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重组,为学生打开一扇门
曹芳
[摘 ?要] 学材再建构源自李庾南老师提出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为目标,根据具体的学情,将教材、教辅及其他教学资源等进行重新整合,打破原始章节、单元的限制,重新设计教学单元与学时的教学法.
[关键词] 学材;再建构;初中数学
以李庾南老师的教学理论及方法为指导,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笔者深刻体会到了该教学方法给教与学带来的积极作用,其成效尤其体现在章节起始课上. 学材再建构让章节起始课不再是本章中最浅层次内容的学习,而是整章知识的初步架构. 教师教学章节起始课时,要让学生整体看到整片知识的“森林”,并对“森林”中的每棵“树木”充满期待. 下面,笔者基于学材再建构对“16.1 二次根式(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材分析,有的放矢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得到特殊的式子——二次根式及二次根式的运算. 它以“实数”一章中学生已经学会的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为基础展开,让学生学会对数字、符号进行运算,提高运算能力,培养符号意识. 教材将其设置为“16.1 二次根式(2个课时)”“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3个课时)”“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2个课时)”,共7个课时.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及对学情的分析,笔者尝试将本章内容划分成三个新的小单元,即“16.1 二次根式的定义及性质(2个课时)”“16.2 二次根式运算的初步感知(2个课时)”“16.3 二次根式运算的深入认识(3个课时)”,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整体到细节地自然生成. 章节起始课担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既要与以往的知识产生联系,又要让学生感知到小单元内容的整体框架结构,鉴于本小单元的教学内容及课堂容量,笔者将其设计为2个课时.
教学设计,以生为本
1. 引入教学,感悟新知
“朴实无华”是数学学科的特征,常态课中的引入环节往往没有丰富的形式,问题引入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以问题的形式开门见山,可以直接让学生感悟到新知识的产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任务1 填空.
(1)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4,那么它的边长为________;
(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3,那么它的边长为________;
(3)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S,那么它的边长为________.
观察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归纳:形如___________________的式子叫二次根式.
设计意图 二次根式源于算术平方根,由整数到实数再到含有字母的根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算术平方根和二次根式的联系. 同时,简单问题的引入能够让学生增强学好本节课内容的信心.?摇
2. 自主探究,生成概念
新课改实施以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已逐漸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学多少、怎么学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无法取代. 学材再建构以生本课堂为载体,知识及概念的生成过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设计意图 二次根式的定义及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概念教学为结果性教学,学生学会判定即可,因此笔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弱化;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学是过程性教学,学生必须体会到性质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所以笔者将教学重心置于该内容的教学上,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独立猜想并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之间不进行小组合作,没有互相讨论,只是在教师的点拨下独立自主思考,“静悄悄”地完成新知的建构. 这样能使学生学会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领会思考问题的正确方向.
3. 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完整的数学课堂,既要有学生的独立建构,也要有学习小组的相互合作. 独立学习是自我能力的锻炼,而合作探究是对学习能力的补充,因为小组合作是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载体,同时汇集组内成员共同的智慧更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从而拓展能力.
任务4 回答下列问题,并和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及注意点.
问题4:你能自行编制出其他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问题吗?请与你的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 上述四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是对性质的深层次应用,相比前一环节的问题,难度稍有提高,但本节课整体难度并不大,所以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纠错与改正,教师只需要做好补充与完善即可. 问题4的设置实际上是分层教学的体现,学生会在自己的知识及能力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
4. 课堂小结,内化知识
课堂小结是新授课的必备环节,教学时长虽短,但容量却可以无限放大,尤其是在学材再建构的课堂中,学习内容及学习顺序与教材并非一致,学生更需要通过课堂小结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使所学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
(1)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与不解?
(3)你对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期待?
设计意图 前两个问题是教会学生及时总结和自我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章节起始课,让学生体悟到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及完整性非常重要,因此第三个问题不仅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能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图1)
教后反思,砥砺前行
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要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再次将资源进行归类与总结,分析与对比,以此服务于后续的教学与研究,服务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 就本节课而言,我们可以反思以下几点.
(1)学材再建构的关注点在于知识的联系及生成,前者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及对学材进行深入思考,后者需要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为保障.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教师做到课前充分备课、课上适当放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材再建构发挥实效.
(2)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资源重组后的教学内容有时无法完成,此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刻意加快教学进度是不明智的做法. 学习本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接受能力,放慢脚步,让学生站“稳”后继续前行.
(3)教学章节起始课时,不应该追求难度,而应该追求广度,应将关注点置于整个小单元的知识脉络及内容的整体架构上,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4)基于学材再建构设计章节起始课,给笔者带来的最大感触是,其能让知识变“活”. 第一讲不再是简单的概念及定义介绍,而是对整个小单元甚至整章知识的“管窥”,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它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引领着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徜徉于知识的花园中.
总之,资源的再建构能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分析学生的需要和可发展空间,结合课堂的生成情况,充分整合好资源,以让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活动的开展,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于学生能力的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