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柔性研究述评与展望

宋铁波 张璐
摘要: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愈发难以预测,战略柔性也愈发受到关注与重视。通过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系统归纳梳理了战略柔性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与测量,在此基础上评述了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结果变量。战略柔性研究经历了“突变管理”思想、权变管理理论、战略期权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在其内涵发展过程中以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扩展作为发展主线;战略柔性的不同维度划分方法指导了众多测量方法,在实证研究中没有统一标准,导致横向对比的匹配度较低;关于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角度众多,但目前的探讨还无法形成系统化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战略柔性的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
关键词:战略柔性;动态能力;述评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8)06-0008-17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6002
一、引言
对战略柔性的研究,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越发动荡而逐渐发展、步步深入的。如今,全球范围内企业面临的基本事实和普遍困境:技术迭代、政策导向、消费者行为、竞争对手决策等外部因素构成的生存环境,变化速度愈发迅猛,变化程度愈发剧烈,变化方向也愈发多元且难以预测[1]。当下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环境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更加显著[2],如何应对多变的环境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复杂动态的环境,企业在过往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竞争优势难以长期有效,若想进一步谋求生存和发展,就要保持企业竞争能力的动态化,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拥有迅速改变和重新配置战略的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性,否则,原本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将转变为“核心刚性”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战略柔性这一概念就被许多学者解读为企业在战略层面上识别环境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能力[3-4]。更有研究者指出,战略柔性不仅体现为被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体现为一种摆脱环境束缚的主动变革能力[5-6]。因此,企业在面对复杂动态的竞争环境时,具有战略柔性能够有效地降低环境变动所带来的威胁,并快速积极地利用外部的机会,为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作用。可见,战略柔性已成为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关键组织能力[7]。
目前,在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中,战略柔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学者们对战略柔性的内涵理解[7-9]经历了由内到外、由被动到主动的发展阶段,相关实证研究[10-12]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环境不确定[6]、高管团队[6,13]、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14]等因素对战略柔性的强弱产生影响;而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15-16]、创新能力[17-18]、企业竞争力[7,19]等具有提升作用。然而,尽管“战略柔性”引入战略管理理论已有50年的历史,但鲜有研究对战略柔性的研究动态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理论领域缺乏系统的整合和总结,可能会导致理论发展的缓慢甚至是倒退,致使理论滞后于管理实践。因此,对战略柔性过往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综合过往学者对“战略柔性”的文献研究,经过初步分析发现,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不同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形成了多视角多层次并具有重要解释力的学术洞见,为鸟瞰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来源。尽管如此,已有的研究仍然相对碎片化。关于“战略柔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战略柔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也较为分散,各有侧重,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整合。这可能导致理论的发展缓慢,亟待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以实现理清模糊的认识,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的需要。
综上,通过对国外研究文献展开述评,本文介绍了“战略柔性”研究的发展演进历史,重点分析现有关于“战略柔性”的理论和观点,继而分析对比了目前主要的“战略柔性”的测量方法,从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两个方面归纳了战略柔性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探讨该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二、样本选择和样本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一)样本筛选
