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中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李天银
摘 要:“三军”专指红一方面军,或泛指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从创作时间、创作激情、写作内容上、作者身份地位变化等方面,都证明了这个结论。
关键词:长征 三军 激情 意境
教师们一般这样讲解《七律·长征》:“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三军: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后来通常用‘三军泛指全军。” 2005年和2007年分别印刷的2005年6月第2版教师教学用书做了这样差异明显的解释。追本求源,这解释来自作者本人。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这样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笔者认为:毛主席的解释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都是和史实有出入的。《长征》诗既不是写的红军的三个方面军,也不是写的所有红军的“全军”,而是专门写的红一方面军。为恰当理解诗的意境,“三军”可以理解成“泛指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
理由如下。
一、创作时间
《长征》写于1935年10月。此时,毛主席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刚到达陕北,红二方面军还没开始长征,还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艰苦的反“围剿”斗争,红四方面军则仍在川康边境和川军苦战。因此红二、四两个方面军不可能翻过岷山和红一方面军一起“尽开颜”。他们需要再等整整一年,到1936年10月,才会和红一方面军会师而“尽开颜”。写诗时的毛主席,对于红二、四两个方面军一定会沿着毛主席走过的长征路线到陕北来,应该是没有理由那么完全肯定的。只有在刚从苏联回到陕北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张浩(即林育英)于1936年1月24日给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发去电报,肯定了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性之后,张国焘才于1936年7月初开始率领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一起再次北上陕北而彻底结束长征。
二、创作激情
只有亲身经历有切身感受的人,才能创作出感情真挚的诗。1935年10月,只有在这刚刚战胜大自然的万水千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和中共中央内部一系列分歧之后而到达陕北根据地结束长征之时,只有在这初获令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的极端喜悦时刻,富有创作激情的毛主席才可能赋《长征》诗以表达其雄视古今的万丈豪情。毛主席自己解释《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篇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聂荣臻元帅1935年9月19日腊子口战斗后在岷山脚下小镇哈达铺意外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上面载有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部、陕北有小块红军根据地的消息,他马上派人把这张载有“天大的喜讯”的报纸送给了毛主席。这是毛主席当时万分惊喜的缘由之一。红二、四方面军结束长征是在一方面军结束长征整整一年之后,那时毛主席个人的豪情应该不如一年前这么明显,从感情上讲不该会等到那时写《长征》。
三、写作内容
从《长征》的总体内容上看,可以断定是按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写的,而不是写的其他两个方面军: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全部是毛主席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依次经过的地点。乌蒙山、金沙江、岷山红二方面军也经过了,但是跟红一方面军的时间不同。只有岷山是三个方面军共同经过的地方,但对于红二、四方面军来说,这个地点跟诗中的其它地点缺乏有机联系。而对于红二、四方面军走过的其它地方,诗中并未提及。世人所熟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就是指的红一方面军而不是其他方面军长征走的距离。
四、意境
诗讲究意境,忌直白。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全世界对于军队有海、陆、空三军的说法,我国古代晋国也有上、中、下三军的说法。尽管毛主席“三军”最早的本意是指一方面军,但他用三军来指代,比直接说“红军” 或者“红一方面军”都要好的多——使用了典故,增添了文采和气势,使人读后可产生无穷想象,更好地表达了意境。
五、作者身份地位变化
毛主席把三军解释成三个方面军,是由其身份、地位的变化决定的。毛主席写诗时,和红四方面军的最主要领导人张国焘还在做斗争,和红二方面军也还没有建立起有效联系,其文采和军事政治方面的卓越才能还远未在红一方面军之外产生巨大影响,其实际领导权力局限在红一方面军。这时他写诗表达他所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战胜长征中各种困难的豪迈感情,是无可非议的。二十多年后他把诗发表出来时,他的崇高威望已远远超出了原红一方面军的狭小范围,对全军、全国甚至全世界影响巨大。长征是三個方面军的共同经历。《长征》诗是长征亲历者歌颂长征作品的最卓越代表作。建国后毛主席作为党、国家和解放军的最高领导人,如果把他所歌颂的长征仅仅解释成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是很不全面的,也是很不利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团结的。为了维护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团结,只能把“三军”解释成“三个方面军”。
六、写作中的修改
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和完善出来的。1935年10月毛主席写《长征》,后来毛主席又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长征》做了适当的修改和重新解释,这个过程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毛主席在1956年3月14日在同长征、艾地谈话时承认:“对已经发表过的东西,完全满意的很少。”“过去写的文章,很多现在并不满意。”因此,毛主席“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自己写的旧体诗词。
七、结论: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有对有错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解释在基本上采用毛主席解释的同时,增加了毛主席没说过的含义:“也就是指整个红军”。这个增加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非所有红军都参加了长征——留在南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刘志丹为代表的陕北红军都没参加长征。
笔者的结论可得到以下三个权威支持。一是毛主席1935年12月27日在瓦窑堡会议上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当红二、四方面军还在路上的时候,毛主席就说长征“完成”、“胜利”、“完结”。很明显,毛主席仅指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二是当代中国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权威金冲及的《毛泽东传》。三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的《毛泽东诗词集》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