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分层次教学策略
丁雷鸣
【内容摘要】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从备课和施教两个环节抓好:分层次备课和分层次实施课堂教学,要分层次备学生,分层次备教案,合理分配时间,分层提出问题,分层巡视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
【关键词】分组实验 分层次 提问 时间 巡视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可持续性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学生却存在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各类差异,如果教师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分层次教学,势必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①笔者认为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从备课和施教两个环节来抓:
一、分层次备课
1.分层次备学生
分组实验课大多是在实验室上的,其座位安排不同于普通教室的座位安排,若能安排合理的话,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通过一阶段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上课表现(包括纪律表现,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关注作业反馈(包括作业完成是否及时、是否独立地完成、作业等第如何等),初步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及各层次的同学分布情况,比如有多少优生,多少差生,哪些学习能力弱,哪些行为习惯差,哪些反应快,哪些能力强等,并做好必要的记录,之后按层次分组:
A层:基础好,能力强,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高;
B层:基础一般,能力一般,成绩中等,学习积极性一般;
C层:基础差,能力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差。
以两人一组为例,可以将A层次的学生尽可能两两组合,将B层次中动手能力相对强的、纪律观念相对好的一小部分学生与C层次的学生搭配组合,剩余的B层次学生两两组合。并且将AA组合和BC组合的小组座位尽可能安排在前排集中区域,便于管理和指导,进行差异性教学。笔者曾经还尝试过A、C组合方式,虽然实验的完成速度和完成质量提高了,但对于C层次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有效地作用,主要源于A层次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但在“传帮带”上还是缺少方法和耐心,C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只是在旁边看看,很少又动手锻炼的机会,所以最好还是由教师来负担这项任务。当然,层次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2.分层次备教案
在准备物理分组实验教案时,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预习作业、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分层次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链牵动各层次的学生,尽可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以初三“伏安法测电阻”这节分组实验课为例,笔者从分层次教学的角度考虑,对教材做了分析和挖掘,一改常规,制定了以下的分层目标:
C层目标:了解实验原理,进一步熟悉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能记录实验数据并算出定值电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B层目标:在达到基层目标的基础上,还要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伏安电路,明确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A层目标:在完成中层目标的基础上,能根据欧姆定律来设计简单的保护电路,并能对实验误差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
考虑到A类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基础实验,所以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在教学内容上分层处理,增加了关于导线电阻分压引起的实验误差分析,用于A类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具体如下:
教学流程:
知识回顾(欧姆定律)→观察小灯额定电压和电流→设计小灯正常发光电路→计算串联的电阻→分析例题→设计伏安电路→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并测出电阻值→利用电阻箱调节小灯正常发光→分析实验误差→小结课堂所学内容、作业布置。
以上流程中“知识回顾、观察小灯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分组实验并测出电阻值”这些内容要求C类学生必须要能学会,B层次学生除了C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还增加了“计算电阻、设计伏安电路、利用电阻箱调节小灯正常发光”等内容,而A层次学生可以在B类学生的基础上再增加“设计小灯正常发光电路、分析实验误差”等内容。
二、分层次实施课堂教学
1.分层提出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提出的问题普遍太难,会导致只有少数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响应,而能力弱的则倍受挫折,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提出的问题普遍太容易也不好,无法调动好生的积极性,导致好生无法充分发挥,能力提升受到限制。所以,上课时要面向全体,分层次提问,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伏安法测电阻”这节课,可以设计一条“问题链”来对各层次学生提问:
问题链
①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C 类)→②如何使小灯正常发光?(A 类)→③需要串联阻值为多大的电阻?(B类)→④如何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B类)→⑤滑动变阻器有何作用?(B类)→⑥如何判断小灯正常发光?(C类)→⑦将电阻箱调到所需电阻接入后,小灯的电压为什么总是比额定电压小一点?(A类)
2.合理分配时间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既要照顾到整体,又要考虑到差异。以一节45分钟的分组实验课为例,课堂的开始阶段进行知识回顾、了解实验原理,主要针对的是C层次学生,时间不要太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比较好,实验设计(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数据记录表的建立等等)这块教学内容主要针对A、B层次学生,人数占比大,是个比较大的整体,所以时间要安排得较充分些,一般在15分钟左右。分组实验活动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的是全班这个整体,且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辅导,因此一定要确保充分的活动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最后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和交流。
3.分层巡视指导
在学生动手进行分组实验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这个阶段,同样要有分层辅导的技巧。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层次分组,所以辅导时,教师应主要针对BC类组合,因为这些组合中的C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比较弱,更需要手把手地教导,此时教师应该耐心地从仪器的调节、电路的连接、仪表的读数等基本技能抓起,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对B类的学生进行“点拨式”指导,排除他们遇到的困难。当然,还要对完成得又快又好的A类学生提出拓展实验要求。例如在“测量物体密度”的分组实验中,可以对完成快的A类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要求:如何利用现有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测量一个无法放入量筒且形状不规则的木块的密度?有了这样的分层辅导,学生们就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了。
在物理分组实验的分层教学中,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积累经验,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整体提高。
【注释】
