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文本栏目的运用
莫钦
【内容摘要】新课程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文本栏目丰富活泼,主次分明,信息一致,功能各异。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与应用各个文本栏目,对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意义十分重要。
【关键词】文本栏目 课程理念
相对于大纲版教材和96版课标教材,2004年后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通常简称为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实验到现在全面使用已近十年,使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探索——尝试——适应——熟练的过程,目前大多基本定型。高中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在体例编排和呈现方式上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目标生成方式变原来以“学科体系为主导”为“能力发展为主导”,教学组织形式变原来以“教书过程为主线”为“学习过程为主线”,整个教材的内容结构以不同的文本栏目呈现出来,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明活泼,不同文本栏目都有着不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各类不同的文本栏目的处理五花八门,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直接违背的做法大量存在,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类:
一、传统式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一些老师不了解新课程实施的外在背景和真正意图,无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不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对课本上的所有文字材料一视同仁,像对待传统教科书一样一丝不苟地“教教材”。他们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认为学生对所学内容都是一无所知,知识都应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所以面面俱到,逐句逐段讲解课本上的所有文字材料,课堂内容冗杂,教学形式单一,抱怨课时不足,课堂效率低下。
二、功利性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文本栏目做功利性处理的现象大量存在,凡与考试有关联的就讲就学,与高考关系不大的文字材料一律不用,斩头去尾,自认为是“高效教学”。也即只要正文,不要辅助文,只要宋体字正文,不要仿宋体正文,只要知识原理,省略自主探究,要学生平时死记硬背,考试照搬照抄,完全无视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三、机械化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实际教学中不敢越教材雷池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不明白教材只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只会严格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结构进行教学,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敢对教材的滞后性内容进行调整补充,不愿耗费精力重新选举新的探究性材料,不想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四、放任型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也有一些年轻教师或者是一些比较赶潮流的老师,想到思想政治课需要革新,也尝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探究材料的选择时,随意性强,针对性不够,准确性不到位。有的带动和引领学生勉强,有的哗众取宠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的根本就没有可读性和可教性,偏离了课本的主体内容,忽视了“双基”的落实。
新教材的文本栏目主要由单元管涌图、导言、框题、目题、活动导入、仿宋体正文、宋体正文、辅助文、单元综合探究等组成,下面我们先重点了解新教材课文中正文和辅助文的分类、功能和对应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正文,既包括课本中的宋体字文本,也包括穿插其间的仿宋体字文本。其中正文中宋体字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做规范性表述,承载着教学内容、目标设置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中必须突出其主体内容地位,特别是加强对重难点的突破,引领学生重点解读、理解和掌握。对这部分内容重视和处理一般没有异议。
仿宋体正文主要是课本中虚线框内的内容,也包括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内容。主要功能是创设情境,为体验教育提供平台,为知识生成搭建载体,改变了原来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学生缺乏思考、体验、感悟的氛围和机会倾向。正文的仿宋体部分,本身也是内容目标的有机构成,是完整地实施教学和评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还注重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载体和环节。教学中必须灵活而有针对性地使用这部分文本栏目内容,要做到探究为教学主体内容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探究内容,应视为每个单元的实质性内容,它巧妙地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入课堂,引用到练习中,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推动了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建立,教师务必要重视,不能因为这部分内容与考试关系不大而一言带过。
新课程教材中还设置了辅助文,除了正文之外的其它辅助学生自学,让学生阅读、扩充的文字内容为辅助文。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目前使用的教材中,《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辅助文主要有:“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等,《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的辅助文还分别增设了“文化名人”和“名言”等。辅助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丰富教材的信息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关照到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差异,为教师的多样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可靠的素材。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更加灵活地处理,既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课堂上拿来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新教材还普遍使用了引言、活动导入、综合探究等丰富多样的文本栏目,也淡化了“作业练习”,这样编排就是要让课本实现由“教本”向“学本”的转变,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趋于独立,最终摆脱对教师和书本的双重依赖,成为学习上能够自主、人格上能够自立的人。
按照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意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力求在使用新教材时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以期更好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一)进一步明确新教材文体编排的客观依据
不同于传统教材从概念、定义入手引出观点、原理,新课程教材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对于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中学生来说,总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教材中的宋体正文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主要属于理性认识,仿宋体正文即“探究活动”内容主要提供事实材料、举例分析、提出问题,属于感性材料,两者关系密切,都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从认知角度看,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等辅助文中,既有感性材料,也有理性认识。还有大量图片、漫画等感性知识材料,这些都改变了原先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推导式的编法。实践证明,遵循认知规律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感受加强,课后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其实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和发展型教育的特点”。
