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策略探析
王运钦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政课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讲什么”“怎么讲”及“讲得如何”,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部曲。为此,需要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拓宽知识面和视野、熟练掌握多元媒介教学技术等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思政课;中国故事;教学策略;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3-012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3.021
新中國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攀升,渴望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探寻中国成功的秘诀。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但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垄断着话语权,我们的自信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有些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而且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一些西方媒体甚至想方设法“唱衰”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2]习近平本人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国内外作报告、演讲、发表文章都运用了很多生动、有趣、鲜活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来诠释道理、传播思想文化、表达思想情感,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亲力亲为、身先示范、鞠躬尽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树立和展现中国形象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
[3]。而且,“讲好中国故事是全党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4]。
一、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诉求
高校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战线,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讲好中国故事责无旁贷。其中,高校思政课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干渠道。一方面,从课程的地位和性质来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和核心课程,肩负着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的重要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国声音或‘中国故事”[5]如基础课着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教育;概论课着重对学生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等方面的教育;纲要课着重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原理课也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主要内容都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要求高度契合,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另一方面,从教学方式上看,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政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发展需要。由于高校绝大部分学生是非思政类专业的,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所授的理论知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不感兴趣,加上部分思政课教师沿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要讲的”“所讲的”和“想听的”“所听的”严重脱节,“有意义”的内容没有讲出“有意思”的味道来,课堂上抬头率低、低头族多、点头人少就不足为奇了。因而,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提升思政课堂的亲和力、针对性,广大思政课教师一直在探索与实践的路上追寻着。其次,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吸引学生和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愿听、爱听,解决思政课空洞泛味的困境,在故事中传道、启道,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那些能把中国故事讲好、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兼具的思政课,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6]。从实践中看,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途径,值得也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大胆地实践与探究。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部曲”
(一)讲什么——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
1.明确中国故事的选题方向。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和题材。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7]毋庸置疑,五千年历久弥新、血脉永续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宝藏,砥砺奋进、迎头追赶的伟大复兴进程喷涌着数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源泉。“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思政课不愁没有中国故事可选可用可讲,但所要讲的故事也不能随意。思政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课程,所讲故事必须体现鲜明的政治立场,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那么,思政课重点应讲好哪些故事呢?应该积极主动“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8]。这些故事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革命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蕴含着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2.选取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的典型故事。明确了中国故事的选题方向,接下来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对故事进行甄选,将最能鲜明地体现和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几类精彩故事选出来。这需要我们以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蓝本,依据教材内容的编排来选取故事。基础课可以讲好中国人勇于追梦和圆梦的故事、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道德模范的故事、法治建设的故事等;概论课可以讲好中国革命道德的故事、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故事等;纲要课可以讲好民族英雄的故事、革命伟人的故事、爱国奋斗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和平发展的故事等;原理课可以讲好人生哲理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故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等。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统编教材的研读,理论联系实际地思考,把握好故事与教材内容的相关度,确保不偏题。
3.挖掘、提炼故事的主旨思想。选取好故事后,还要对故事进行挖掘和提炼。因为讲故事是为了说明道理、理论观点,而不是为了拖延课堂而讲故事,或为迎合学生的娱乐需求而将课堂变成故事会。挖掘什么呢?挖掘故事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通过故事达到理解、领悟教材观点的内涵及意义,通过故事加深对理论内容的融会贯通。这其实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本身不够鲜活,教材上的语言文字是对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提炼后的高度理论概括,没有多少趣味,大学生读起来会觉得枯燥沉闷,甚至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让学生易理解、易消化。而选取故事、挖掘和提炼故事主旨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教师会将自己的经历和阅历融入其中,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思考如何讲、如何引起学生的关注、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怎么讲——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方法
1.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和故事素材。教学资源是增强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备“能源”。上一堂好的思政课,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科学开发且有效利用图片、影像、音乐、视频、文物、人物、遗产、教育基地等各种资源和素材,而讲好中国故事亦需要利用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作为最常用的媒体资源起码有3类可选:一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定期播放的节目;二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呈现效果佳的专题宣传片和文化片。如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制作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片,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制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系列片、“故事里的中国”系列片、“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系列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片等;三是大量的红色电影和电视剧。如“长征”“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另外,鲜活的人物资源也很多,如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先锋人物、创新创业人物、最美奋斗者、老红军、老战士等。隐性资源也很丰富,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廉政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思政教师加强学习,加大探究和挖掘力度,将丰富的故事资源“加工”“雕琢”后搬进课堂,让课堂灵动起来。
2.创设情境和问题链,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情感体验。思政课作为一门直抵学生内心深处的课程,平铺直叙是很难打动学生的。要想学生以高昂的情绪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讨论、分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依托教学素材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其境:“我”成了“剧中人”,“我”要面对与应对接下来的情况,“我”要思考“怎么办”。在情境的催动和感染下,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并引起情感的起伏变化,感受思想认识的波动和撞击,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自觉地将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和行动指南,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思政课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是多样的,可利用影视作品、歌曲、图片、漫画等引入情境,可创设冲突性或悬念性的故事情节引入情境,可通过角色模拟创设故事情境,也可通过情境剧表演创设情境,等等。如在教学概论课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客观必然性,笔者讲述了毛泽东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及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创设了问题情境:如果毛泽东当时继续按照原定计划率领部队攻打长沙,将会是什么后果?将队伍拉到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又是怎样一种前景?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进一步归纳:纵使攻下长沙,工农革命军也会付出惨重代价,而且攻下长沙后也难以长期守住长沙,极有可能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歼灭;而将部队转移到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能更好地扩大革命队伍,更好地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创建工农政权。如果故事到此结束,也算是达到教学要求了,但总感觉余味未尽,笔者进一步将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所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篇文章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探讨“当时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这样,在师生间、生生间充分地探讨、分析、补充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相长,学生不仅拓宽了党史知识,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领略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萌发和实践探索,从而更加关注青年毛泽东是如何逐步成长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同时也期待下一次更为精彩的思政课到来。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能充分挖掘故事的情节,发挥问题导向作用,恰当地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引起争鸣,那么,学生就能在一个个矛盾冲突或悬念解剖中澄清思想、巩固认识、升华情感,坚定信念。