为确保样本文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首先,本文选取了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文献搜寻,以“Strategic+Flexibility”为主题,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对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共获得文献351篇。其次,通过对文献逐一阅读,剔除掉不相关文献241篇,留下符合主题的研究110篇作为样本。最后,部分经典文献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术语而被忽略,本文进一步对参考文献进行识别,增加2005年以前被引次數超过100次的文献17篇,以此扩展文献列表,最终获得文献127篇作为样本。
(二)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论文发表趋势(如图1)
自柔性引入战略研究后,文献数量逐渐增多,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虽然近几年研究数量有明显波动,但随着环境动态性不断增强以及企业和学术界对战略柔性的不断重视,可预见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会逐步增加。
2.作者
多数文献都拥有2位或2位以上作者,单一作者论文共22篇(17%),显示出合作研究是国外学术活动的主流。战略柔性领域只发一篇论文的作者为263人,占作者总人数的90%,根据洛特卡定律,只发一篇论文的作者低于60%才能体现出研究的持续性。
3.研究方法
在最终选定的127篇样本文献中,共使用了7种类型的研究方法(如图2)。经过统计,样本文献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的研究方法。
三、战略柔性内涵的演进历史
(一)内涵发展
在经济管理领域,对于“柔性”的研究早于“战略柔性”概念的提出。战略柔性被视作柔性在企业战略层面的表现与应用,柔性和战略柔性的研究发展始终伴随着对系统内外部环境动态性的解析,特别是对不确定性变化的认知。20世纪30年代,一部分经济学家在研究经营周期问题过程中提出了经济学领域的“柔性”概念,Hart则进一步指出“柔性”可以在面临预料外发展的情况下,为预设行动提供适应变化的有效调整。同一时期,另一批经济学家在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和农民的反应时,也提出柔性应对是一种潜在的应对策略。
管理学界在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动态变化的问题时,借鉴了“柔性”概念,并在战略管理、组织理论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追溯战略柔性的理论渊源,学者们主要通过“突变管理”思想、权变管理理论、战略期权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20]。
(1)“突变管理”思想。Ansoff[3]是较早在企业战略层面引入柔性概念的学者,作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其在构建战略管理理论的框架时,就已关注到战略柔性的必要性,他认为面对可能发生而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把柔性目标列为一项主要目标,通过“保持松弛”,一种类似风险对冲的方法[21],来抵御风险。其对于柔性的认识局限于设计、计划等理论的思维逻辑框架下,主要从应对突变的视角来解释。Ansoff[22]將其划分为外部柔性(external flexibility),即企业战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内部柔性(internal flexibility),即企业实施战略的能力。基于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在企业进行长期战略规划时,需要考虑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因而需保有一定的柔性[19,23]。这种朴素的思想忽略了战略特性,战略柔性应具有多维性,不仅有面对变化后的防御性,也应有把握机会主动出击的进攻性[5]。
(2)权变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战略面临的一个重要困惑在于,无论是制度环境还是技术环境变化速度明显加快了。企业战略柔性的价值实现就体现在面对千变万化的环境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行动,求得动态平衡,以保持其竞争优势[21,24-25]。Evans[21]基于权变理论将战略柔性视作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战略的能力,并提出前瞻柔性(企业基于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把握机会主动采取行动来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能力)和响应柔性(在面对预测外变化时,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战略措施的能力)两个维度。处在外部环境变幻莫测的背景下,企业借助资源和能力的帮助,灵活地改变和调整组织资源的形式,建立战略选择的组合方式,能够对环境迅速地做出反应,甚至是主动响应[26]。Hitt等[24]指出战略柔性是企业能够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有效运作的最重要的属性。
(3)战略期权理论。Aaker和Mascarenhas[27]基于期权理论提出了战略期权(strategic options)和柔性期权(flexibility option)的概念,指出企业根据自身资源,可以构建出面向未来的一系列战略选择,企业应当在这些战略选择中采取对未来环境变化适应性更高的柔性选项进行执行,从而提高企业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生存度。战略期权可以理解为企业根据事物的实际发展进行决策的权利,这种权利由于事前安排而不附带义务,这就意味着战略柔性要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战略选择,以能够快速并成功地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和机会[9,27-28]。基于战略期权理论,战略柔性被定义为组织适应重大、不确定和快速发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27],认为这些变化对组织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在这种战略期权的背后,集中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结构与资源。
