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魏建 桑学峰
摘要: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作为新型信息化资源,微课弥补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改变了现有的教学形态,使教与学的结构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探索微课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前“互联网+”教育时代的理论课题。文章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设计,首先分析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内涵,最后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框架。该研究实施教育信息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泛在学习;微课;传统教学;设计
“互联网+”教育为实施移动终端下的泛在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是教育创新的新高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环境下,构建新型的学习理论成为了教育研究者的重大课题。泛在学习、云学习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形态,为教育变革绘制了新的蓝图,教育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台上说、学生坐下听的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让学生主动、随时、处处学习的新型教与学结构,具有即时性、真实性、易获取性、永久性、协作性、适应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泛在学习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在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资源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知识点的重复、选择学习,更好地强化了课堂学习内容,是传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开展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融合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符合“互联网+”教育创新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1.泛在学习下的微课内涵
1.1微课的概念
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这是微课的雏形。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 Kee教授提出“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OML)”。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2006年,可汗成立了非盈利性的网站
可汗学院网站,用写字板、麦克风等硬件设施在10分钟之内讲解不同科目内容。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60秒课程,教学内容为某个主题或关键概念。2011年,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针对教育者开辟了TED-Ed微课频道。
国内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强调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2012年胡铁生老师再次给出了微课的定义,强调微课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扩展性资源;2013年胡铁生老师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微课的定义又进行了修改,强调微课是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014年胡小勇和胡铁生2位老师共同梳理了微课的概念,提出新的定义,强调微课是以学科知知识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此次的定义根据微课发展的需要及大多数研究者存在的理解偏差的背景下对微课概念再次升华,科学而合理,对微课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焦建利教授定义微课,强调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定义微课,强调微课在10分钟以内,明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张一春教授定义微课,强调微课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完整教学效果。
文章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是一个知识点,10分钟以内的讲解,以电视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终端传播,学习者移动式地、选择性地、自助式、自主式、泛在地、重复地学习。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统一,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自由、互动、灵活的实践内涵。微课的主要功能是成功地应用于实践教学并改变实践教学,根据知识点内容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与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1.2微课内涵特征
互联网环境下的移动终端为实施泛在学习提供了应用契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基于知识点的微课学习契合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教师讲授和学习者学习已不再是教室里的固定模式,随时随地的学习己成为新的学习结构。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内涵特征如下。
1.2.1微课的设计特征
微课的设计特征要符合泛在学习的环境,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课程,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学习,移动学习,教师通过反馈机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便于与进一步改善课堂。
1.2.2微课学习模式特征
微课学习与泛在学习相结合,要突出微视频课程的优势,通常以知识点为主的微视频比较易于接受,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学习模式是微型学习视频系统模式,反映出微型学习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1.2.3微课学习活动设计特征
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环境平台,在情境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微课学习活动,构建微课学习系统,其有效的步骤为:首先,制定微课学习活动的评价机制;其次,设计微课学习活动的目标;最后,确定微课学习活动的流程和任务。
2.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微课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设计更高效的教与学活动,并不是取代传统教学,而是重新思考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手段,为传统教学改革提供思路。研究微课教学不能脱离传统教学,在传教教学基础上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教学形态,只有这样才符合“互联网+教育”创新的精神。
2.1微课与传统教学融合的设计
结合不同学科内容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微课融合传统教学的研究如下。
2.1.1混合式学习
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对课堂学习任务有序分解,以每段微视频有序呈现,老师可以对每一段微课再加以注解,也可以和学生有课堂讨论互动。学习者在观看完一段段视频之后,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快速吸收知识,防止长时间的课堂精力不集中,能将许多静态知识点激活起来。
2.1.2设计微课式的板书教学
板书课堂对于学生理解深化知识点非常重要,该教学行为符合学生短时间内的思维过程,有利于传达课堂内容,是任何教育技术手段都不可取代的。设计板书式的微课,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听觉信息和视觉停留达到有效统一,便于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1.3设计微课式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环节,是教与学活动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将要提问的问题设计成微视频,以多视觉画面和动画设计为主,不仅清晰地表达了问题的多维度,而且也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觉思考问题,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
2.1.4设计微课式的课下作业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微课作业。首先,针对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基于知识点拓展空间大的微课作业;其次,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设计主要以巩固知识点为主的微课作业;最后,分析评价不同层面的微课作业,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1.5设计作业和试卷解析式的微课
传统的教学都有作业课和试卷解析课,学生仅通过课堂时间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外学习时间代替老师课堂解析作业和试卷,不仅节约课堂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外又可反复学习。
2.1.6设计课前预习式微课
通常预习新的知识点,是有很大的难度。在课前,老师将以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预习,这对学习理解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课堂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2.1.7设计课程总结式微课
在一个学期里学生要学习四五门课,太多的学习任务很难掌握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一门课结束了,不知道学了哪些知识,难点越积越多,最后会影响到学业。老师按照逻辑顺序设计多个知识点的总结式微课,这对于学生期末复习有很大的帮助,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模式是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文章从学习圈设计、学习环节设计、学习个性化设计和学习情感化设计4个层面来研究。
2.2.1学习圈设计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圈,文章研究定义为由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组成,多元结构下的交流互动,满足彼此间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交流、讨论、观点碰撞,对于深化理解知识点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共同成长。
2.2.2学习环节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形态,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不同的微课,设计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结合泛在学习环境,从自主学习环节、协作学习环节、探究学习环节、情景感知学习环节等方面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构筑多元化的学习结构。
2.2.3学习个性化设计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为实施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不同知识点的微课,设计不同的评价机制,便于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教师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圈、学习环节、学习评价,充分利用资源共享,使学习者有效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提醒。
2.2.4学习情感化设计
微课的视觉画面符合学习者的情感特征,泛在学习环境下设计有效的情感特征会使学习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情感的历程,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便于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育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日益提高,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此环境下衍生的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习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形态,新形态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体现出了“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的教育宗旨。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模式,为实现新型的教学形态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