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外不愧人、内不亏心”
张剑光
尉氏县邢庄乡水黄村,从2004年开始,成为河南省教育厅对口帮扶的艾滋病防治重点村,水黄村小学就座落在村子的东头。今年1月26日,一个初雪消融的上午,记者在村小门口见到伫立在寒风中的杨现德校长。一见面,他就指着与校门一路之隔的一大片空地说:“这是我们新开辟的操场,有10亩大呢。”
杨现德今年56岁,敦厚朴实,言语从容,衣着、面容和村街上的同龄人没什么差别。作为土生土长的水黄村人,他17岁高中毕业回家做民师,至今整整40个年头了。杨家就在校外不远处,但老伴说他:“除了回来吃饭,都在学校。别人一周值班1天,他值7天。过个年,他排值班,把自己排在年三十到大年初三。”对此,他不否认:“前20年做老师,后20年当校长,工资从当初的每月六七块到现在的两千多,我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水黄村的教育。”
上世纪末的一段时期,在谈“艾”色变的社会氛围中,水黄村一度陷入困境,村小学自然也是举步维艰。杨现德说,当时,生源流失严重,几个老民师领着百十个学生娃,教室难遮风雨,厕所摇摇欲坠,操场荒草丛生……2004年起,在省教育厅历届工作队的帮扶下,十年来水黄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小学的面貌也不断改善:修整了楼顶,新建了厕所,重修了操场、校门,又建了一排平房,课桌椅全部更新,教学仪器、器材配备齐全。
“上级在硬件上帮扶,咱要趁好这东风,在管理、教学上多下工夫。”杨现德坦称自己初始学历低,没有多少专业的教育理论。但他总有个想法,就是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师们舒心、安心地工作,自觉把孩子们教好,让大家学到知识、学到本领。
“比如说,这些年实行教师聘任,由校长选老师。我们学校这16个老师,有老民师转正的,也有师范毕业分来的。每年放暑假,我都给大家吃定心丸:回去好好歇歇,开学一个不少都回来上课——不能让大家心里揣个小兔似的。
“还有,学期初分课,是我最费脑子的时候,5个年级8个班,我得把每个老师的特长都发挥好,不能让大家委委屈屈去上课。平时,评先晋级、外出学习培训,能给大家争取的,我都不遗余力去争取。大家评上职称了,参加活动获奖了,每人手里都存几个红本本,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工作不就顺心了?
“平时,老师谁家有人生病了,我都要买点慰问品,骑个电动车去看看,钱不多,表个心情。冬天老师们来回骑车冷,就给每人买双手套挡挡寒。还有,咱们坚持中午给老师们管顿饭,弄点萝卜白菜,下点面条,每人三两块钱的事儿,不让大伙儿兑钱,学校想办法解决——热热乎乎吃了,不用回家奔波了。这也算送温暖吧,让大家觉得我这个校长想着老师们,学校像个家。”
在杨校长带领下,老师们也都很尽心,这些年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在全乡十几所小学中保持前三名,学生人数增加到四五百,不光在外打工的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城里学校转回来,连附近村子的不少孩子也来水黄村小学上学。到县里开会,在同行眼里,“水黄村的杨校长”都快成名人了。
学校的一间会议室,是16个老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室。作为一校之长的杨现德,也和大家挤在一起办公。他说:“这样也好,大家谈谈业务、拉拉家常,有点想法随时都说了,有点问题也随时解决了。”眼下,让他最欣慰的,一个是在工作队支持下,加上学校千方百计的努力,新操场终于完成征地,正式建设指日可待。另一个是省教育厅帮助争取的“明德项目”很快要动工,等到新楼建好,老师们就不用挤在一起备课、办公了,还要把村里的学前教育也办起来。
记者说:“你也可以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了。”杨现德呵呵笑了:“到那时——我也该退休了。和老伙计们一起坐在村街上,晒晒太阳,听听娃娃们读书、唱歌吧。” “退休后,你希望能得到什么评价?” “我嘛?能说我做校长几十年,比较踏实、敞亮,外不愧人、内不亏心,足矣!”