(4)资源基础理论。Sanchez[7]在战略期权的基础上,采取了资源基础理论,指出战略柔性不仅取决于企业具有的资源柔性,还取决于企业在必要时对资源进行有效协调的柔性。他把战略柔性划分为两个维度:资源柔性,企业已有资源的适用范围、调节的成本和时间;协调柔性,企业对现有资源的调节、优化和整合的能力,通常以是否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为衡量标准。根据资源基础理论,战略柔性被定义为“企业识别外部环境中各种不确定性,并迅速将资源投入到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行动过程中,并能够停止或逆转现有资源承诺的行动能力”[7-8,29]。该理论指导下的战略柔性概念关注的是企业已有资源的柔性和对已有资源的运用柔性,仍然停留在静态视角。
(5)动态能力理论。Teece等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要获取并保有竞争优势,培养能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尤为关键,而主动获取未来所需的新资源是这种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动态能力不仅应该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与能力,还应包括企业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并不断创造新的资源与能力。因此,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战略柔性被视作一种动态能力,不仅表现为企业在面对机遇、威胁和外部环境变化时愿意改变战略的程度,还表现为企业为营造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主动制造变化的能力[5,12,15,25-26,30-31],这种动态能力高度依赖于从环境中获取和分析信息和知识。动态能力理论视角下的战略柔性,继承了过往视角的研究,突出了战略柔性的转换柔性和响应柔性,更具普遍性价值。
(二)两个维度的拓展
在战略柔性的研究发展中,不难发现,早期学者着重强调响应和反应能力。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战略柔性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学者们在之后的研究中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拓展。本文经过梳理归纳,大致总结为两个拓展方向:一是从仅探讨事后发展为探讨事前和事后,二是从仅关注外部转为同时关注内部和外部。一方面,Ansoff[22]在“突变管理”的研究基础上,将战略柔性的维度向企业内部做了延伸,同样,Sanchez[7-8]把战略柔性总结为企业通过整合、优化、调整等方式运用其资源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不难理解,其把论述视角从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资源。另一方面,权变理论认为战略柔性是企业与环境取的动态平衡的制胜法宝,因此一味地在事后对变化做响应显得较为被动,Evans[21]就将战略柔性划分为前瞻柔性和响应柔性,并指出战略柔性是两者交织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近年来的动态能力理论,将战略柔性视为不仅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更是企业利用自身资源、调整内部结构对外部环境的塑造和利用的主动能力[5,12,15]。
综上,虽然基于不同理论的战略柔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其内涵发展总的向两个维度进行了拓展:时间维度,从外部环境变化的后手应对,拓展到变化前的先动变革;空间维度,从关注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拓展到注重企业内部结构和资源的易调节性。图3展现了战略柔性内涵的两个维度拓展,并形成了4个区域。
(1)区域Ⅰ。战略柔性的内涵最初主要关注到了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企业事后的应急反应,换而言之,就是将战略柔性看作是面对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的响应能力[3,28,32]。Eppink[4]将战略柔性视为企业得以在面对不可预见变化时保持优势位置,并做出成功应对的企业特质。不难看出,这一类关于战略柔性的定义,强调的是企业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帮助企业被动地适应变化并有效应对的一种战略层面的特质。这一类研究主要将目光聚焦于企业战略柔性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Gang和Guoping[33]将战略柔性与结构柔性、人力资源柔性、制造柔性和过程柔性作为企业面对环境不确定性的一种武器;Lim等[34]认为战略柔性是企业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繁荣的重要条件。另外,知识管理被认为是通过识别和利用现有或可获取的知识资产,来满足现有需求,从而提升战略柔性的重要因素[35]。而Ding和Qu[36]的研究表明,企业系统对战略柔性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区域Ⅱ。战略管理被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的动态变化来进行战略调整和选择。基于“突变管理”思想,Ansoff[22]划分了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将战略柔性内涵维度拓展到了企业内部。战略期权理论也将战略柔性的视角引向了企业的内部结构和资源。Harrigan[28]指出战略柔性就是企业在市场上重新定位、改变计划、废除当前战略的能力[9],他认为具有柔性的企业由于更愿意面对不确定性,将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对战略柔性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anchez[7-8]划分了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在动荡的环境下,战略柔性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调整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14]。在他们看来,战略柔性在竞争环境中至关重要,若企业具有足够的柔性,则可以应对相互冲突的环境,获得更多机会[37-38]。综合以上观点,战略柔性内涵已被扩展至相互对应的两方面: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这类研究集中讨论了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特别是高管团队对战略柔性的影响:指出高管团队的个性[39]、社交网络[40-42]、自由裁量权[43]以及组织学习[44]、企业规模[45]、员工技能和行为[37]都会对战略柔性产生影响;而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46]、产品创新[47]以及企业国际化[48]产生积极作用。
