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助力优质教育开放共享

     罗清红 陕昌群 黄廷美

    

    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是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2018年,“成都七中网校的改变命运这块屏”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2019年,为总结成都市“互联网+教育”已取得的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成都市教科院课题组协助成都市政协,先后到利用互联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的成都七中网校、石室祥云网校、成都数字学校及其服务的甘孜州、凉山州等远端学校(课堂的真正教学点这端被称为“前端”校,学生们通过视频直播接受学习的另一端被称为“远端”校),开展调研,形成此文。

    成都“互联网+教育”发展现状

    从2002年起,成都市开始探索“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路径,以全日制远程教学直播课开播为标志,成都和边远地区及教育薄弱地区之间远程教学教研协作共同体开始运行,为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助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有效路径,在实践中逐步构建起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成都模式,即全学段、全时空、全覆盖、常态化的“三全一常态”模式(如图所示)。

    1.构建幼小初高全学段的远程教育模式

    以七中网校、石室祥云网校为引领,通过成都七中、石室中学、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市实验小学、机关三幼等点位的辐射,建设涵盖全日制高中远程直播教学模式、初中全日制录播教学模式、小学全日制远程植入式教学模式、幼儿园观摩式教学模式的远程教育体系,探索出多种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例如,“四个同步”,即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同步备课,这是全日制远程教学的教学实现模式,是异地同堂的基本要求,是远端学生完整接受前端学校所提供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四位一体”,即前端教师、把关教师、远端教师、技术教师四种不同角色教师的协同工作,这是全日制远程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是异地同堂教学效益呈现的基本保证;“四个交互”,即“实时交互”“虚拟交互”“替代交互”“转移交互”,这是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异地同堂的情景创设模式,引导远端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实现“同堂”效果等等。这些模式覆盖了幼小初高全学段,并进行全日制常态化教学,持续辐射远端学校748所,辐射学生26万余人,其中大部分为边远地区、教育薄弱地区。

    2.探索全时空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2017年,成都数字学校采取“政府引导、名师参与、企业建设”运行机制,以成都市教科院的专业研究破解教育难题,以直播教学做好引领示范,以云技术支撑数据流动,汇聚成都600余位优秀教师,建设面向全市师生的公益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主要定位于周末和寒暑假,与全日制网校形成错位发展,构筑起全时空的优质资源供给。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常态直播,每年四期课程,包括暑期衔接班、秋季班、寒假班、春季班,涵盖幼小初高各学段及职教、特教、心理、国学、编程、steam教育等内容,通过精准对位贫困地区、边远地区以及流动性强的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帮助积极渴望进步的学生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学习,使教育薄弱地区学生便捷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现实,缓解了家长的考试焦虑,提升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3.建设全覆盖公益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成都市通过建设中小學教师继续教育网(继教网)、微师培(教师微课培训系统)、观课云(教师教研听课评价系统)、乐培生(教学质量监测反馈系统)等系统的免费网络学习资源,共同构成了全覆盖的教育“网络生态系统”,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发展,助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继教网实现教师线上、线下学习及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通过泛在式学习让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师培训”。微师培项目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学校、所有学段、所有教师的“解读”“示范”“实践”“点评”的循环式微课程师培模式,让教师备课成为众筹,很受教师欢迎。“观课云”系统支持在线听课观察,支持离线推门观课,网络环境上传;支持导入课堂实录进行课堂观察,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高效学习提供客观数据和证据支持。其集中体现四大功能:可再现,还原真实课堂;可整理,形成完整课堂教学结构;可量化可视化分析帮助教师自我调适;可分享,大数据为教师教学行为画像,可分享至云端。“乐培生”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诊断和评估由模糊向清晰转变、由定性向定量转变、由经验向科学转变。

    成都“互联网+教育”发展成效

    成都的“三全一常态”远程网络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与全省各地(市)州联动,成为助推全省精准教育扶贫、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1.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公平发展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为课堂教学改革赋能加力,有效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择校热”。成都教育品质得到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指数稳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择校率连续5年持续下降。成都“互联网+教育”还为省内民族和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机会,目前四川省已经有75个贫困县使用成都网校资源。目前,成都七中网校覆盖18个地市州、428个班,石室祥云网校覆盖13个地市州、246个班,其中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共有38个班。近几年来远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均逐年有所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远端学校学生一本率为24.74%,本科率为58.72%;2019年一本率为27.09%,本科率为65.16%。

    2.助推学校品质提升

    2002年以来,通过“互联网+教育”发展,前端学校(资源提供学校)在内涵式发展方面得到提升,教育教学品质显著提高,更加注重数字校园建设,注重提炼总结办学理念,注重教学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引领带动远端学校(资源应用学校)共同发展;一批远端学校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快速实现“弯道超车”,借助优质的网络资源,缓解了师资短缺、工学矛盾、学科配备不足等问题,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更加注重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学校文化的组织重构和流程再造,重塑了教育教学生态,优质生源流失大幅减少,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逐步成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名校。

    3.助力师生持续成长

    网校的教研教学通过直播、录播的形式辐射远端学校,促使前端学校师生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在自我规范、自我激励过程中不断提升教研教学质量。远端学校教师通过全日制伴随式“远程跟岗”,优化了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程设计等能力,成为区域内骨干名师。远端学校学生通过与前端学生在线异地同堂学习,长期接受名校文化、制度、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的浸润濡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得到重塑,文化自信和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成都“互聯网+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成都“互联网+教育”,顺应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立足网络大数据资源优势,实现组织流程再造;教育资源借助网络媒介得以大规模、扁平化传播,实现“翻转课堂”“慕课”“云课堂”等多元化发展;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批量走向个性化、封闭走向开放),着力建立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完善应用保障机制、促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开放共享机制,走出一条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成都模式。

    1.加强制度设计,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由市教育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研究制定3-5年“互联网+教育”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出台相关保障措施,贯彻落实国家、省“互联网+教育”发展相关政策。

    二是统筹协调,厘清责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或实施战略合作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创新优质资源传播路径,提升优质资源传播效率。建立责任清单,厘清政府、企业、学校各方的人、财、物、责、权、利,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为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

    三是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按照“育人为本、依法依规、协同治理”的原则,遵循市场与保障相结合原则,促进“互联网+教育”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制定行业标准,强化行业规范,推进行业自律,建立良性竞争机制,保障市场有序发展。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和会审制度。

    2.加强资源建设,完善应用保障机制

    一是推进供给侧改革。资源由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引导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四类新型供给方式:政府委托购买、市场供给、公益供给、自主开放。制定中小学(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筛选标准,确保资源供给质量。成立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衔接国家级、省级教育资源平台,拓宽资源供给渠道。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市级及区(市)县政府要设立优质教育资源专项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市民提供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信息化经费投入动态调整机制,改革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模式;根据绩效评估以用促建、以评促建、以奖代补,推动数字教育资源与信息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发展。

    3.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开放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管理等平台的互通互联与开放,加快数字资源、师资资源、教育数据的有效共享,各方共享信息红利。

    二是促进资源常态化应用。通过建立应用资源激励机制,促进常态化应用。开展对“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多部门联动开展集体视导,提高资源应用意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开展区(市)县“互联网+教育”发展水平监测评估。

    三是加强“互联网+教育”开放创新。创新政府与资本深度合作模式,以教育类国有企业为主导,联合公益性教育智库开展协同创新,鼓励各方参与信息技术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项目产品创新。研发应用5G关键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结合,打造智能教育应用场景(5G+4K远程全息互动教学、5G+MR全息课堂、5G+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方式等)。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