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阅读治疗理论促进学生品行发展的策略探究
翁少静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提升综合素质,为其良好品行的发展提供心理与能力基础。随着阅读治疗理论的不断发展与相关研究的本土化,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绿翠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通过明确学生品行发展问题、推送阅读书目、提升师资力量、构建阅读课程体系、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等途径对运用阅读治疗理论促进小学生品行发展的实践策略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阅读治疗;品行发展;阅读课程;心理辅导
一、阅读治疗对学生品行发展的促进作用
阅读治疗与一般的阅读活动不同,其更强调治疗功能。治疗者通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指导参与者进行阅读,与参与者建立信任关系,以此矫正参与者的问题行为或治疗参与者的心理疾病。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治疗可以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提升综合素质,为其良好品行的发展提供心理与能力基础。
1.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其良好品行的发展提供心理基础
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会形成差异化的情感特征。低年级学生未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容易产生依赖情绪;中年级学生畏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容易产生自卑情绪;高年级学生由于青春期身体及感情变化,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认知程度的不足导致他们无法系统了解自身情绪的产生原因及排解方法,甚至由于担心他人的异样眼光而选择逃避、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意求助家长或教师,加重了自身的情感负担。在阅读治疗中,书籍作为无声的陪伴,可以让学生在与自身经历相似的故事里产生共鸣,获得被包容、被理解的心理安慰;在与书中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分析自我想法,从而正视情感问题,缓解负面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为良好品行的发展提供健康的心理基础。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良好品行的发展提供能力基础
第一,阅读治疗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出于解决问题的内心渴望,自我意识会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当思绪随着故事或人物“拉扯”时,会在无形中对自我品行进行批判式重建。并且随着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可以探索出矫正自己不良品行问题的现实意义与有效做法。第二,阅读治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将自己代入书籍中的角色,以第一视角看待故事情节与人物行为,再以旁观者的角度剖析现实中的自我,在角色转换之间认识并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品行发展这一过程的意识与行为的统一。思考及理解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品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运用阅读治疗理论促进学生品行发展的策略
阅读治疗将书籍和治疗结合在一起。相比通过药物缓解学生心理疾病、通过批评或惩罚纠正学生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等强硬手段,阅读治疗更能有效安抚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内驱力。随着阅读治疗理论的发展与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我校积极实践相关理论,努力探索促进小学生品行发展的实践策略。
1.明确学生品行发展问题
在阅读治疗过程中,明确学生的品行发展问题,有助于找准“痛点”,实现“对症下药”,提升阅读治疗的实效。
我校结合学生品行的“自信”“责任”“坚韧”三个维度,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明确了学校一至五年级学生的品行发展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一年级学生的“自信”“责任”和“坚韧”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二年级学生的“自信”“责任”均值较低;三年级与五年级学生的“责任”均值最低;四年级学生的“自信”均值最低。对此,我校提出对各年级学生实施分层阅读指导:针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关注其自信心与责任感的培养;针对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则重点关注其责任感的培养,等等。
2.推送阅读书目
在普通治疗中,医生会为患者开药方,患者根据药方用药,从而缓解、改善病征,达到治疗效果。书目犹如阅读治疗中的药方,为学生提供了“用药”指引。为此,我校成立了阅读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师、家长等,并定期为学生推送阅读书目。
一是由教师推送阅读书目。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品行发展情况,我校教师利用“绿翠小学阅读与作文指导微信公众平台”“绿翠小学心理健康网络阅读平台”,针对二、三、五年级学生责任感较弱的特点,推荐了《七色花》《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书籍;针对二、四年级学生自信心较弱的特点,推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信心比天才重要》等書籍。为帮助有特定需要的学生解决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塑造自我品行,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要做自己》等书籍;为引导个别学生从经典名著中提高自己的认知与思辨能力,奠定道德发展的根基,推荐了《弟子规》《论语》等书籍。