(二)进一步强化过程性评价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它不仅担任着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更是担任着学生的德育工作。《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新教材在每个框题的第三目都设置了情景回归的内容,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原理外,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寻求与学生情感共鸣的功能,这正是思想政治德育功能的重要体现。政治教师要用好这部分内容,就应在平时多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结合这一内容,采用课堂发言、撰写论文或随笔、做读书笔记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行为表现,给予中肯的精致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这些都有利于让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重视言行一致,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和发展。
(三)进一步开发新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实现特色开发。教师既可以完全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其它活动内容或采取其他的方式。由于思想政治课本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力求使用最新的素材,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对于仿宋体正文,更是要灵活运用课本的现有资源,对一些比较容易理解或是探究内容太多的探究活动,可以省去或精选其中经典的材料,而对于一些会让学生产生混乱、模糊和怀疑的观点、原理,则应通过实际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教材中时效性不强、冲击力不大的探究材料应作调整和扩展,尽量多创设有震撼力的情景材料让学生去体验。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开发和使用其他更为广泛的课程资源,各种多媒体资料、网络课件,本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丰富学生的眼界和阅历的生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四)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
相对于传统教材而言,人教版的思想政治新教材注重“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让教材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凸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更加关注教育对象,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自身需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和阶段特点,关注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取向,真正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遵循学生感悟所应经历的思维路径,领悟教材体例编写和设置所铺就的教学与学习轨道的路基。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领行动。文体编排、过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变化只是表皮,只有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富有智慧地去实施,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2] 程振响、吴永军. 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3] 至少非. 新科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4] 高玉华. 1992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研究.
[5] 朱明光、蓝维.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中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文本栏目丰富活泼,主次分明,信息一致,功能各异。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与应用各个文本栏目,对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意义十分重要。
【关键词】文本栏目 课程理念
相对于大纲版教材和96版课标教材,2004年后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通常简称为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实验到现在全面使用已近十年,使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探索——尝试——适应——熟练的过程,目前大多基本定型。高中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在体例编排和呈现方式上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目标生成方式变原来以“学科体系为主导”为“能力发展为主导”,教学组织形式变原来以“教书过程为主线”为“学习过程为主线”,整个教材的内容结构以不同的文本栏目呈现出来,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明活泼,不同文本栏目都有着不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各类不同的文本栏目的处理五花八门,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直接违背的做法大量存在,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类:
一、传统式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一些老师不了解新课程实施的外在背景和真正意图,无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不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对课本上的所有文字材料一视同仁,像对待传统教科书一样一丝不苟地“教教材”。他们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认为学生对所学内容都是一无所知,知识都应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所以面面俱到,逐句逐段讲解课本上的所有文字材料,课堂内容冗杂,教学形式单一,抱怨课时不足,课堂效率低下。
二、功利性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文本栏目做功利性处理的现象大量存在,凡与考试有关联的就讲就学,与高考关系不大的文字材料一律不用,斩头去尾,自认为是“高效教学”。也即只要正文,不要辅助文,只要宋体字正文,不要仿宋体正文,只要知识原理,省略自主探究,要学生平时死记硬背,考试照搬照抄,完全无视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三、机械化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实际教学中不敢越教材雷池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不明白教材只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只会严格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结构进行教学,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敢对教材的滞后性内容进行调整补充,不愿耗费精力重新选举新的探究性材料,不想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四、放任型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也有一些年轻教师或者是一些比较赶潮流的老师,想到思想政治课需要革新,也尝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探究材料的选择时,随意性强,针对性不够,准确性不到位。有的带动和引领学生勉强,有的哗众取宠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的根本就没有可读性和可教性,偏离了课本的主体内容,忽视了“双基”的落实。
新教材的文本栏目主要由单元管涌图、导言、框题、目题、活动导入、仿宋体正文、宋体正文、辅助文、单元综合探究等组成,下面我们先重点了解新教材课文中正文和辅助文的分类、功能和对应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正文,既包括课本中的宋体字文本,也包括穿插其间的仿宋体字文本。其中正文中宋体字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做规范性表述,承载着教学内容、目标设置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中必须突出其主体内容地位,特别是加强对重难点的突破,引领学生重点解读、理解和掌握。对这部分内容重视和处理一般没有异议。