(3)区域Ⅲ。在文献研究将战略柔性维度向企业内部拓展的同时,还有学者意识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实际上是动态匹配的过程,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不仅是被动地响应,还能对其进行改变和重塑。以Evans为代表的权变理论研究,将战略柔性划分为前瞻柔性和响应柔性。这样的理论基础,兼顾了战略的防御性和进攻性,并体现了企业战略柔性的随环境变换的多形态转化能力。可以看出,战略柔性除了表现为适应变化和利用变化的能力外,还包括有利于企业主动“制造变化”的能力[49-52],在面对市场的威胁和机遇时,通过积极应对或响应的方式,来管理经济和政治风险[15]。Zahra等[30]认为战略柔性是指企业在面对机遇、威胁和外部环境变化时,愿意改变战略的程度。自此,对战略柔性的研究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类型划分,Evans[21]将战略柔性分为前瞻柔性和响应柔性;Shoufeng[53]提出组织柔性、资源柔性、生产柔性、能力柔性;Zhang和Wang[54]认为战略柔性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这些分类方式体现了战略柔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由多种多样的柔性所支配的[25]。根据这些观点,积极的战略柔性更多的是与企业的承诺文化[30]、信息技术[55]、新产品开发[50]、外部社会网络[56-57]以及企业绩效[16,54]、新兴市场公司的国际冒险[58]、实现国际化[59]等变量结合在一起。
(4)区域Ⅳ。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不仅要能够及时地适应多变的环境,也要适时地主动改变竞争环境[5],不仅要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效获取和创造新的资源能力。这就要求战略柔性的维度不能单一地向时间或空间延伸,而是综合考量,同时关注前瞻和应激维度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维度。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战略柔性被认为有助于企业感知环境变化[15],克服组织惯性[12],重新分配资源[7],激发创造力和创新[43],探索新的商机[60]。Grewal和Tansuhaj[15]强调战略柔性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生存的能力,并指出战略柔性由灵活性和多样性有机统一而构成。因此,这类的战略柔性概念强调企业需要不断发展、改变和调整使用资源的方式,建立战略选择的投资组合,使企业能够对环境变化随时做出反应,甚至是主动制造变化[26],形成动态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理论视角下的战略柔性研究明显更加多元:类型划分包括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61],资源柔性、容量柔性、组织柔性和生产柔性[62],以市场为重点的柔性和以技术为重点的柔性[63]等;影响因素也有所拓展,包括技术能力[12,60]、管理认知[13]、高管团队社会心理属性[62]、组织学习能力[64];但结果变量研究无突破性进展,仍集中于新产品导入功能[65]、企业绩效[61]、竞争优势[66]以及企业创新[64,67-68]。
总之,综合对战略柔性的定义进行分析,讨论其内涵发展的脉络,发现战略柔性研究的两个维度拓展方向内在机理是:从“被动心态”到“主观能动”的转变;从“相对静态”看待变化,到“动态认识”柔性的转变。可见,战略柔性的内涵拓展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管理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表1将不同学者对战略柔性的內涵定义按照不同区域进行分类。
四、战略柔性的测量
关于战略柔性的测量方法,学者们提供了众多的角度,在不同维度指导下,这些测量方法从题项数量到题项内容均有不同。本文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测量方法进行梳理。
Sanchez所代表的维度划分对战略柔性测量影响最为深远,许多实证研究将战略柔性分为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进行测量[68-69]。其中资源柔性的测量方式比较统一,大多采用范围、成本和时间三个指标[7,26],然而不同研究对这三个指标的内涵却有不一样的解读。基于变化调整的视角,认为范围是指一项特定调整施加到现有资源后可以帮助企业适应的变化范围;成本是企业资源从一种状态调整至另一种状态所需要的费用;时间是资源从一种状态调整至另一种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然而,有的学者采取了存量思维,将资源柔性解读为现有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以及从另一方获取企业现有资源所需的费用和时间。根据资源柔性的本质可知,企业资源存量的大小和资源柔性程度在逻辑上不存在正相关,因而基于动态变化的视角对资源柔性三个测量指标的理解更加贴近资源柔性的本质。相比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的测量则没有统一的指标。应用最为广泛的是Grewal和Tansuhaj[15]提出的三个测量指标,分别是对不断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变化环境中寻找并把握机会的能力和采取主动策略营造有利环境的能力。也有部分研究将能力柔性量化为对现有资源短板的认识能力、创立适用于战略转换的资源链的能力和调配整合现有资源服务于目标产品的能力[39]。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借鉴Sanchez的思路,结合Grewal和Tansuhaj[15]的研究将战略柔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企业根据环境变化进行战略调整;企业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资源重配与调整;柔性是企业战略的一项关键特征,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柔性,企业的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通过多种的营销策略达到相近目的,企业通过调整经营和投资来获取更充足的现金流。
Karri[5]基于Evans将战略柔性划分为前瞻柔性和响应柔性的研究,开发了11个题项的战略柔性测量表(如表2):前瞻柔性5题项,响应柔性6题项,该测量表被实证研究广泛采用。