二是由家长推送阅读书目。我校邀请学生家长定期推荐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品行的书籍,并在“家长阅读推荐卡”上填写所推荐书籍的主要内容及推荐理由。各班级再以投票的形式从家长推荐的书目中评选出“学生最喜爱的书籍”,由学校对推荐者给予奖励,以鼓励家长为学校阅读治疗项目的开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教书,还肩负着育人的职责,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是最好的育人方式。因此,教师先要提升自己的阅读教学能力,才能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传递阅读的力量,塑造学生的品行。
我校一方面定期举办青竹读书会、绿翠大讲坛等,组织教师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经验,全面体验、认知阅读的治疗意义;另一方面,我校定期开展相关教学研讨会议,为教师提供头脑风暴、思维碰撞的空间,共同探讨如何将阅读治疗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如何利用阅读材料更好地将学科知识与德育相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4.构建阅读课程体系
信息化时代对传统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电子书籍正取代着纸质书籍的地位,大部分人的阅读也都以“浅阅读”为主,阅读量低、阅读氛围淡。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从而为学校有效实践阅读治疗理论提供现实基础,我校构建了阅读校本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实施阅读教育。
基于阅读的“输入”及“输出”维度,我校创建了经典阅读指导课程、兴趣自由阅读指导课程、主题读书交流课程、新书推荐微课等“输入”课程,以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满足不同年龄及不同心理状态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及美好品行。同时,我校为学生搭建了“输出”或展示才能的舞台,通过设置“读书节”“跳蚤书市”“诵读报告会”等活动课程,促进生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了火热的阅读氛围。
新课改要求出台后,人们普遍认为语文学科应该担负起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责任,这一观念无疑是片面的,其他学科在这方面也具有重大的作用[1]。为最大限度地借助学科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我校将阅读治疗渗透到全部学科中,丰富了阅读校本课程的体系。比如,我校教师多次将阅读治疗与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以丰富学科课堂,拓展德育途径。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时,思想品德教师为了让学生与家人更好地相处,深刻体会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推荐了《青铜葵花》《女孩贾梅》《男孩贾里》等书籍以供学生阅读。书籍中的主人公均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青少年,他们为学生提升自身品行提供了学习的榜样。阅读治疗理论的运用让这节思想品德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辅助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辅导是治疗患者心理问题的一项常规操作,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其提供专业的情绪引导及用药推荐。将阅读治疗应用于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服药量,还可在非诊疗时间以书籍代替医生抚慰患者的情绪,辅助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进而帮助患者修炼品德,改善行为[2]。
我校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心理辅导室,为其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必要时会开展相关的心理实验以实践阅读疗法。学校中高年级部分学生由于人际交往不顺,学习过程碰壁等问题产生厌学情绪,上课不愿意听讲,甚至和教师“对着干”。心理辅导室根据这一现象,通过推荐阅读书目、提供阅读指导等阅读治疗方式,结合相关阅读实践活动,为16名具有厌学情绪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一段时间后,其中6名学生缓解了厌学情绪,树立了学习信心;9名学生基本消除了厌学情绪,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了学习中。我校积极将阅读治疗理论应用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以验证它的功效,结果表明,阅读可以影响学生的内在意识,从而改变他们的外在行为。阅读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虽无法和药物治疗一样产生固定的效果,但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高尔基曾说过:“我讀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于我也就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对于学生来说,书籍就是一扇任意门,无论何时,门外总有万千气象,充实着身心的盈尺之地。阅读则帮助学生推开了这扇任意门,身未行远,眼及星河。每读一本书、每品一个故事,就与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须臾的人生,汲取了心灵的养料,改变了人生的态度,促进了品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姗姗.全学科阅读的校本实践[J].江苏教育,2020(2):48-50.
[2]崔凌洁.阅读治疗儿童心理创伤的文献分析与实践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6):80-82.
基金项目: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阅读治疗理论促进学生品行的发展”(Gzxy-xx-b202)。
作者简介:翁少静(1967— ),女,广东汕头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绿翠小学校长,研究方向: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