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眉上愁 不识愁来路

    王红岩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过于关注文本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导致语文课堂毫无生机可言,直接影响班级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效率。群文阅读是一种近几年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之举,与语文教育改革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运用群文阅读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极其深入且有启发性的研究课题。于是,笔者对八年级群文阅读实例进行反思,针对性提出用群文阅读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

    新课改指导下,用群文阅读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具体为教学要求就是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促使学生真切地成为情感、思维以及思想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尤其在新一轮课改指导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群文阅读,点拨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成效,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围绕同一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实实在在地落实“关注学生阅读体验”,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亲身体验过程中挖掘群文的“共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与认同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知之者”向“好之者”的升华,同时也能于无形中培养、提高整个班级的阅读素养。

    《三峡》《答谢中书书》以及《与朱元思书》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本,该三篇文本都是描绘山川美景的文本,其中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与吴均《与朱元思书》是描绘山川美景的骈体文。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山、景”这一议题,对《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进行群文阅读,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明确《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的“共性”与“差异”,点拨引发学生对“议题”的深入思考。如描述景色时,两者分别用了静态景色与动态景色的对比,这是二者的“共性”。其中《与朱元思书》用“缥缈”“千丈见底”静态描述“水”之“清”,随后用“鱼”的“游”等动态映衬“水”之“澈”。而《答谢中书书》用“高峰”“清流”“晓雾将歇”“夕阳欲颓”等意象分别描述了静景与动景。上述群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与素养,尤其在思考、对比过程中实现了“关注学生阅读体验”,使学生体会到群文阅读的“乐”,由心而发地“爱上”群文阅读。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群文阅读教学不能单一注重传授阅读知识,二是要注重引导、点拨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技巧,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内化形成“阅读本领”,进而水到渠成地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还能够强化阅读文本的育人功能,实实在在地实现“教人做人”。

    1.以“问题串”引领阅读方向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近几年已经被广泛地引入语文阅读课堂,但绝大部分学生反映,群文阅读犹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导致群文阅读沦为“华丽包装”。“如何用群文阅读提升阅读有效性呢?”成为近几年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从某种角度来看,学习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难易适中、螺旋上升的“问题串”,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有效解决学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促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掌握提取与整合信息的方法,逐步形成整体意识,使学生无形中掌握“渔”。

    《中國石拱桥》《苏州园林》以及《蝉》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篇文本,该三篇文本的主题分别为“建筑”“园林”以及“动物”,但却皆为说明文。因此课堂上,教师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为起始点,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了解“说明文”相关理论知识,如“怎么写”“写什么”“用什么方法写”以及“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基于此,教师结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以及《蝉》三篇文本的内容,设计难度层层递进、视觉多元化的“问题串”,如图1所示。

    结合图1发现,“问题串”是由难度呈现递增式的三个问题组成,尤其“问题1”凸出学生对建筑物的感知与理想,“问题2”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问题3”疏导学生内心情感,促使课堂化为展现创新与个性的平台。通过“问题串”,从感知、理解、想象、审美以及情感五方面强化了学生对“建筑物”的认知,同时还实实在在落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目标,无形中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2.以“合作讨论”体验文本思想

    集体建构是指读者统整目前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读者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织,构建出新的文本理解,而对于群文阅读来讲,“合作讨论”是集体构建的关键步骤,也是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思想的极佳途径。但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通过独立思考能够使学生的认知从“片面”走向“立体”、从“主观”走向“客观”、从“单一”走向“多维”,进而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向文本作者,切身体验文本思想。

    在《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的群文阅读课上,教师设计“如果你是教师,你会如何安排文本?”的问题。此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踊跃发言,积极讨论。部分学生认为应加入《记承天寺夜游》《三峡》两篇文章,因这两篇文章内容高度相近;部分学生认为《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三峡》《答谢中书书》中描述的美景分别是寺庙、江景、长江画卷、山川总体,与点、线、面、总体的数学逻辑相符;部分学生认为《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应互换位置,较难的《与朱元思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而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认真听取多元化的意见并逐渐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浅及深,提升群文阅读课堂效率。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语文课程改革方式,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有助于增强语文文本的育人功能,不知不觉地使学生明白“人生之道”。但如若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并未一手抓“学生阅读体验”,一手抓“阅读方法技巧”,则会使群文阅读沦为语文阅读课堂的“精美壁纸”,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把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髓,让学生“爱上”群文阅读,掌握阅读技巧,进而建构高效阅读课堂,同时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

    [作者通联:兰州市第九十二中学]

    在当代,语文学科中的古今问题,只关涉阅读领域,且主要是作为文学文化经典的“定篇”。

    古与今的问题,实质是如何对待古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似乎一直首鼠两端、举棋不定。以往的讨论,或从语言着眼,文言文与现代文对举,且偏重于“过程维度”,曰“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异名“古诗文”,似从文学着眼而与现当代文学相对举,有偏重“内容维度”的意味;但从中高考的试题看,重心似乎还在“过程维度”,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近年强化了文化取向,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起色尚不明显。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只求增加古诗文的比例,只强调读读背背,这是不足够。

    我赞同文化取向。在一次专题研讨会,我谈了对古典诗文的三点认识:(1)古典诗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定篇”。所谓“定篇”,即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经典篇目。(2)古典诗文的学习目标,指向“古人情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把握古人的“所言志,所载道”。(3)古典诗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以古对古”,即应用古代的章法知识,来学习、解读古典诗文。在与一线教师交流中,我用两组各四句话来概括:(1)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了解汉字本义,感受文言美感,赏析诗文章法,理会古人情怀。(2)关于文言文教学方法:以古对古,强化体式,注重诵读,落在理会。

    ——王荣生 《 语文课程的层级单位、疆界、维度及古今问题》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