除了Sanchez和Evans的维度划分指导的测量路径,还有许多其他的测量方法。如通过四项指标衡量:战略部署的多样性、资源部署的变化、竞争的简单性和竞争行动的转变[27];测量与研究重点主要相关的变量:资源开发[43]、战略联盟[70]等。由此见得,目前对战略柔性的测量方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导致不同文献以定量形式表示的战略柔性可比性差。此外,在对文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特定的研究者一旦采取某种测量方法后,其后续的相关研究不论探讨的是战略柔性与何种变量的在何种环境下的关系,都倾向于采取之前的测量方式,然而,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情境下,最为合适的测量方法也会有所区别。
五、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
战略柔性作为企业战略的一种属性或能力,从理论而言,能够对企业战略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战略柔性。通过对文献样本的梳理,过往研究主要从环境不确定性、高管团队、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对战略柔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环境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特定活动区域,企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以及能量的相互交换,因此企业与环境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外部动因认为企业在经营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都很大程度上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环境的活力描述了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和不可预测性 [7],由于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改变着企业生存发展的游戏规则,企业的战略行为很大程度上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因此,在这种动态和复杂变化的环境中运作的企业,必须保持相对的柔性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能够防止企業在战略评估阶段陷入认知惰性[6],复杂的模式可以提高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吸收能力,从而提升战略柔性[19]。Nadkarni和Narayanani[6]的研究表明环境的复杂模式,能够促进战略柔性,从而使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行业中取得更高的业绩。Cingoz和Akdogan[19]指出环境活力是影响战略柔性最重要的因素,企业会不断调试自身以更好地匹配环境,这种适时调配的能力实质上就是战略柔性。因此,学者普遍认同影响战略柔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的不确定性[11]。
(二)高管团队
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团队是制定企业战略和实施企业战略的领导核心,只有不断升级认知能力,让高管层的潜能得到激发,才能为企业构筑战略柔性,使得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发展[4]。有学者将这种高管团队视为发展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源[41],企业试图建立具有卓越管理技能的高管团队来降低管理负担。从影响机理看,高管团队通过对企业的战略构想与设计、战略思维高度与广度等方面来塑造企业的战略柔性[39]。FernandezPerez等[40]指出高管团队成员更是通过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后续解释,使得企业在战略上更加灵活。从影响主体看,被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是高管团队的社交网络[13,40,42,45,57,71]的影响。社交网络被看作是将一组特定的人或社会行为者联系起来的模式[71],其使CEO能够获得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和知识,以减轻不确定性,并做出最佳的战略决策,使企业适应环境[72]。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关注了其他影响因素。如Li等[43]从高层管理团队(TMT)及其成员领导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管团队管理自由裁量权对中小企业战略柔性的影响。Nadkarni和Herrmann[39]指出CEO人格特质中,开放性、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有助于增强战略柔性,慎重性抑制了战略柔性,而随和性则与战略柔性呈U形相关。同样的,Wang等[62]探讨了TMT的社会心理属性,并将战略柔性分解为组织柔性和技术柔性,研究表明TMT的政治关系有助于提高组织柔性,进而提高技术柔性,TMT对企业的共同愿景既不妨碍也不促进企业在达到期望的组织柔性方面的努力。综合学者的观点,只有当高管意识到战略柔性的必要性,并具备相应知识与能力,企业才能推动战略柔性的构建。
(三)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战略柔性要求企业根据环境变化或对环境变化的预测来调整战略,做出反应[15]。新的信息和知识对于战略柔性至关重要,而变化的信息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而被吸收和重新配置[14]。为了发展战略柔性,企业必须具备在新竞争环境中获得优势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学习对战略柔性的促进作用被普遍认同[14,44,71,73]。SantosVijande等[44]指出组织学习增强了企业迅速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认为组织学习的过程也是构建战略柔性的过程。He和Li[14]则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组织学习对战略柔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知识管理被视作是一个通过管理知识来满足现有的需求,进而来识别和利用现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的过程。Najmaei和Sadeghinejad[35]认为管理者必须在组织中持续不断地努力发展知识管理,促进知识学习和知识转移,以更好地发展战略柔性。无论是组织学习还是知识管理,都是注重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更新,这对战略柔性的构成具有积极作用。
