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研究
叶芳
[摘 要]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实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68-04
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尽管包括华侨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仍然存在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无法有效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华侨大学作为中国两所侨校之一,其“一校两生”(即一个学校包括通过国家高考统一录取的内地学生生源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生生源)的特点,使得本科教学相对国内其他高校更为复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对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建设既符合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趋势及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又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本科金融学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国内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内诸多高校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金融学科发展开始与国外接轨,但未实现宏、微观金融有效结合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看,19世纪以来,国外金融学科主要包括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金融分析两大板块。其中,宏观金融分析主要研究货币的性质或货币价值的决定,包括“货币学”和“银行学”两大体系,相关的教材结合两个方面,构成了“货币银行学”,重点为宏观金融分析。而与宏观分析范式相对应的微观金融分析,则逐渐从货币银行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主要涵盖“公司理财”、“投资学”、“证券市场学”、“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关于公司管理、资产定价、风险分散及管理等更为微观的课程体系。与上述两大课程体系相对应,高校在学科培养上也逐渐形成强调宏观金融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强调微观金融的“商学院模式”两种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学科越来越偏重微观方面的分析,宏观金融学则渐渐被纳入宏观经济学的范畴。[1]目前,国外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微观金融。如美国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交易和证券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判定和心理;澳洲国立大学的金融方向课程包括基金管理、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价值评估、金融数据方法、金融统计、风险资本和权益资本等。由于微观方面金融学课程均需要很强的数理背景,因此很多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均与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紧密结合。由此也体现了这些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数量化特征。[2]
在金融学科的发展上,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早期主要借鉴苏联金融学科的教育模式和相关金融教材,课程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金融学科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1]但传统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仍然倾向于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方面。之后随着国外微观金融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也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大量安排微观方面的课程,如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固定收益证券、金融经济学等,从而完成了单纯以宏观金融为主到宏观、微观金融相结合的学科转变,缩小了与国外先进金融学科的距离。[2]
但我国金融学科在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实际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尽合理。宏观金融类课程作为传统的金融主导课程,在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已经较为规范,而微观金融课程相关方面相对不成熟,如何设置相应的课程,如何定位这些课程,如何避免与现有课程的交叉与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二是金融学教学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形势相联系的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代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不能真正理解,在案例方面主要取材于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也即金融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应用性。
(二)教学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但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方面国外高校走在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校就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各国高等学校将其培养目标转向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国外高校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即摆脱了原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采取交互式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被大量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远程通信等先进通迅手段的广泛运用,则将教学进一步扩大到课堂以外。此外,对一些处于比较前沿的课程,国外高校采用若干不同专业教师联合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主要聘请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授课,以使学生了解实际业务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运作过程。同时,国外高校还纷纷开设了金融教学相关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由此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3]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金融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联合教学等方法。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继续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
二、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华侨大学借鉴国内高校做法,对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也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上无法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华侨大学金融本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尽管在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等宏观金融课程基础上,引入了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债券投资、公司金融、期货投资等微观金融方面的教材,但微观方面的课程主要以选修为主,其重要性不突出,同时相关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如投资学中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债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为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而这些内容在金融工程、债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中又出现,甚至在基础课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也会出现,由此导致有些内容在每门课都讲或者每门课都没讲的现象。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分析的有效结合,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为缺乏。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新的方式方法尝试较少或效果不佳。华侨大学在金融教学方式方法上,难以逾越传统教学模式,仍出现主要侧重课题灌输,忽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问题,即使一些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也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正在试行的联合教学法,在相应的考试考核机制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由于金融实验室还在筹建中,因此金融实务的模拟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还无法实施。
第三,由于华侨大学的“侨“特色,还面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同时适应境内、境外学生的问题。和其他高校一样,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境内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所结合的现实问题除了国际热点问题外,主要是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这种设置并不适用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未来主要回到各自所在地工作的境外学生。同时由于境外学生普遍存在数理基础较差的现象,因此也增加了微观课程的教学难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临着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境内和境外学生的积极参与问题。
三、推进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应从当前金融学专业经典的课程体系出发,既要保留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为代表的宏观金融类课程内容的教学,又要吸纳国外迅速发展且已是主流的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前提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课程的总体模式可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如下的课程体系内容:
一是针对基础较好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如想要保研和考研的学生),在宏、微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下,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其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同时设置一套与相关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实验项目,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是对基础一般且主要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如基础较弱的境外生及其他境内生),可以相对弱化一些过于宏观和理论性的课程要求,强化金融营销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应用性较强、与实际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股票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资产风险分析等金融业务的模拟教学。在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学生可以在两类课程体系中自由选择课程,从而既有所侧重又有统一性。
三是结合华侨大学本身的特点,专门设立有关东南亚或境外学生所在地的金融制度、金融案例等方面的课程,主要针对境外生,但境内学生可选修,从而形成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