(责 编 阿 宁)
尉氏县邢庄乡水黄村,从2004年开始,成为河南省教育厅对口帮扶的艾滋病防治重点村,水黄村小学就座落在村子的东头。今年1月26日,一个初雪消融的上午,记者在村小门口见到伫立在寒风中的杨现德校长。一见面,他就指着与校门一路之隔的一大片空地说:“这是我们新开辟的操场,有10亩大呢。”
杨现德今年56岁,敦厚朴实,言语从容,衣着、面容和村街上的同龄人没什么差别。作为土生土长的水黄村人,他17岁高中毕业回家做民师,至今整整40个年头了。杨家就在校外不远处,但老伴说他:“除了回来吃饭,都在学校。别人一周值班1天,他值7天。过个年,他排值班,把自己排在年三十到大年初三。”对此,他不否认:“前20年做老师,后20年当校长,工资从当初的每月六七块到现在的两千多,我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水黄村的教育。”
上世纪末的一段时期,在谈“艾”色变的社会氛围中,水黄村一度陷入困境,村小学自然也是举步维艰。杨现德说,当时,生源流失严重,几个老民师领着百十个学生娃,教室难遮风雨,厕所摇摇欲坠,操场荒草丛生……2004年起,在省教育厅历届工作队的帮扶下,十年来水黄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小学的面貌也不断改善:修整了楼顶,新建了厕所,重修了操场、校门,又建了一排平房,课桌椅全部更新,教学仪器、器材配备齐全。
“上级在硬件上帮扶,咱要趁好这东风,在管理、教学上多下工夫。”杨现德坦称自己初始学历低,没有多少专业的教育理论。但他总有个想法,就是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师们舒心、安心地工作,自觉把孩子们教好,让大家学到知识、学到本领。
“比如说,这些年实行教师聘任,由校长选老师。我们学校这16个老师,有老民师转正的,也有师范毕业分来的。每年放暑假,我都给大家吃定心丸:回去好好歇歇,开学一个不少都回来上课——不能让大家心里揣个小兔似的。
“还有,学期初分课,是我最费脑子的时候,5个年级8个班,我得把每个老师的特长都发挥好,不能让大家委委屈屈去上课。平时,评先晋级、外出学习培训,能给大家争取的,我都不遗余力去争取。大家评上职称了,参加活动获奖了,每人手里都存几个红本本,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工作不就顺心了?
“平时,老师谁家有人生病了,我都要买点慰问品,骑个电动车去看看,钱不多,表个心情。冬天老师们来回骑车冷,就给每人买双手套挡挡寒。还有,咱们坚持中午给老师们管顿饭,弄点萝卜白菜,下点面条,每人三两块钱的事儿,不让大伙儿兑钱,学校想办法解决——热热乎乎吃了,不用回家奔波了。这也算送温暖吧,让大家觉得我这个校长想着老师们,学校像个家。”
在杨校长带领下,老师们也都很尽心,这些年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在全乡十几所小学中保持前三名,学生人数增加到四五百,不光在外打工的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城里学校转回来,连附近村子的不少孩子也来水黄村小学上学。到县里开会,在同行眼里,“水黄村的杨校长”都快成名人了。
学校的一间会议室,是16个老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室。作为一校之长的杨现德,也和大家挤在一起办公。他说:“这样也好,大家谈谈业务、拉拉家常,有点想法随时都说了,有点问题也随时解决了。”眼下,让他最欣慰的,一个是在工作队支持下,加上学校千方百计的努力,新操场终于完成征地,正式建设指日可待。另一个是省教育厅帮助争取的“明德项目”很快要动工,等到新楼建好,老师们就不用挤在一起备课、办公了,还要把村里的学前教育也办起来。
记者说:“你也可以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了。”杨现德呵呵笑了:“到那时——我也该退休了。和老伙计们一起坐在村街上,晒晒太阳,听听娃娃们读书、唱歌吧。” “退休后,你希望能得到什么评价?” “我嘛?能说我做校长几十年,比较踏实、敞亮,外不愧人、内不亏心,足矣!”
(责 编 阿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