仿宋体正文主要是课本中虚线框内的内容,也包括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内容。主要功能是创设情境,为体验教育提供平台,为知识生成搭建载体,改变了原来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学生缺乏思考、体验、感悟的氛围和机会倾向。正文的仿宋体部分,本身也是内容目标的有机构成,是完整地实施教学和评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还注重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载体和环节。教学中必须灵活而有针对性地使用这部分文本栏目内容,要做到探究为教学主体内容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探究内容,应视为每个单元的实质性内容,它巧妙地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入课堂,引用到练习中,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推动了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建立,教师务必要重视,不能因为这部分内容与考试关系不大而一言带过。
新课程教材中还设置了辅助文,除了正文之外的其它辅助学生自学,让学生阅读、扩充的文字内容为辅助文。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目前使用的教材中,《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辅助文主要有:“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等,《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的辅助文还分别增设了“文化名人”和“名言”等。辅助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丰富教材的信息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关照到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差异,为教师的多样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可靠的素材。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更加灵活地处理,既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课堂上拿来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新教材还普遍使用了引言、活动导入、综合探究等丰富多样的文本栏目,也淡化了“作业练习”,这样编排就是要让课本实现由“教本”向“学本”的转变,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趋于独立,最终摆脱对教师和书本的双重依赖,成为学习上能够自主、人格上能够自立的人。
按照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意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力求在使用新教材时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以期更好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一)进一步明确新教材文体编排的客观依据
不同于传统教材从概念、定义入手引出观点、原理,新课程教材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对于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中学生来说,总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教材中的宋体正文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主要属于理性认识,仿宋体正文即“探究活动”内容主要提供事实材料、举例分析、提出问题,属于感性材料,两者关系密切,都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从认知角度看,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等辅助文中,既有感性材料,也有理性认识。还有大量图片、漫画等感性知识材料,这些都改变了原先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推导式的编法。实践证明,遵循认知规律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感受加强,课后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其实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和发展型教育的特点”。
(二)进一步强化过程性评价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它不仅担任着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更是担任着学生的德育工作。《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新教材在每个框题的第三目都设置了情景回归的内容,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原理外,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寻求与学生情感共鸣的功能,这正是思想政治德育功能的重要体现。政治教师要用好这部分内容,就应在平时多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结合这一内容,采用课堂发言、撰写论文或随笔、做读书笔记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行为表现,给予中肯的精致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这些都有利于让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重视言行一致,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和发展。
(三)进一步开发新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实现特色开发。教师既可以完全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其它活动内容或采取其他的方式。由于思想政治课本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力求使用最新的素材,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对于仿宋体正文,更是要灵活运用课本的现有资源,对一些比较容易理解或是探究内容太多的探究活动,可以省去或精选其中经典的材料,而对于一些会让学生产生混乱、模糊和怀疑的观点、原理,则应通过实际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教材中时效性不强、冲击力不大的探究材料应作调整和扩展,尽量多创设有震撼力的情景材料让学生去体验。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开发和使用其他更为广泛的课程资源,各种多媒体资料、网络课件,本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丰富学生的眼界和阅历的生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四)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
相对于传统教材而言,人教版的思想政治新教材注重“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让教材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凸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更加关注教育对象,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自身需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和阶段特点,关注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取向,真正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遵循学生感悟所应经历的思维路径,领悟教材体例编写和设置所铺就的教学与学习轨道的路基。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领行动。文体编排、过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变化只是表皮,只有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富有智慧地去实施,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2] 程振响、吴永军. 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3] 至少非. 新科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4] 高玉华. 1992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研究.
[5] 朱明光、蓝维.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