(二)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金融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更具实证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外,还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推进教与学的互动
按照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采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讲座、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的有效结合,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与学同步互动。具体而言,对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和报告等形式。如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理论教授之后,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个话题,或是国际金融相关新闻、热点问题等,做成PPT,并说明每个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同时每个成员均作简短汇报,而其他学生则参与讨论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的问题和挑战,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对于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微观类课程,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双师型教师授课、聘请实务部门业务人员授课等教学方式。
2.强化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微观类课程,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可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如证券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银行支付清算模拟等,同时形成实验报告,从而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国际金融学等原来偏向宏观金融分析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也应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如在金融实验室中建立外汇交易系统和国际结算等模拟交易系统,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以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3.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相关的金融学科教育应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才能感受金融业的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为此,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外,还需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求业界合作伙伴,与所在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使这些机构成为学生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境内、境外生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比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金融学专业的境外学生,理论基础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理论基础通常较为薄弱,但这些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视野相对开阔,因此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提问内容可偏向可探讨的及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方面的问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作业要求方面,更多可以案例或讨论的方式,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港澳台等境外学生,可要求他们查询各自所在地区的保险发展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并以PPT、视频等方式在课堂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境外生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境内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作业方面,可以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如对当地车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保险购买方案设计等。
此外,要使前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发挥效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如使用课题讨论或报告的教学方式,若没有明确将其纳入考核范畴中,一些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将学生的这些表现纳入考核机制中,激励其积极参与。具体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作业、出勤、期末考试的比重,如15%、15%、70%。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在期末考试的设置上也应体现学生个性化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境外学生而言,在考核方面可以采取如设置较为简单的附加题的方式,降低要求,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总之,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前述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教学特征,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 注 释 ]
[1] 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2] 戴晓凤.中外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5).
[3] 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实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68-04
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尽管包括华侨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仍然存在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无法有效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华侨大学作为中国两所侨校之一,其“一校两生”(即一个学校包括通过国家高考统一录取的内地学生生源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生生源)的特点,使得本科教学相对国内其他高校更为复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对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建设既符合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趋势及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又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本科金融学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国内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内诸多高校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金融学科发展开始与国外接轨,但未实现宏、微观金融有效结合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看,19世纪以来,国外金融学科主要包括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金融分析两大板块。其中,宏观金融分析主要研究货币的性质或货币价值的决定,包括“货币学”和“银行学”两大体系,相关的教材结合两个方面,构成了“货币银行学”,重点为宏观金融分析。而与宏观分析范式相对应的微观金融分析,则逐渐从货币银行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主要涵盖“公司理财”、“投资学”、“证券市场学”、“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关于公司管理、资产定价、风险分散及管理等更为微观的课程体系。与上述两大课程体系相对应,高校在学科培养上也逐渐形成强调宏观金融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强调微观金融的“商学院模式”两种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学科越来越偏重微观方面的分析,宏观金融学则渐渐被纳入宏观经济学的范畴。[1]目前,国外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微观金融。如美国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交易和证券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判定和心理;澳洲国立大学的金融方向课程包括基金管理、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价值评估、金融数据方法、金融统计、风险资本和权益资本等。由于微观方面金融学课程均需要很强的数理背景,因此很多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均与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紧密结合。由此也体现了这些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数量化特征。[2]
在金融学科的发展上,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早期主要借鉴苏联金融学科的教育模式和相关金融教材,课程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金融学科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1]但传统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仍然倾向于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方面。之后随着国外微观金融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也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大量安排微观方面的课程,如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固定收益证券、金融经济学等,从而完成了单纯以宏观金融为主到宏观、微观金融相结合的学科转变,缩小了与国外先进金融学科的距离。[2]
但我国金融学科在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实际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尽合理。宏观金融类课程作为传统的金融主导课程,在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已经较为规范,而微观金融课程相关方面相对不成熟,如何设置相应的课程,如何定位这些课程,如何避免与现有课程的交叉与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二是金融学教学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形势相联系的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代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不能真正理解,在案例方面主要取材于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也即金融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应用性。
