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阅读如何从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
赵冬玲
摘要: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以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受到了儿童的欢迎,故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童话故事。那么童话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什么呢?教材内容如何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该从童话中学习怎样的语文知识、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呢?这离不开老师对童话文体特征的把握,应该由文体特征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童话阅读?文体特征?教学内容?阅读能力
一、童话文体的特点
1.童话文体独具特色
洪汛涛指出:“童话——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认为:“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為主要审美手段的文学品种。”
2.想象和幻想是童话创作的基本手法
具有幻想特色的童话,创造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怪诞的、超越现实的时空,儿童驰骋在通话中,完全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童话属于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性文章。
3.故事性是童话的特征
也就是童话是可以用来游戏的,童话中一个个会说话的小动物或者超现实人物,他们有时候会冲破现在已有的现实社会的规则,表达出对儿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正契合了儿童在家长老师管束下越发不安分的幻想。比如《木偶奇遇记》小木偶的调皮正是现实中很多孩子的写照。
4.童话语言极具特色,人物塑造别具一格,象征意味非常浓厚
比如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新美南吉的著作《去年的树》,通过文学化的手法,奇特的幻想,揭示了友情、分离、死亡这样深刻的主题,虽然很哀伤,但是整篇文章笼罩在诗情画意的感觉中,这得益于语言巧妙运用。
总之,童话快乐、幻想、诗意与游戏的特征与儿童的思维相和谐、相亲近,它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周作人对其进行了论述:“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童话文体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小学文本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明确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而小学低段教材多是故事性的文本被选入,其中童话的比重是最大的。
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考量童话阅读教学
1.如何抓住童话的故事性特征引导学生讲好故事,用童话的方式去表达
故事性是童话的重要特征,大部分童话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后的练习均有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的。比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课后要求为: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去年的树》课后要求为: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他们交流你的感受。《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要求为: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那么怎么能让学生学习了童话,乐意讲并会讲童话呢?
(1)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学生把故事讲好做好铺垫。低段课堂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图片的形式把故事过程贴出来,中高段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梳理。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可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屏幕出示这句话,指导学生在“的”处断句,读好这个句子。)
师:谁能加上动作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比画动作读这个句子,老师相机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突出“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体,“长长的”尾巴。)
在用问答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
师:小青蛙们,你们有什么样的脑袋?
生:大大的脑袋。
师:什么样的身体?
生:黑灰色的身体。
师:什么样的尾巴?
生:长长的尾巴。
这样的反复朗读,目的是在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外貌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它们的身体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谁来告诉大家?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在熟悉语言的过程中梳理出故事的线索)
(2)课后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或者以音频的方式上传班级群。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乌鸦喝水》这两篇童话的时候,老师不宜过多地讲解童话所要表达的寓意,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更喜欢关注有趣味的内容,并且有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在趣味性的引导下反复读课文,促使内容的内化。语言能力培养的最后一步落实到讲故事比赛的环节,为了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老师利用班级QQ平台让学生上传视频音频,通过统一投票,选出班级的“故事大王”。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并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
(3)童话单元教学之后,可以推荐学生进行整本童话书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童话阅读意识。儿童天生喜欢编故事,老师要引导的是如何深化主题,比如是否有趣味性,是否凸显生活主题等。
2.如何落实学生的想象和幻想能力的培养
根据童话不同的种类,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确定一篇童话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学性稍强的童话。
以《去年的树》为例,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除了语言美的学习以及情感的体会这样的目标之外,还要有一个想象能力的培养目标。就课文举一处例子说明如何启发学生想象。第一自然段“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可抓住“天天”一词设置问题:“你认为鸟儿都是什么时间给树唱歌呢?”用这个为题打开学生的思维。
学生:“当春天大树发芽的时候,鸟儿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学生:“当秋天树叶飘零的时候,鸟儿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学生:“早晨,大树沐浴在晨光里时候,鸟儿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学生:“傍晚,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时候,鸟儿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文章的第一段,抓住“天天”一词让学生感受童话丰富想象力的同时,通过回环往复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树和鸟儿的深厚友情,同时为第二年鸟儿寻树不见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鸟儿悲痛欲绝的情感造势铺垫。
面对一篇篇童话,老师一定要对童话这种文体有深刻的认识,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每一篇文章在教材中不过是个例子,是个工具,所起到的作用是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和阅读语文的方法。合理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语文方法的选择是老师备课时候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敏锐地选中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每一节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洪汛涛.童话学[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
[2]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466.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