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心乡竹语山水”AIM乡村创客聚落竹建筑设计竞赛揭晓(上)

    

    

    

    在当今的中国,乡村正以每天三位数的速度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而另一方面,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均GDP的上升又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如何将对乡村及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城市周边短假游的商业模式有机结合,为客栈民宿,农场农庄,有机农业和手作艺术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群落,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因此2016年AIM关注乡村、创客以及竹材料,希望设计师们以自然共生为理念,充分发挥竹材料的特性与想象空间,为乡村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本次竞赛选取的村落地点邻近福建长泰马洋溪景区,周边为林业用地,现状地形以坡地为主,上覆植被良好。用地西临旅游大道,南临为城市规划路。竞赛意图为该区域创造一个活力驱动核心,建议设计项目有六个,场地以溪谷为中心,围绕展开。南北被规划道路隔断,北侧规划主题客栈及森林幼儿园,以南以人文馆为核心,带出艺术家工坊村,系列建筑沿溪谷,依山而建,并向南延续,对接原著的共生村落。竹林里房子,是民宿、书房,工坊、乐园。他们将承载着孩子的笑声,说出自然的心声,融入山水,与自然共生一个独特的乡村创客聚落。

    AIM鼓励设计师充分考虑对自然的尊重,倡导共生的建筑限高不超过两层,具体的建设中希望更多的保留场地的特征,尊重场地的脉络,更多的用到自然的元素和材质。同时,希望参赛设计团队在以自然共生为理念,用竹元素的演绎打造优秀的产品的同时,也通过与创客的跨界合作考虑实际运营问题,使最终的乡村创客聚落成为一个内容大于形式,产业创新,可运营乡村模式的典范。

    大赛历时七个月,共收集到200余份作品,筛选出36个脱颖而出的作品,落地11个项目,最终评选出4个奖项:西班牙Manuel JoseRodriguez Hernandez(马一诺)获“最佳村落规划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Tribe小组(2012级王鼎明/范雨岑/李志斌)获“最佳乡创业态设计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晓岸/夏明明/吕诗旸/温子申获“最佳竹建筑设计奖”;东京大学朱一君/李莉佳/邓施莹获“最佳竹结构设计奖”。

    最佳竹结构设计奖

    清·篁·田·居Livinq ln Quiet Bamboo Grove And Aqricultural Field

    设计者:东京大学朱一君/李莉佳/邓施莹获

    本案邻近福建长泰马洋溪景区,基地降水丰沛、群山环抱,适宜竹林生长,设计方案致力于结合场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呼应闽南地区的地域特色,提出充分利用竹和水两大资源,发展混合型竹产业和农业相结合的产业模式,为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一个活力驱动核心,带动当地农民的就业、外出务工农民和年轻人返乡以及农业创客的入驻进而推动乡土社会关系的重建,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的、人、自然、文化平衡发展的新型农村复兴模式。方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思:

    1.产业系统再造

    设计方案深度挖掘竹和水两大资源的潜能与联系,结合场地特征分别布置竹林育才、采伐、处理、生产到加工或建造竹产业全过程用地,利用谷地所具有的内聚性,进行雨水收集,分别用于农业灌溉、鱼塘养殖以及竹产业用水,在场地内通过竹炭处理和人工湿地,实现水的自净化和循环利用,从而形成竹产业和自给式生态农业并重的复合型产业模式。

    在运营模式上,本案引入CSA(community supportedAgriculture)社區支持农业、田园体验式旅游和创客共享研发三种方式。首先,由CSA会员认购农田和确定种植物种,委托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农田的日常管理和耕作,同时也可以在周末和节假日亲自到农田来进行耕种、采摘体验。其次,根据土地承载力布置了一部分田园体验式旅游的配套设施,旨在打造面向周边都市游客的休闲观光农业,与邻近的马洋溪漂流旅游景区联动发展,形成一动一静的综合性旅游体验片区。最后,引入乡村创客团队与当地居民一同形成共享型研发团队,利用乡村网络平台进行竹产品的开发、设计和销售。

    群关系改造

    面对集体化农业生产体系崩解,青壮年农业人口流失,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溃散等种种社会问题,我们主张通过空间建构来重建网络文明时代的新村社共同体。设计中综合考虑农业创客、艺术家、手工艺人、游客、本地居民、外出务工人员等人群,结合竹产品研发销售、协力造屋、互联网平台等创意资源,鼓励本地青壮年就地就业和创业以及创客入驻,形成一个全新的农村社区。并通过信息中心、创客中心等共享空间的营造,提升村社共同体成员的内部认同感,形成新的活动中心和精神地标。

    3.生态环境重建

    设计方案整理了竹林、水池、聚落、平野、田地、坡地的山水格局,以对自然最小程度介入的姿态进行整体步行系统规划和坡地建筑群落的设计。建筑方案轻触大地,并尽可能考虑到土方的平衡。在分析了场地雨水径流的基础上,对地表径流和建筑雨水进行收集,尽可能在场地中使用渗透性铺面,结合竹工业用水、人工湿地、鱼塘、竹炭净水、农业灌溉等水循环利用过程,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场地内水源的自给自足。

    4.园林化空间组织

    根据场地中六个地块不同的地形、视线特点和场所性格,方案设计了连续的步行路径+差异化类型化的建筑+同构的院落空间层级。以烟霞锁腰的姿态,通过扰、盘、分、绕、合、飘等各种动作以及楼、阁、轩、堂、廊、庵等建筑类型来应对山坡、山林、草坪、湖畔等各种基地类型,以统一的游览组织方式和多样性的空间体验来探讨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可能性,以借景得景和因势成景的互成共生关系来研究行游居望的田园模式。在新乡土建筑在地性和创新性的尝试上,本案在材料、形式和空间上借鉴闽南当地民居的做法和空间特点,同时充分利用竹材抗压抗弯的结构性能,运用简洁而低技的节点处理方式,创造并围塑出丰富多变的建筑和庭院空间序列。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