(二)教学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但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方面国外高校走在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校就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各国高等学校将其培养目标转向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国外高校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即摆脱了原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采取交互式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被大量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远程通信等先进通迅手段的广泛运用,则将教学进一步扩大到课堂以外。此外,对一些处于比较前沿的课程,国外高校采用若干不同专业教师联合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主要聘请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授课,以使学生了解实际业务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运作过程。同时,国外高校还纷纷开设了金融教学相关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由此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3]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金融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联合教学等方法。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继续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
二、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华侨大学借鉴国内高校做法,对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也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上无法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华侨大学金融本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尽管在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等宏观金融课程基础上,引入了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债券投资、公司金融、期货投资等微观金融方面的教材,但微观方面的课程主要以选修为主,其重要性不突出,同时相关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如投资学中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债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为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而这些内容在金融工程、债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中又出现,甚至在基础课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也会出现,由此导致有些内容在每门课都讲或者每门课都没讲的现象。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分析的有效结合,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为缺乏。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新的方式方法尝试较少或效果不佳。华侨大学在金融教学方式方法上,难以逾越传统教学模式,仍出现主要侧重课题灌输,忽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问题,即使一些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也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正在试行的联合教学法,在相应的考试考核机制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由于金融实验室还在筹建中,因此金融实务的模拟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还无法实施。
第三,由于华侨大学的“侨“特色,还面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同时适应境内、境外学生的问题。和其他高校一样,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境内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所结合的现实问题除了国际热点问题外,主要是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这种设置并不适用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未来主要回到各自所在地工作的境外学生。同时由于境外学生普遍存在数理基础较差的现象,因此也增加了微观课程的教学难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临着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境内和境外学生的积极参与问题。
三、推进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应从当前金融学专业经典的课程体系出发,既要保留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为代表的宏观金融类课程内容的教学,又要吸纳国外迅速发展且已是主流的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前提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课程的总体模式可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如下的课程体系内容:
一是针对基础较好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如想要保研和考研的学生),在宏、微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下,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其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同时设置一套与相关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实验项目,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是对基础一般且主要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如基础较弱的境外生及其他境内生),可以相对弱化一些过于宏观和理论性的课程要求,强化金融营销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应用性较强、与实际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股票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资产风险分析等金融业务的模拟教学。在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学生可以在两类课程体系中自由选择课程,从而既有所侧重又有统一性。
三是结合华侨大学本身的特点,专门设立有关东南亚或境外学生所在地的金融制度、金融案例等方面的课程,主要针对境外生,但境内学生可选修,从而形成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
(二)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金融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更具实证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外,还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推进教与学的互动
按照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采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讲座、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的有效结合,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与学同步互动。具体而言,对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和报告等形式。如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理论教授之后,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个话题,或是国际金融相关新闻、热点问题等,做成PPT,并说明每个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同时每个成员均作简短汇报,而其他学生则参与讨论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的问题和挑战,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对于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微观类课程,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双师型教师授课、聘请实务部门业务人员授课等教学方式。
2.强化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微观类课程,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可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如证券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银行支付清算模拟等,同时形成实验报告,从而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国际金融学等原来偏向宏观金融分析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也应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如在金融实验室中建立外汇交易系统和国际结算等模拟交易系统,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以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3.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相关的金融学科教育应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才能感受金融业的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为此,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外,还需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求业界合作伙伴,与所在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使这些机构成为学生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境内、境外生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比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金融学专业的境外学生,理论基础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理论基础通常较为薄弱,但这些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视野相对开阔,因此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提问内容可偏向可探讨的及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方面的问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作业要求方面,更多可以案例或讨论的方式,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港澳台等境外学生,可要求他们查询各自所在地区的保险发展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并以PPT、视频等方式在课堂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境外生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境内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作业方面,可以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如对当地车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保险购买方案设计等。
此外,要使前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发挥效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如使用课题讨论或报告的教学方式,若没有明确将其纳入考核范畴中,一些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将学生的这些表现纳入考核机制中,激励其积极参与。具体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作业、出勤、期末考试的比重,如15%、15%、70%。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在期末考试的设置上也应体现学生个性化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境外学生而言,在考核方面可以采取如设置较为简单的附加题的方式,降低要求,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总之,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前述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教学特征,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 注 释 ]
[1] 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2] 戴晓凤.中外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5).
[3] 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