(四)信息技术
人类社会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正逐渐从工业时代跨向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新技术及应用不断涌现,给企业的竞争环境带来了新的模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关键业务活动的速度、识别新市场、重新界定业务范围,进入新的市场领域,获取竞争优势,说明信息技术促进组织变得更加快速和灵活,并能够在实践中发掘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55],这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战略柔性的关键推动者[60]。Gorski和Fuciu[55]的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创建一个更加灵活的组织方面产生的影响,表明信息技术对核心能力的支持对战略柔性有积极的影响。同样,Chen等[60]的研究也证实信息技术对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可以影响战略柔性,从而提升企业绩效。而Arnold等[74]通过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证实战略上的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对战略柔性的影响是增强的。梳理过往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都顺应信息技术的主流思想,认同信息技术在实现和部署战略柔性方面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信息技术的负面因素,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渗透等缺乏探讨。
(五)其他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是战略领导力的重要成分,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积极的企业氛围,帮助企业克服认知偏见和限制,以及联盟内的组织惯性和政治冲突[49]。Zahra等[30]认为要实现战略柔性,需要以主动性、开放性和迅速决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他们的研究证实家族企业的强大家族文化有利于战略柔性,管理家族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也有利于战略柔性。Bock等[51]通过对107家跨国公司的研究,提出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文化对提升战略柔性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对于战略柔性的促成因素,还有学者通过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包括产品和过程平台架构退出壁垒[75]、模块化[76]、战略意图的复杂性[6]、企业系统[36,77]等。
过往的文献对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探索,研究视角众多,但大多都是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缺乏系统的整合,也缺乏各类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探讨。
六、战略柔性的结果变量
相比于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更多的研究关注战略柔性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战略柔性能为企业带来的潜在优势。学者们集中讨论了其对企业绩效、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企业国际化等的影响。
(一)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绩效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指标表述,其实质是企业的经营效率。Gilbert和Clark研究指出运营刚性和资源刚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而战略柔性能降低运营刚性和资源刚性。现有文献对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之关系的研究结果好坏参半,但多数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持战略柔性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7,12,15-16,24,26,78-79]。从作用机理上看,战略柔性有助于企业感知环境变化[15]、提高企业对市场机会和技术的迅速反应[7]、克服组织惯性[12]、重新分配资源[7]、激发创造力和创新[46],从而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Guo和Cao[78]将中国中小企业作为样本,提出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外部环境、内部能力和社会网络。Fan等[16]验证了主动战略柔性和被动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从绩效细分层面看,研究证实了战略柔性对企业新产品绩效[15]、战略绩效[54]、出口绩效[12]、创新绩效[67]、中小型企业成长绩效[14]、国际化绩效[42]均有正向影响。然而,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战略上的柔性会带来某些不利影响[6,52]。Das和Elango[52]指出战略柔性可能产生高成本、增加压力及潜在的缺乏战略重点。Nadkarni和Narayanan[6]发现战略上的柔性与慢节奏行业中的企业绩效是负相关的。虽然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被许多理论研究所肯定,但其存在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二)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企业要通过创新提升竞争优势,往往需要持续构建新的资源组合,而这种新资源组合的构建就与战略柔性相关。战略柔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已有许多学者证实[12,14,19]。