3.创新融入方式,增强时代气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思政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實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10]。进入新时代,微课、动漫、VR、AR、网络社交平台、幕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新技术日渐成熟,为思政课直观呈现和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便利。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新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让人物、情节、场景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与教师的口头陈述相配合,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中国故事吸引力、感染力和讲述效果。
4.注重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所谓教学,其实就是“教”与“学”的相互配合,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二者缺一不可。备课、备故事是教师发挥主导性的课前基础工作,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是教师主导性的集中体现。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由观众和听众变成课堂的积极参与者,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汲取,由听故事变成既听故事又解构故事,对故事进行理解、消化、反思和感悟,这是思政课故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笔者在讲述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及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容时,只是教师个人一味地讲述秋收起义的过程,没有追问攻打长沙的后果是什么,没有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分析没有“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这些更为深层次的问题,那课堂就没有回应、没有思想撞击、没有活力,就谈不上情感变化,课堂仍然是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会理想。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与情感变化,要适时发问,沟通对话,引导学生探究、研讨、领悟和感受故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三)讲得如何——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思政课教学要有虚有实、有梭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12]。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最关键的是讲出“味”“道”。
1.有“味”——课堂氛围创设好,教师语言感染力强。毛泽东强调:“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3]讲故事要使人“想听爱听”,必须有“味”。思政课如果只是宏大叙事,难免陷入“假大空”的境地,索然无味,难以激发和引起学生的兴趣。故事叙述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感染学生,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融入故事情节中,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判断中国故事讲得是否有“味”,一方面,既要看授课教师的口语表达是否富有感染力,恰如其分地调节语气、语调、语速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波动、心理变化和个性特征;也要看能否综合运用肢体动作,让眼神、表情、姿态、肢体“说话”,传递情感。如能将语言与肢体动作综合运用恰当,所讲的故事就会生动有趣,津津有味,富有感染力,也能把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故事是否有“味”,与是否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备有一定关联。如能将生动、鲜活、形象的故事情节呈现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故事情境,把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定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相反,如果只是为省事而简单地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及文字,仅仅是直白地讲说,没有设问,没有对话,效果自然也不会好。
2.有“道”——故事背后的道理透彻。经典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是因为人们认可、追求和遵循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原则、道德规范。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文以载道”,使人“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活跃课堂,但不能仅为课堂活跃起来,更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讲些低俗的故事。故事是一种话语,其背后是思想、是“道”。“思想和價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14]。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讲故事最重要的是突出故事的思想性,以故事承载的思想价值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评价故事讲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故事是否讲得有趣味,细节叙述是否生动形象,最重要的还是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是否循循“诱道”,是否启发学生“悟道”,是否引导学生“入道”,是否帮助学生“明道”,是否促使学生“信道”。抓住了以故事悟“道”这个核心要义,就能较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实现了教学体系向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
当前,思政课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故事资源库建设的力度不够,故事主旨思想的挖掘、提炼不够鲜明,讲故事的媒介工具不够多元、技巧不够熟练,思政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阅历尚浅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5]。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必备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6]6个关键素质,为思政课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7]。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思政课教师才能攀登科学理论的高峰,才能更好地保持思政课的政治方向,才能将故事蕴含的“道”更好地提炼和发挥出来。
(二)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视野
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做了大量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不断地汲取广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而讲好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尽可能增加人生阅历和经历。如果思政课教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之甚少,社会实践经历也很少,是很难将思政课讲得生动有趣的,更谈不上“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当今,知识呈爆发式增长,思政课教师务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拓展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只有拓展了视野,增长了阅历,才能挖掘出更多典型精彩的中国故事,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三)熟练掌握多元媒介教学技术
今天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长大的一代,他们更热衷于声音、色彩、视频与“指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置身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客观要求加快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技术支持的“课堂革命”,使思政课有点“潮”。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掌握和运用网络直播、微课、慕课、抖音、线上学习平台、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都能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增添色彩和活力,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不会运用、不善运用多元媒介来授课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味口和心理需要,不适应前沿科技对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要求,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本领恐慌”的表现。
參考文献:
[1][9][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328,351.
[2][3][8][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8-209,208,212,21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211.
[5]林建辉.讲好中故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
[6]吴振东.用中国故事讲好思政课[N].中国教育报,2018-1-8( 2).
[7][15][1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2).
[10][1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9-12-16.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34.
[1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8-5-5(2).
(责任编辑:刘 宇)
An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ANG Yunqin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Nanning,Guangxi 530007,China)
Abstract: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spreading the Voice of China well”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to enhance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of culture, but also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the propaganda work. As a key course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ity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 shoulder the vital mission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teaching effects are the three crucial ele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arxist theory, broadening knowledge and enriching vision, and skillfully mastering multimedia teaching technology, so as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mong student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hinese stories;teaching strategies;teachers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