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用“语文”本身打动人
闫宗美
新课改进行到现在,语文课到底要拿什么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值得我们深思。是靠那些活泼各异的形式?还是靠教师的文采飞扬?抑或是靠先进的教学手段?这些其实都不应该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用“语文”本身来感染学生,让语言的魅力来打动学生。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本身就是充满魅力的,它能让每个人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不同的感动,它不仅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能滋养生命、净化心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寻语言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要创设一种特定的语文美的情境,披情入文,把学生领进作者用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中,让文本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体会和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
一、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普通话有感情地读文本材料,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地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领悟到语言的博大、文学的魅力。通过读,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学生当众发言的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很多问题都能在朗读中得到解决,而且学生还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讲《沁园春·雪》《破阵子》等经典的诗词,应首选诵读的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诗文创设的具体意境中去,让学生首先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同时能激起学生想自己读一读、试一试的激情,然后老师再带领着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去体会诗人心中的情感。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手势辅助、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来把自己的感情倾泻出来。《破阵子》是一首壮词,因此在教学时也可以把引导学生通过豪迈地朗读去体现诗词中的豪壮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词中的壮阔景象,领悟到词人的感情,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加深对词的理解。
二、品味精华,在语言美中陶冶情操
语文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一望无际的蒹葭苍苍,是明亮皎洁的汉宫秋月……这些,正是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去感知的对象,语文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在多向的对话中实现对这些优美文本的解读与感悟。
学习《背影》,会让学生感受到如山的浓浓父爱,学习《老王》会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解读《大道之行也》能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畅想理想社会的样子……这一切的情感陶冶,都是来自于对语言、文本的感悟。如在讲授《背影》时,我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地方表现出父亲去买橘子时的不容易?这个问题看似是对语言的赏析,而实质是在引导学生在赏析语言的同时,感悟父亲那深沉无言的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出了“蹒跚”、“努力”等词语,也找出了“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等句子,在静静地分析语言的过程中,一个高大父亲的背影慢慢地呈现到了学生们的眼前,以至于在接下来让学生在讲述自己和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时,有一个学生竟抽咽了起来。学生在赏析语言时,不仅感受到了朱自清父亲的爱,也感受到了自己父亲的爱,这样的一节课,无疑是成功的。这样的语文课,既没有设计华丽的语文活动,也没有教师激情飞扬地引导,而是教师在和学生一同静静品评语言的过程中,用语文本身的魅力、用汉语的博大精深打动了学生。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都值得人们认真品读。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领着学生在语言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去尽情地领略文字的魅力。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在语文课上设计活动,但前提必须是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而不是只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去设计活动,更不能为了展示教师的魅力而设计活动。
(作者单位:淄博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