在作用机理方面,Fan等[56]的研究证实前瞻柔性和响应柔性均对企业创新有正向影响,另外环境变化速率正向调节前瞻柔性,反向调节响应柔性,而环境变化幅度则对两者都具有正向调节。在创新能力的细分层面,Kandemir和Acur[50]的研究认为战略柔性为企业提供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产品和技术领域的能力。当企业打开新的市场、技术和产品领域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预见到新的需求和变化,并成功地交付新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并提供质量、成本和及时性等好处。同样的,Liu等[65]、Kandemir和Acur[50]、Wei等[69]的研究都认同战略柔性与新产品创新与开发之间具有正向联系。Li等[17]、Cheng等[18]证实了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Rajala等[47]基于开放式创新,也证实了企业战略柔性会影响其设计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的能力。而Farnese等[80]的研究表明组织柔性越高,创新的采用就越高,通过组织柔性促进创新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存储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它是如何被使用和开发的。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多数都证实了战略柔性对创新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学者们还深入创新能力的各个细分层面进行研究,这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三)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难以长时间维持竞争优势[8],在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迅速适应市场环境的战略决策能力正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而企业要想保有竞争力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24]。战略柔性对企业竞争力的正向作用被学界广泛认可[7,11,19,72]。Cingoz等[19]指出那些在战略上能够灵活运用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可更加积极主动地分析环境,比其他企业更好地确定外部机会和威胁,并迅速重新配置他们的资源基础,以利用新兴的战略机遇,保护自身免受威胁。这与其他学者观点不谋而合,认为竞争优势是通过运用战略柔性过程来实现的[7,66],从而使企业能够积极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适应能力,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虽然战略柔性对企业竞争力的积极作用被普遍认同,其作用机理也不言而喻,但目前深入探讨的实证研究仍然匮乏。
(四)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自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地加快,经济全球化掀起了一輪又一轮的热潮,跨国公司成了全球市场上的重要表演者,企业加速拓展国际市场,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球经济市场的环境变化是高度不可预测和不可逆转的,战略柔性作为企业独特的动态能力,可以作为企业的“方向盘”,能够为企业在全球竞争环境中寻求新的机会、应对潜在威胁[30],推动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化[31]。Liu等[58]通过对135家中国企业的调查,证实了战略柔性对新兴市场国家冒险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还发现国内机构支持的机构资产与国外组织的关系资产都显著增强了战略柔性对新型市场企业国际冒险的积极影响。Zhang等[48]和Segaro等[59]的研究均发现在管理和利用资源方面具有战略柔性的中小型企业,更有可能在国际化中获益。Ying等[31]的研究认为战略柔性对中国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产生了积极影响。战略柔性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也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这对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柔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其他结果变量
战略柔性使企业能够有效地探索新的机会,并成功利用这些机会,轻松地调整战略重点,改变其主要的准则和价值,以及更正偏离基本准则和价值观的偏差[81]。目前战略柔性的结果变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绩效、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国际化上,除此之外,战略柔性还被发现对企业有其他影响,包括降低和规避风险[52]、开发新市场[37]、对外业务关系的差异化[82]、运营效率[83]、绿色管理实践[84]、战略变革速度[85]等。Kazozc等[37]认为能够灵活应对新的竞争模式的企业,可以轻松地重新部署关键资源,从而形成多样性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开发新的市场。Yang等[84]从动态能力角度出发,认为战略方面的柔性能够使企业资源在有效部署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影响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其通过对272家中国企业的研究证实战略柔性对绿色管理实践的采用具有积极的影响。
对战略柔性的结果变量研究相对较为集中,多数体现在企业层面的变量关系研究。然而,对于其他层面的结果变量研究缺失。另外,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战略柔性的构建对企业具有促进作用,而是否存在消极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七、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和补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战略柔性的理论渊源与研究脉络,以及测量方法进行了梳理和评析(如图4),在此基础上归纳和讨论了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进一步探讨了其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结果发现:
