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与建议
刘明江 施丽薇 顾晗 李金贵
[摘 要]兽医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多年来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受教学资源限制,扩招等因素影响,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到位或缺位,这明显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国家执业兽医资格制度全面实施的需求。为实现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需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兽医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8-02
近年来的研究生复试面试(动物医学专业)给面试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了解个别知识点,缺乏对问题的系统理解和宏观把握。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学校临床主干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通常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的,学生几乎没有动手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由此可知,有不少农业院校的兽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学生的临床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学生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融合点,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根据社会行业需要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基本要求调整专业及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比重,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教育今后必须要走的路。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建设和不断优化,现将各环节具体介绍如下。
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具体指实验课、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特点是每个实践教学单元与理论课紧密衔接,但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简单,时间短,基本没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就造成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1],而且课程间的有效联系较少,学生只能接受单一、分散的临床课程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贯通和灵活应用。
目前这种状况在很多高校仍没有明显改善,很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直接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需要相应机构或单位的再次培训。以我国推行的执业兽医制度来说,我国原计划于2014年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规定动物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必须配备执业兽医师。2012年,我国约有五万人已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并获得兽医师执业资格证,但由于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的人数较少,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的时间推迟到2017年,但2017年能否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仍没有充足把握。[2]其原因是获得资格证的人数不够,而且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虽然通过笔试获得了资格证书,但他们大部分缺少临床诊疗实践经验,虽有执业兽医师资格但仍不能“执业”,于是出现了“租证”等违规现象。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虽获得了该证书,但他们大部分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到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开展工作。这同时反映了执业兽医资格证属于行业准入资格证,而不是“技术专业资格证”。可见,专业实践对兽医师的培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多数毕业生反馈大部分课堂教学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后就忘了,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需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减少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小的课程,或将其列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要求,一些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理论知识可在实践教学中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合理编排实践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应根据新形势下就业方向和生产一线的新需求,设置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专业教学最有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从研究生面试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往往对自己曾经参与的教学实验或在动物医院见习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较为清楚。鲜活的实例有助于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患病动物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不少急性病如犬产后缺钙引起的抽搐、高热等症状在用药后迅速消失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认知体验。此外,现场教学还容易建立职业认同感。在诊疗现场,学生除了直接参与疾病的诊疗过程外,还能感受到动物主人对治疗手段和疗效的肯定,以及诊疗前后的情绪变化,这些知识或技术之外的体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现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观察或者参与诊疗过程,教师应该注意及时对不同疾病的诊疗要点进行分类总结。教师应在某类疾病治疗或抢救成功后的间隙或抽出专门时间,将现场观察到的现象与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体系串联起来解说,从而使学生对各环节的知识点能够融会贯通。目前我校动物医院每天下午安排值班教师在固定时间为见习学生进行病例总结,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以当天自己参与的病例为素材与教师进行直接互动,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回顾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
现场教学还有助于学生体验医患间的沟通艺术。在现场诊疗过程中,除了望诊、切诊或触诊、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宠物及其主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交流对疾病病因、性质、甚至预后等的判断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对宠物主人平时饲养管理、护理等方面的适当建议也是在恰当的沟通中完成的。这种沟通不仅会影响到药物疗效,还会影响到宠物主人对诊疗的满意程度,增进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学校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定期安排本专业学生到基层相关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基层生产实习的多元化、复杂性,并不是校内单一、程序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单纯课堂教育所能比拟的。因此,要将经常性的“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合作交流融入实践教学,并形成工作常态。
坚持“走出去”了解现状。例如我院为加强2014级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先后安排他们参观了三家知名实验动物企业,经过现场观察和讲解,学生们对现代实验动物发展的前景和医学意义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另外,对光明奶牛场和天成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参观学习也让学生们对兽医专业的认识更充分、更全面。学生们的惊叹足以说明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比课堂说教要强得多,而这种与生产一线企业或相关基层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应有侧重主题且分批次的贯穿于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对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水平及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加强教师与基层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走出去”还应考虑国外相同专业和行业的实践。近年来扬大兽医学院开始每年选派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参观访问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同、学习热情和科研积极性。
经常“请进来”进行现身说法。学院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兽医相关行业的管理者、技术负责人等来学院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带来行业现状、发展动向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经验等信息。这种主题讲座更贴近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实施并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或者学院应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多样化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应积极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或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参与平台。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师制,可以让学生适当参与科学研究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思考及表达能力等科研素养。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申报各级创新课题,并独立实施试验、得出结论并结题,以此锻炼学生的科研“自理”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避免“只挂名不做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或校内授课,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对其创新思维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及完成质量均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实践不仅是兽医学专业,也理应成为大部分农科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亮点。为了国家能够尽快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肉、蛋、奶食品安全,提高兽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而构建并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司淑梅.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 许显. 我国执业兽医师职数测算及发展趋势预测[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 孙小红, 张志俊. 现场教学模式在冷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 2013(1): 64-67.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兽医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多年来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受教学资源限制,扩招等因素影响,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到位或缺位,这明显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国家执业兽医资格制度全面实施的需求。为实现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需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兽医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8-02
