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空间设计与适应性研究

    汪倩

    内容摘要:传统村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其空间的设计、功能区域的划分与村落的风俗习惯、生活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多元化因素的冲击下,传统村落的空间设计与营造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三江侗族林略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从村落的布局、功能的划分,以及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等方面详细分析该村落空间的营造模式,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以便对其后续的发展中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 空间设计 适应性 创新

    空间设计的形成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大致是指在有限的空间内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在传统村落的空间设计中,不仅包含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设计等方面,传统的思想观念、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村落的空间设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再者,传统村落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其空间的设计、功能区域的划分与村落的风俗习惯、生活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多元化因素的冲击下,对传统村落的空间设计与营造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三江侗族林略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从村落的布局、功能的划分,以及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等方面详细分析该村落空间的营造模式,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以便对其后续的发展中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林略村空间形态的演化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侗族居民在最初选址时,会根据社会生产与生存的需要,选择具有充足的林木资源与水资源、肥沃的土壤等丰富的自然环境作为聚居地。经历不断的扩展与演变,形成和谐统一的村落规模、建筑样式,以及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然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村落空间形态也大不相同。平坝型村落的形态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呈圆形的模式向外发展;而丘陵型村落形态则层次划分明显,建筑规模相对松散。

    林略村作为侗族村落典型的一种聚落模式,村落主要分为公共区域、居住区域、生产劳作区域三个代表性空间划分。公共区域位于村落中心,供村落居民活动;居住区域多沿山脉分布,生产劳作区域主要分布在村落周边,如河流、梯田等围绕着村落延展。在林略村內以五座鼓楼为中心圈,民居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周边是蓄水的天池大塘坳、开阔的三省坡、村背后那茂密的松树风水林以及村落前层层梯田,与村落中的鼓楼、民居、巷道相互融合,形成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为了能够有效的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文化传承下来,则需要各研究人员能够对村落的空间规划、物质形态、营造技艺,以及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为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的理论研究。

    二.林略村空间形态的规划

    (一)村落空间场域的划分

    侗族村落是由多个功能空间组合而成,每一块空间区域的划分都存在不同的功能,产生的结构形式也大有不同,所给人的空间感受也是复杂多样。在村落的建筑范围内,以居民对建筑的使用频率与使用的功能进行划分,中间区域范围内为村落的核心区域,是村落空间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区域。

    在村落核心区域范围内,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侗族居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家庭、房族、村寨与“款”等几个层级的社会组织结构,村落结构也按这一层次明显划分开来,形成侗族独特的村落模式。林略村则是在血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村落,居民在规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居住、生存劳作等社会活动,村内5幢鼓楼的分布无形的划分了村落居民之间的关系与村落的空间板块。在村落形成之除只有一幢鼓楼作为宗族的象征,后期随着不同姓氏与人口的加入,开始修建鼓楼象征着宗族群体的存在,该宗族组织的成员可在鼓楼里进行仪式性活动。即使现如今侗族居民对传统的血缘与地缘的概念逐渐淡化,但大多数侗族村落还延续着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

    (二)道路与建筑的结合

    村落道路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在房屋建成之后,通过人们的足迹而产生,成为居民之间、建筑之间、村落之间的交通纽带。在居民的规划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道路与地理环境、建筑物之间的处理,以及多功能区域的设置,使道路格局错综复杂,具有丰富的变化。村落道路交通根据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形成不同的调整,如道路起伏高度、行走宽度、台阶的设置以及在密集的村落建筑中“S”形道路处理手法。林略村内主要有两条公路的分支,为村落主干道。由于村落海拔较高,建筑通常会顺着等高线呈梯级排列,道路根据房屋建筑排布方式,形成出平行等高线的主干道与垂直等高线辅干道。在林略村内,对两者之间的规划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主干道通常穿梭在房屋建筑前后,道路宽敞平坦,基础设施完善,为辅干道的聚集节点;辅干道则位于住宅的左右两端,道路狭小,且坡度较高,越往上走视野更加宽阔,从而产生很好的观景效果。