一是从样本的基本情况看,战略柔性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力正逐步加大。然而,绝大多数作者只发表一篇论文,持续性、连贯性不够,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略有浅尝辄止的特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局限于问卷调查法,这意味着战略柔性的研究仍任重而道远。
二是在战略柔性的内涵发展过程中,学者们着眼于“突变管理”思想、权变管理理论、战略期权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转变,将其概念向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扩展。然而,战略柔性的概念发展至今仍不够精准,致使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研究采用的内涵较为混乱。
三是不同的维度划分方法指导了众多测量方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性共识,在实证研究中战略柔性的测量没有清晰可循的方法路径,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横向对比的匹配度较低。
四是关于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研究者提供了許多角度的解释,但目前的探讨略显单一,对于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缺乏探讨,无法形成系统化解释;对于结果变量的研究集中于积极关系的探讨,而对于负面影响缺少讨论,这有待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基于过往文献的研究结论,围绕着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本文认为战略柔性这一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在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明确战略柔性的概念内涵。战略柔性的概念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演化,经过对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拓展,已从“相对静态”到“动态认识”以及从“被动心态”到“主观能动”的转变,其理论内涵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达成共识,将战略柔性视作企业有目的、有意识地应对环境变化,甚至主动制造变化的一种动态能力[40],这一概念已更加贴近当下市场环境的变化。然而,战略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经验性学科,是基于历史背景和管理需求[86],战略柔性的研究也将跟随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后,外部环境与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少数的学者意识到目前大多数的理论观点过于机械化和片面性,以Moshe为代表的学者将战略看作是一个适应性的协调过程,提出了有机战略观,强调公司要将内部各要素和公司外部环境中各要素融合在一起同时考虑,这与传统理论将内外部割裂开来的概念形成鲜明对比,这给战略柔性的内涵拓展指明了方向。基于“组织-环境-战略-绩效”(OESP)的综合理论模型,战略柔性的两个维度将逐渐模糊,更加注重战略过程视角,从发起、培育、偶尔修正、不断进行的战略管理过程,梳理其概念内涵。未来的研究有必要继续厘清战略柔性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从而为战略柔性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完善研究方法的设计,规范战略柔性的评价体系。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对于战略柔性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问卷调查,而其测量评价体系受制于战略柔性的维度划分,然而主要的维度划分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代表了对动态环境和企业战略两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应该说难以绝对化地评价优劣,这给当前的实证研究造成了测量不一致的结果,导致研究结论横向可比性较差。未来研究有必要深刻探讨不同维度划分的本质区别和适应场景,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测度和评估的标准。另外,现有关于战略柔性的数据收集多以截面数据为主,缺乏纵向分析,研究相对静态。因此未来,需要采用多种测量方法,实现多层次变量的设计来研究企业的战略行为。尤其是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现有理论不能充分揭示企业的战略行为,需要研究人员拓宽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战略柔性的内在机制,如加强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更能深入企业,关注企业的发展过程,进行跟踪研究,有利于注意企业的纵向发展,进而找到构建理论的线索[87],对概念的提炼和变量的测量都有一定的帮助,能更好地解释战略柔性的内涵机理。
第三,进一步拓宽战略柔性直接效应和构建途径的研究,为企业实践提供指导性思路。目前关于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7,12,15]、创新能力[12,14,19]等因素的正向影响已有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对于“战略柔性陷阱”会给企业的负向影响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极少文献提到战略柔性的消极后果。无论是企业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要时刻警惕“过而不及”的代价,战略柔性也存在着“副作用”的风险。目前,过度柔性是研究的缺口,换而言之,未来对于战略柔性的研究有待挖掘避免企业陷入“战略柔性陷阱”的风险。另外,对于企业应当如何构建并维持战略柔性则缺乏探讨。战略柔性的构建,例如要提高资源柔性,势必涉及相应的机会成本,这就引出成本收益的权衡;另外,过度的程序化和制度化也被认为是战略柔性的障碍[8],主要因为它们限制了实现必要水平战略变化的可能性。因次,如何克服战略柔性的障碍,有效构建战略柔性仍有相当的讨论空间。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