① 赵德肃. 布卢姆“掌握学习”对素质教育的启示,2005.21(6).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内容摘要】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从备课和施教两个环节抓好:分层次备课和分层次实施课堂教学,要分层次备学生,分层次备教案,合理分配时间,分层提出问题,分层巡视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
【关键词】分组实验 分层次 提问 时间 巡视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可持续性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学生却存在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各类差异,如果教师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分层次教学,势必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①笔者认为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从备课和施教两个环节来抓:
一、分层次备课
1.分层次备学生
分组实验课大多是在实验室上的,其座位安排不同于普通教室的座位安排,若能安排合理的话,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通过一阶段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上课表现(包括纪律表现,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关注作业反馈(包括作业完成是否及时、是否独立地完成、作业等第如何等),初步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及各层次的同学分布情况,比如有多少优生,多少差生,哪些学习能力弱,哪些行为习惯差,哪些反应快,哪些能力强等,并做好必要的记录,之后按层次分组:
A层:基础好,能力强,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高;
B层:基础一般,能力一般,成绩中等,学习积极性一般;
C层:基础差,能力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差。
以两人一组为例,可以将A层次的学生尽可能两两组合,将B层次中动手能力相对强的、纪律观念相对好的一小部分学生与C层次的学生搭配组合,剩余的B层次学生两两组合。并且将AA组合和BC组合的小组座位尽可能安排在前排集中区域,便于管理和指导,进行差异性教学。笔者曾经还尝试过A、C组合方式,虽然实验的完成速度和完成质量提高了,但对于C层次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有效地作用,主要源于A层次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但在“传帮带”上还是缺少方法和耐心,C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只是在旁边看看,很少又动手锻炼的机会,所以最好还是由教师来负担这项任务。当然,层次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2.分层次备教案
在准备物理分组实验教案时,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预习作业、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分层次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链牵动各层次的学生,尽可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以初三“伏安法测电阻”这节分组实验课为例,笔者从分层次教学的角度考虑,对教材做了分析和挖掘,一改常规,制定了以下的分层目标:
C层目标:了解实验原理,进一步熟悉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能记录实验数据并算出定值电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B层目标:在达到基层目标的基础上,还要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伏安电路,明确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A层目标:在完成中层目标的基础上,能根据欧姆定律来设计简单的保护电路,并能对实验误差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
考虑到A类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基础实验,所以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在教学内容上分层处理,增加了关于导线电阻分压引起的实验误差分析,用于A类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具体如下:
教学流程:
知识回顾(欧姆定律)→观察小灯额定电压和电流→设计小灯正常发光电路→计算串联的电阻→分析例题→设计伏安电路→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并测出电阻值→利用电阻箱调节小灯正常发光→分析实验误差→小结课堂所学内容、作业布置。
以上流程中“知识回顾、观察小灯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分组实验并测出电阻值”这些内容要求C类学生必须要能学会,B层次学生除了C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还增加了“计算电阻、设计伏安电路、利用电阻箱调节小灯正常发光”等内容,而A层次学生可以在B类学生的基础上再增加“设计小灯正常发光电路、分析实验误差”等内容。
二、分层次实施课堂教学
1.分层提出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提出的问题普遍太难,会导致只有少数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响应,而能力弱的则倍受挫折,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提出的问题普遍太容易也不好,无法调动好生的积极性,导致好生无法充分发挥,能力提升受到限制。所以,上课时要面向全体,分层次提问,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伏安法测电阻”这节课,可以设计一条“问题链”来对各层次学生提问:
问题链
①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C 类)→②如何使小灯正常发光?(A 类)→③需要串联阻值为多大的电阻?(B类)→④如何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B类)→⑤滑动变阻器有何作用?(B类)→⑥如何判断小灯正常发光?(C类)→⑦将电阻箱调到所需电阻接入后,小灯的电压为什么总是比额定电压小一点?(A类)
2.合理分配时间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既要照顾到整体,又要考虑到差异。以一节45分钟的分组实验课为例,课堂的开始阶段进行知识回顾、了解实验原理,主要针对的是C层次学生,时间不要太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比较好,实验设计(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数据记录表的建立等等)这块教学内容主要针对A、B层次学生,人数占比大,是个比较大的整体,所以时间要安排得较充分些,一般在15分钟左右。分组实验活动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的是全班这个整体,且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辅导,因此一定要确保充分的活动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最后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和交流。
3.分层巡视指导
在学生动手进行分组实验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这个阶段,同样要有分层辅导的技巧。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层次分组,所以辅导时,教师应主要针对BC类组合,因为这些组合中的C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比较弱,更需要手把手地教导,此时教师应该耐心地从仪器的调节、电路的连接、仪表的读数等基本技能抓起,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对B类的学生进行“点拨式”指导,排除他们遇到的困难。当然,还要对完成得又快又好的A类学生提出拓展实验要求。例如在“测量物体密度”的分组实验中,可以对完成快的A类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要求:如何利用现有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测量一个无法放入量筒且形状不规则的木块的密度?有了这样的分层辅导,学生们就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了。
在物理分组实验的分层教学中,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积累经验,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整体提高。
【注释】
① 赵德肃. 布卢姆“掌握学习”对素质教育的启示,2005.21(6).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