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
张宗方
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一线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的朗读,因为课堂朗读是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手段,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文本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随处都能听到,学生课堂朗读的自然回归,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果之一。
但是,我在听课中也发现,有些语文教师的“读”,梯度不明显,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为了读而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有效评价,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这也是初中语文朗读的评价依据。
一、有梯度,有维度
在初中语文课堂朗读中应该有梯度,有温度。不但要渗透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的课堂朗读要达到五个梯度、三个维度。
下面我们看一下《卖油翁》的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正确。
(学生开始朗读课文)
师:我们开始朗读第二遍,同学们拿出一支笔,把你认为不容易懂的地方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讨论。
(生读)
师:他读的停顿是——陈赓/肃公/尧咨/善射。
(然后点名阅读)
师:你们两个的停顿是一样的。你怎么读?(生读)
师:第二种读法。陈/赓肃公/尧咨/善射。
师:到底怎么读才是对的?我们来看注释。这个人到底叫什么?我们读读看。
生:陈/赓肃公/尧咨/善射……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四遍读下来,读的越来越好。
语文朗读的第一个梯度是“不出声,不指读”,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基于这个维度,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能够读准字音,把握好古诗词的节奏,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在学习现代文的时候,不但要解决好那些疑难字词,还要弄清文章的内容和观点。这个环节的要求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是能够做到的。
语文朗读的第二个梯度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要让学生弄清写了什么,基于这个维度,要求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更加深入,对文本的结构把握清楚。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要在能够理解关键字词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讲述古诗词的内容。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首先让学生解决疑难字词,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写出文中的场景:“睡梦中惊醒”“渐渐的进入梦乡”“大家一起去救火”。
我们的学生在第二遍阅读之后,能够把上述三个场景介绍明白,就说明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基本没有障碍了。在学习现代文的时候,学生要掌握文本的前后顺序,梳理出文章的基本情节,明确作者是怎样推导出文本的结论的;知道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课的时候,学生们就是通过第二个梯度的阅读梳理出了文章的故事情节。
语文朗读的第三个梯度是对文章进行辨析,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立足于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维度。这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辨析,通过这一环节把学生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在教学《愚公移山》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辨析的:
结合愚公与智叟的对话,你认为谁“智”谁“愚”,你认为这和这则寓言的寓意有什么联系?在学习《老王》这课的时候,学生读完第三遍后,我让学生慢慢的思索:从文中看出老王这个人是善良的,杨绛也是善良的,那么在文章最后为什么杨绛还觉得自己很“愧怍”?
语文朗读的第四个梯度是品味文章,主要是从美感角度去思考。立足于作者“怎么写”这一维度,学生在欣赏文章的人物和关键词的时候,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要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品味文本的语言艺术,激发自身的审美情趣。课堂朗读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卖油翁》这课的教学中,我从卖油翁两句的一问一答入手,引导学生从中读出不同的语境,然后激发学生对人物身份的争论。这样整堂课的气氛就在学生对关键词、审美角度和鉴赏文本中被推向了高潮。
再如,著名教师肖培东在执教《羚羊飞渡》这篇课文时就设计了两处填空:
1.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崖,____________了几步,突然,半大的羚羊朝前__________起来,差不多同时,老羚羊也快速_____________,半大的羚羊__________到悬崖边缘,纵身一__________,朝山涧对面?__________去;老羚羊紧跟在半大羚羊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___________跃出去。
2.半大羚羊的四只蹄子在老羚羊宽阔结实的背上猛__________了一下,就像__________在一块跳板上一样,它在空中再度_____________,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___________________;而老羚羊……像只突然折断了翅膀的鸟笔直__________下去。
学生首先是不看课本看着黑板填写上有关动词,然后体味这些动词的准确性。
语文朗读的第五个梯度是运用文本,主要是立足于文章的架構和言语的运用。基于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的维度,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训练学生的言语建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理解、思辨和审美”的逐级递进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在这样五个梯度的阅读中,会逐渐把梳理和整合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时,我就设计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第四段后进行仿写:
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读完这段文本,我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文章层次分明,关键词准确,呈现出了“分步描述”的段落结构。我们能够读出明显的时间点和步骤,一步步的对事物和事件展开,每一步都描写得很清楚,并分析了每一步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让学生模仿着进行段落写作。
上面介绍的“五读”就是指的五个梯度,这五个梯度不是简单的朗读五遍,在某个“梯度”有可能要朗读好几遍才能达到教学要求。
二、有温度,有广度
我们的诵读不仅要有梯度和维度,还要把握好文本的温度和广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的语文老师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蜻蜓点水,没有读出应有的激情和文章中表达的感情,甚至出现学生在大声诵读的情况下,别的学生偷偷的进行嘲笑,这样导致本来害羞的学生就更加羞涩。肖培东老师说:“经典前的不尊重,阅读时的漫不经心,其实还是在于教学没有营造出阅读的最佳氛围。”那么,怎样在课堂上营造阅读氛围呢?
1.创设情境,自然暖场。我们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能够通过读,把文章的言、意、情充分表达出来,委婉处读出委婉,高昂处读出兴奋。特级教师朱光泽执教《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时,在导入环节,伴着音乐深情地背诵。朱老师用情地范读,时而紧凑,时而舒缓,声情并茂,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景中,整个课堂的阅读氛围也就自然营造出来了。
2.披文入情,自悟文本。除了范读,披文入情也能很好的营造阅读氛围。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情”中熏陶,身临其境,在身心愉悦中触摸作者的心灵。语文课堂朗读也是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通过五个梯度,三个维度的诵读,学生会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渗透在优美的旋律中,所以,诵讀要带着浓厚的个性化色彩。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朗读。
例如,山东陈先锋老师执教公开课《曹刿论战》时,就设计了一个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加上一个语气词的活动。
问:“何以战?”
公曰:“(?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学生有的添“啊”,有的添“嗯”,有的添“哎”,通过填写不同的语气词,读出了对话过程中的语气,体现了学生对语气的个性化解读,学生也在这个活动中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理想的阅读课堂应该有梯度,有维度,有温度,有广度。这样学生就会一步步提升自己,有助于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丰县师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