    (三)民居建筑的室内设计

    民居建筑是居民的私人空间,由于其建筑面积较小,居民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居住需求对其进行改造,因此具有很强的功能性。林略村内民居建筑基本上为三层楼高,每层楼有着独立的使用功能,从下往上观察主要包括畜棚、杂物间

    ——楼梯——火塘——卧室——阁楼。从地面到房屋底层为第一层,居民通常圈养家畜,堆放农具、杂物等;从底层通过楼梯直上到二三楼层,二楼是居民主要的居住空间,会在此设置卧室、堂屋等功能型空间,三楼主要会设置阁楼作为储藏间之类完全私密的空间。

    随着木资源紧缺,多功能材料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村落居民使用砖石、水泥等材料进行房屋修建,原本底层架空的高度逐渐减小,居住空间由开始的第二层变为第一层,形成底层不架空的水泥土混合式居住形式。地面层成为家庭主要的活动空间与储蓄功能的使用,原本圈养家畜的功能已逐渐退化,而会选择墙体外重新围合一个小型的空间作为家畜的圈养。虽然形态上有了改变,但却依然保持着原本的使用功能与空间的划分。无论建筑外在形式、使用材料有多变化,侗民族独特的居住习惯,已成为该民族特色的象征,其所体现出的历史轨迹值得世人深入研究。

    三.林略村空间设计的创新性策略

    (一)村落环境中文化元素的设计

    我国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生存方式,通过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物质条件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村落文化,各地区村落形态也存在很大的地域性特定。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村落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侗族传统村落的景观环境与文化环境相对具有较高的识别性,其传统的宗教信仰、村落选址以及社会发展规律,造就了侗民族独特的地域性村落特征。如村落的寨门、巷道、祠堂、鼓楼,以及生态景观等元素构成整体村落形态,通过对寨门位置的处理、巷道之间的规划、建筑材料的使用与规划等,将传统的村落文化元素与现代化设计相结合,进行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在不破坏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更体现出现代化,使其更具文化认同感和生命力,为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添加新的景象。

    (二)传统营造技艺与现代化科技的融合

    侗族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侗族民间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以民居建筑与公共建筑为代表,在空间的设计与功能区域的划分上都体现出侗族居民聪慧的才智,通过榫卯结构、横梁立柱等技艺将传统木材料衔接起来,形成一座整体的建筑样式,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在现代化科技与技术的冲击下,大量现代材料逐渐使用,原始村落环境也逐渐改变。通过笔者对林略村实地调研,85%以上的居民愿意改变传统的居住模式,向往更具現代化的居住环境。在村落改造过程中,应听取居民的建议,满足居民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保留传统的生活规律。譬如借鉴三江程阳八寨景区采用的建造方式,通过木材料与现代化材料相结合,在建筑外围与内部铺上木材料,两者之间使用现代化材料巩固,不仅没有破坏传统的建筑风貌,还提高的建筑的使用寿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与现代化科技之间的碰撞,为建筑营造方式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传统营造技艺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三)村落空间形态的传承与扩展

    村落居民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形成了完整的村落空间形态与格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村落的空间结构不断的整合与重组,所构成村落的外部形态也在不断的扩展。对村落空间结构的整体设计,主要从居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个层面对空间结构进行划分,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村落进一步的改善。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更多现代化资源不断融入传统村落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却也使得村落原始风貌受到极大的破坏。在设计过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划分出新的空间领域进行新的功能性建设,不仅扩大了村落的规模结构,也保留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村落空间格局。

    四.结语

    总之,侗民族传统的观念意识,对村落的布局、建筑形式,以及村落发展的走向都起到极大的影响。在受到地域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村落的空间设计与规划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村落格局与建筑风格。从最初的选址、适应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到后期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的村落文化。

    参考文献

    [1]三江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三江侗族自治县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2]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吴浩,张泽忠,黄钟警主编.侗学研究新视野[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09.

    [4]张泽忠,吴鹏毅,胡宝华等著.变迁与再地方化 广西三江独峒侗族“团寨”文化模式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05.

    [5]冯祖贻,朱俊明.侗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CSW2018134)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