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中职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张伟
[摘 要] 就中职外科护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分析了翻转课堂应用价值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制约因素,并就如何更好地应用翻转课堂提出对策。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外科护理教学;翻转课堂;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220-01
对中职外科护理教学来说,如何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促进中职外科护理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中职外科护理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价值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中职外科护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应用翻转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至关重要的是翻转课堂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外科护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施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应用翻转课堂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使中职外科护理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同时也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强化素质教育。
二、中职外科护理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制约因素
从总体上来看,尽管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学中,但从当前中职外科护理教学来看,在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从学校来看,个别中职学校还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由于翻转课堂不仅涉及学生在课上的学习,而且也涉及课外的自学,而学校还没有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从教师来看,一些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不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研究和探索,导致其应用不到位;从学生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合,特别是由于信息素养不高,在查阅外科护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不利于翻转课堂的深入开展。
三、中职外科护理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有效策略
翻转课堂要在中职外科护理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效,就需要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想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学校要给予重视
中职外科护理教学要想更好地应用翻转课堂,学校一定要在这方面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强化翻转课堂的应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学校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应用翻转课堂作为重中之重,除了要制订科学的应用體制和运行机制之外,还要给予教师更大的空间,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投入力度,既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也要建立更多的应用平台和应用载体,为教师和学生应用翻转课堂创造有利条件。要高度重视外科护理专业应用翻转课堂团队体系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努力使中职外科护理教学在应用翻转课堂方面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二)教师要创新方法
教师是应用翻转课堂的重要主体,特别是由于翻转课堂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作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更加科学的策略。不仅学生应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还要进行讨论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大力加强课前教导、课上引导、课后辅导功能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课堂,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会由于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
(三)学生要提升素质
对中职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来说,重要的就是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因而学生与教师一样,都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对翻转课堂的应用十分关键。学生也要从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入手,无论是在课下自学,还是在课上讨论,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切实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踊跃参与到讨论与探究中,使课堂成为展现自我、获取知识的平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进而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作用。总之,教师和学生是应用翻转课堂的主体力量,在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互动,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对中职外科护理教学来说,应用翻转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入手,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应用策略,特别是要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翻转课堂的发展,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宋琦,祖国胜,宋伟.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模式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6):105-106.
[2]吴丽艳.翻转课堂在中职卫校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