,也难使党员信服。因此,价值塑造要从领导干部从严要求自己做开始,领导干部不仅要积极自觉地在群众路线的教育中率先垂范,给其他党员的做出榜样;而且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注重从党性原则、思想道德、行为作风、领导方式各个方面进行党性锻炼和修养,才能发挥“身教”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经常性的价值教育和培育的有效机制,要切实加强领导,这是实现经常性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都应将党员干部的群众理念和观念教育列入工作日程,做到经常研究、狠抓落实;要经常分析党员思想动态,不仅要注意分析党员日常工作表现和情绪变化,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或党员遇到晋升、奖惩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要认真分析每个党员的思想反映,发现问题及时教育;要抓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制度化是经常性的重要保证,有了制度化,经常性才有章可循,才能促进党组织群众工作文化氛围的形成,使党员信念得到巩固,素质得到提高。

    3.始终遵循价值塑造方法的多样性。首先要遵循价值塑造对象的针对性,在工作中注重人性化的亲情感染,注重精神的、道德的人格示范力,注重内心认同和道义服从,并要支持和鼓励党员行使各项权利,以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提升价值塑造的效果。在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中党组织要坚持把解决党员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一是政治上要关爱,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营造民主氛围;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考核激励等方式,为党员搭建起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平台,使其感到“工作有奔头、价值有体现”。二是工作上要关心,当干部工作取得成绩时,及时热情鼓励;当干部工作碰到困难时,及时排忧解难;当干部工作出现差错时,及时分析原因,主动承担责任。三是生活上要关怀,关心干部身心健康,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为大家谋福利,坚持“五必访”制度,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就业等后顾之忧,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要注重方法运用的灵活性。一是坚持分类施教,认真做好党员共性和个性两种类型的教育工作,把解决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共性问题和解决局部的、具体的、个别的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保证党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坚持创新载体。根据时代特点和党员队伍的客观需要,实施小型多样、分散、灵活的开放式教育,采取个别谈话、民主生活会、组织培训、形象电化教育、典型现身教育、案例剖析教育、知识竞赛及民主评议党员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打破单向、封闭的教育模式,加强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双向交流,由“讲话”变“对话”,开展互动式教育;借鉴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行系统思考、反思教育等。

    〔参考文献〕

    〔1〕程勉中.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价值建构〔J〕.福州党校学报,2013,(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24.

    〔3〕毛泽东文集:第3 卷〔M〕.人民出版社,1996.57-58.

    〔4〕张闻天文集:第4 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475.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0-03-13.

    【责任编辑:刘彦武】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