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好”文章
曹萍
很多教师和学者都认为,读文章好似品茗,越品越香。作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载体,突出文章的主体价值与精彩,利于其在主动深入研读探知的过程中获得真切认知。阅读作为认识语言和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读法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读法,根据文章进行咬文嚼字,定能帮助学生在深入体味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知,增强语用准确性和深厚度。读出好文章,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必备的学习技巧。
一、链接生活,由内而外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教材是个样子,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载体,更是他们走出去发现外面精彩世界的桥梁。读出好文章,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可探知的素材,帮助学生在“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轻松玩学中找到运用的基础和切入点。链接生活,能让学生有更多不一样的精彩发现。
建议学生围绕生活中的积累主动入心研读,更利于其丰富感知。如,在《小苗與大树的对话》教学中,可建议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相关的小苗与大树,鼓励他们深入思考:你愿意作小苗呢还是大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主动梳理相应的感知。很多同学在认真思考中能够结合小苗与大树的关系,针对作者的比喻手法运用,请学生谈谈小苗成长为大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以课文内容为引子,能帮助学生在深入研读和主动摘录的基础上找到更多的表达运用基点,也使得学生对季羡林的“奋进向上”和“积极求索”并达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有了更多深刻的认知。这样由内而外的引导,利于学生在真正深入品味中获得不一样感知,便于他们在整合资源中产生灵感和顿悟。
从生活中发现学习内容,能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探知的基础上获得更多不一样的感知。结合学生的自我认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拓展,帮助他们在主动研读文章中深入表达各自的观点,形成内外结合的有效学习思维方法。
二、合作讨论,迸发灵感
阅读的精彩不在于看到了什么,而是从文章得到了什么。多支持学生深入合作讨论,能给学生在自主畅言的前提下获得丰富认知思维灵感。合作讨论,利于学生在不断聚焦核心要点的基础上积淀丰富语言表达知识。经过合作,利于学生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灵感,获得真实的感悟。
借助合作讨论延伸阅读,能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反思运用的机会。如,在《船长》教学中,针对船长哈尔威的不幸遇难,很多同学表示了惋惜,对其舍己为人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更是敬佩不已。对此,可建议学生就“作者表达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是通过怎样的描述方式进行表达的?”进行讨论,组织他们从课文中摘录筛选出有关细节描述的地方,帮助他们在深入探寻中形成一定感知。同时,围绕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可建议学生就“你阅读此文收到了怎样的震撼?”进行深入合作,帮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筛选出更多的有价值信息,像,临危不惧,在危难关头能挺身而出指导船员逃难;审时度势,能根据当时的情境主动发出命令,高质量的指挥船员避险;视死如归,在危急关头,舍己为人,帮助其他人离开船只,等等。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可建议他们将自己平时遇到的紧急事情与船长进行比较,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杆子。
创设多元化、开放性话题,利于学生能够聚焦中心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丰富感知。多关注学生表达不同,允许他们在对话交流、争辩探讨中挖掘更多丰富的认知内容,不断完善认知感悟。鼓励学生多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帮助他们在深化认知和主动畅谈中发更多不一样的感知。
三、适度拓展,提升语技
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千样。这便是学生带着主观投射主动融入到阅读素材中的重要写照。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帮助他们在丰富想象中深入研究文章的写法和发现,定会有更多的不同。
适度拓展延伸,能给学生更多的语用技能训练机会。如,在《嫦娥奔月》教学中,可建议学生从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出发,围绕相关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探讨。围绕多样化的描述,很多同学有了一定的深度感知。有的同学说,嫦娥奔月告诉我们要做善事,善有善报;有的同学则是从逢蒙的险恶内心世界主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描述这样的人物还有存托出嫦娥的善良和美丽的意思;有的同学结合后羿射日的传说,对故事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细节描写等纷纷提出了相应的观点,针对其中的发现说出了自己的认知感悟,等等。这样的拓展,不仅利于学生发现更多的描述要点与精彩,更利于学生在深入交流中有针对性灵活运用,形成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技能。
聚焦课程教学生成点,多建议学生依据核心进行深入拓展,便于其在灵活运用中深入探知和主动展示。为学生的拓展明确一定的目标和方向,且不可忽略主题进行漫无边际的表达,也不可没有高度和深度的深入表达。多请学生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感知,引导他们在深入交流中丰富理解感知,积淀深厚文化知识。
总而言之,读出文章的精彩,需要教师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合作探究的空间与拓展想象的机会,需要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中获得更多丰富认知,提升语用的准确性与综合性。关注文章的点,突出反复研读和深入比较,定会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精彩,获得“於我心有戚戚焉”的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