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殷勤
[摘 ?要] 新课改风向标下,若教师一直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策略,则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应付的状态,使数学学习“高耗低效”. 分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体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需从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等方面落实分层教学理念,并在最大程度上发掘学生潜能,促使成绩整体提升,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分层教学;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模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更新. 在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提倡因材施教,越发关注共同发展的原则.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禀赋是存在差异的. 在课程难度延伸、课程时间延长的初中阶段这种差异性越发明显,两极分化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骤减、学习效率骤降,教师教学信心骤失的局面. 若教师在教学中延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势必会恶性循环下去. 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法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对推动初中生数学学习观改革和提升学习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下面,笔者谈谈自身的一些做法,供同行参考.
学生分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分层教学的主要对象,一切教学活动都需围绕学生展开,这就意味着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学生分层. 因此,学生的分层需慎重对待,既不可分得过于单一,也不可分得过于繁杂.
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每个学生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 若我们从八种智能去进行分层,那就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过多的工作量. 笔者认为,分层主要需综合学习习惯、学科成绩、学习能力三大方向实现初步分层,并将学生分为A层、B层、C层三个层次. A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思维水平高、学习能力强. 一般来说,这一类学生学习习惯好,成绩优异,隶属“学优生”范畴. B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思维水平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中等. 总体来说,这一类学生畏难心理较强、中规中矩,同时成绩起伏较大,隶属“中等生”范畴. 当然,这一类学生中不乏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或因为学习习惯问题导致了学习能力薄弱的情形;这一类学生中也多有学习能力薄弱,却有着较顽强的学习毅力的情形;又或是思考问题的眼光较为敏锐,却因为基础知识的薄弱造成成绩一般的情形. 这一类学生个性鲜明,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可以实现快速转化的典型. C层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也较差、学习效率低下、完成作业能力自然也差. 这样来说,他们是缺乏学习愿景,缺少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积极性的一类学生,隶属“学困生”范畴.
备课分层
备课分层在分层教学中意义重大,是实施好分层教学的依据,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负和高效. 在备课中,教师需从学生的“双基”出发,并融教学思想、方法、操作模式为一体,关注到每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启动参与意识的最佳方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案例1:以“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为例.
教学目标:
(1)共同目标:理解并掌握求根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其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层次目标:
A层:能推导出求根公式,能灵活运用它去解决综合问题,如涉及判别式和二次项系数的问题.
B层:探索求根公式的本质,会用它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C层:理解并识记求根公式,并可以运用其进行一般性问题的探究.
经过备课的分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授课分层
授课分层是分层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在实际教学中类似于复式教学,教师关注到目标意识的强化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到“学优生”和“学困生”,帮助他们构建合理的学习体系,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自身的学习目标,并勇于向着更高的层级前进,进而实现转化.
案例2:以“有理数加法”为例.
基础性目标:深入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本质,并对它的意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提高性目标:深度理解并掌握法则,并会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拓展性目标: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C层学生达到“基础性目标”,并能完成相应的巩固练习;B层学生在完成“提高性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拓展性目标”的解决之中;A层学生达到“拓展性目标”,并努力对实际生活中的有理数加法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分层
作业安排的分层在分层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不少学生常说:每天的家庭作业定理就是只要完成了数学作业,那其他作业就很难全部完成了. 由此可见,“一刀切”教学模式下的作业安排造成了极大的学业负担. 因此,教师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作业,如A层主要以能力提升与综合训练为主,B层应注重基础题型的变式训练,C层则需关注到基础知识和运算能力.
案例3:以“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为例.
A层作业:
图1为一块三角形铁皮ABC,BC=10 cm,高AD=5 cm,若想将这块铁皮加工为一块矩形铁皮,且使得矩形的一边在BC上,另外两个顶点落在AB,AC上.
(1)若这一矩形铁皮为正方形,试求出加工而成的正方形铁皮的面积;
(2)若这一矩形铁皮的两条边之比为1∶2,试求出加工而成的矩形铁皮的面积.
B层作业:
(1)如圖2,已知△ABC中,有EF∥BC,且EF=2,BC=3,△AEF的周长为10,试求出梯形EBCF的周长;
(2)如图3,已知正方形DEFG内接于△ABC,AM⊥BC于M,且与DG相交于点H,如果AH=4 cm,正方形DEFG的边长为6 cm. 试求出BC的长.
C层作业:
(1)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4∶9,试求出它们的对应边之比;
(2)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中线长之比为2∶7,试求出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长之比、周长之比、面积之比;
(3)已知△ABC∽△DEF,S△ABC∶S△DEF=25∶9,且它们的周长之和为48 cm,试求出△DEF的周长;
(4)已知△ABC∽△DEF,∠A=∠D=90°,若∠B=12°,试求出∠E的度数;
(5)已知△ABC∽△A1B1C1,AB=3,A1B1=12,且AD,A1D1分别为边BC,B1C1上的高,那么AD∶A1D1的值是多少?
(6)已知△ABC中,有DE∥BC,且DE分别与AB,AC交于点D和E,DE=3,BC=5,S△ABC=20,试求S△ADE.
作业分层避免了作业量的膨胀,将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做会做的作业,使学生看到进步,并取得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整体教学的理念,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表明,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关注到他们的差异性,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整体水平,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进步,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