近年来的研究生复试面试(动物医学专业)给面试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了解个别知识点,缺乏对问题的系统理解和宏观把握。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学校临床主干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通常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的,学生几乎没有动手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由此可知,有不少农业院校的兽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学生的临床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学生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融合点,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根据社会行业需要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基本要求调整专业及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比重,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教育今后必须要走的路。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建设和不断优化,现将各环节具体介绍如下。
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具体指实验课、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特点是每个实践教学单元与理论课紧密衔接,但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简单,时间短,基本没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就造成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1],而且课程间的有效联系较少,学生只能接受单一、分散的临床课程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贯通和灵活应用。
目前这种状况在很多高校仍没有明显改善,很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直接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需要相应机构或单位的再次培训。以我国推行的执业兽医制度来说,我国原计划于2014年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规定动物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必须配备执业兽医师。2012年,我国约有五万人已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并获得兽医师执业资格证,但由于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的人数较少,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的时间推迟到2017年,但2017年能否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仍没有充足把握。[2]其原因是获得资格证的人数不够,而且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虽然通过笔试获得了资格证书,但他们大部分缺少临床诊疗实践经验,虽有执业兽医师资格但仍不能“执业”,于是出现了“租证”等违规现象。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虽获得了该证书,但他们大部分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到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开展工作。这同时反映了执业兽医资格证属于行业准入资格证,而不是“技术专业资格证”。可见,专业实践对兽医师的培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多数毕业生反馈大部分课堂教学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后就忘了,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需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减少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小的课程,或将其列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要求,一些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理论知识可在实践教学中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合理编排实践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应根据新形势下就业方向和生产一线的新需求,设置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专业教学最有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从研究生面试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往往对自己曾经参与的教学实验或在动物医院见习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较为清楚。鲜活的实例有助于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患病动物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不少急性病如犬产后缺钙引起的抽搐、高热等症状在用药后迅速消失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认知体验。此外,现场教学还容易建立职业认同感。在诊疗现场,学生除了直接参与疾病的诊疗过程外,还能感受到动物主人对治疗手段和疗效的肯定,以及诊疗前后的情绪变化,这些知识或技术之外的体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现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观察或者参与诊疗过程,教师应该注意及时对不同疾病的诊疗要点进行分类总结。教师应在某类疾病治疗或抢救成功后的间隙或抽出专门时间,将现场观察到的现象与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体系串联起来解说,从而使学生对各环节的知识点能够融会贯通。目前我校动物医院每天下午安排值班教师在固定时间为见习学生进行病例总结,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以当天自己参与的病例为素材与教师进行直接互动,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回顾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
现场教学还有助于学生体验医患间的沟通艺术。在现场诊疗过程中,除了望诊、切诊或触诊、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宠物及其主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交流对疾病病因、性质、甚至预后等的判断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对宠物主人平时饲养管理、护理等方面的适当建议也是在恰当的沟通中完成的。这种沟通不仅会影响到药物疗效,还会影响到宠物主人对诊疗的满意程度,增进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学校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定期安排本专业学生到基层相关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基层生产实习的多元化、复杂性,并不是校内单一、程序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单纯课堂教育所能比拟的。因此,要将经常性的“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合作交流融入实践教学,并形成工作常态。
坚持“走出去”了解现状。例如我院为加强2014级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先后安排他们参观了三家知名实验动物企业,经过现场观察和讲解,学生们对现代实验动物发展的前景和医学意义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另外,对光明奶牛场和天成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参观学习也让学生们对兽医专业的认识更充分、更全面。学生们的惊叹足以说明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比课堂说教要强得多,而这种与生产一线企业或相关基层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应有侧重主题且分批次的贯穿于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对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水平及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加强教师与基层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走出去”还应考虑国外相同专业和行业的实践。近年来扬大兽医学院开始每年选派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参观访问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同、学习热情和科研积极性。
经常“请进来”进行现身说法。学院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兽医相关行业的管理者、技术负责人等来学院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带来行业现状、发展动向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经验等信息。这种主题讲座更贴近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实施并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或者学院应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多样化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应积极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或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参与平台。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师制,可以让学生适当参与科学研究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思考及表达能力等科研素养。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申报各级创新课题,并独立实施试验、得出结论并结题,以此锻炼学生的科研“自理”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避免“只挂名不做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或校内授课,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对其创新思维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及完成质量均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实践不仅是兽医学专业,也理应成为大部分农科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亮点。为了国家能够尽快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肉、蛋、奶食品安全,提高兽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而构建并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司淑梅.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 许显. 我国执业兽医师职数测算及发展趋势预测[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 孙小红, 张志俊. 现场教学模式在冷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 2013(1): 64-67.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