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式品读,感受母语的勃发光彩
王娟
【摘 ?要】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鲜活的审美体验需要生命个体的智慧参与,更需要情感的交融与探寻。只有真正地辨析、品味文本语言的外显形式,才能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愉悦而极富个性的阅读实践中,从而真正感受母语文化的灿烂,为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奠基。这就需要营造心境,在浸润涵咏中强化审美品读;联系拓展,在角色体验中强化审美品读;由此及彼,在主观移情中强化审美品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
审美品读 ?主观移情 ?角色体验 ?浸润涵咏 ?营造心境
《辞海》对“审美”一词解释为:领会事物或者艺术的美感。之于阅读教学而言,鲜活的审美体验需要生命个体的智慧参与,更需要情感的交融与探寻。只有真正地辨析、品味文本语言的外显形式,才能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愉悦而极富个性的阅读实践中,从而真正感受母语文化的灿烂,为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奠基。
一、营造心境,在浸润涵咏中强化审美品读
不同的经验与阅读对文本的感知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和体验,这就意味学生对文本进行精确的感知与解读,决不能缺少特定的语言情境和匹配的认知心境。教师需要紧扣文本的内在特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可感的审美情境,将文本的教学价值浸润在适切的审美情境之中,让原本僵硬机械的文字符号彰显出全新的夺目光彩。
于谦的《石灰吟》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诗歌的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并非难事。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聚焦在引领学生深切体悟蕴藏在诗歌中深刻哲思。笔者在教学中,就紧扣诗歌“借物喻人”的特点,为学生拓展补充石灰的生产过程以及作者的生平资料,为学生探寻石灰与诗人之间的共性搭建认知的桥梁。学生在细致研读中,发现石灰在生产过程中经历了“千凿万击”“大火锻造”“全身粉碎”的过程,最终“留下清白”,这与于谦生平中“用心苦读”“砥砺自我”“惨遭迫害”,直至最后“精神永存”的经历异常相似,从而真正认识到“人即石灰、石灰即人”的特质,为全面解读这首诗提供了认知框架。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就诗解诗,而是通过诗人生平资料的拓展介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渗入到诗歌的内蕴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完善了自身的认知心境,从而在品味、洞察的过程中赋予了古诗全新的气韵与生命。
二、联系拓展,在角色体验中强化审美品读
审美,说到底就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体验的过程。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审美体验的核心本质就是客观事物的自我享受。”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不仅有简洁精准的语言、丰富可感的形象,更有着鲜活深远的意境。这就需要将原本散落在课文中的零散信息进行必要地统整与积淀,为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取、积淀丰富的价值情感,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高效发展。
如《三顾茅庐》一文在描写“庐前等孔明”的语段中,为了凸显刘备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特点,将刘备在等待过程中的毕恭毕敬描写得细致而生动。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相机圈画出“恭敬”“轻轻”“吩咐”“下马步行”等细节,让学生借助刘备表面上的富有耐心初步感知对诸葛亮的尊重。随后,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探究性阅读:课文中还有什么细节又让我们感受到刘备的内心其实是迫不及待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为什么刘备会在前后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教师则相机引领学生进行据点联想:其实,就在刘备看似耐心等待的背后,其内心又有着多少的急切呢?笔者则引领学生联想当时刘备的内心活动状态,从而将一个内心充满极度矛盾生命个体活脱脱地展现在课堂中,将刘备尊重人才的特点落在了实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穿越了文本语言的樊篱,探寻了蕴藏在背后的价值意蕴,通过自身的想象与补充,强化了学生的角色体验,将文本的理解与解读蕴藏于品味式的审美涵咏中,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由此及彼,在主观移情中强化审美品读
所谓移情,就是生命主体在联想的思维活动中将主观情感和意识镌刻在认知对象上,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情境带上鲜明的价值意蕴,促成人物与事、人与物之间的情理交融。阅读教学只有实现移情的丰富体验,才能感知文本的内在神韵。
如《爱如茉莉》一文就以茉莉花为线索,描述了父母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纯真亲情。其中,茉莉花在行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承载父母之间的浓郁情感,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作者以“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地反复使用,不仅有效点题,更有效地凸显中心。教师在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悟真挚情感之后,再次组织学生紧扣结尾处的“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进行移情体验,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正是由于茉莉花淡雅的清香和颜色,与父母之间平淡但又洋溢着真情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作者将茉莉花贯穿于文本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让茉莉花成为了父母之间情感的象征和代表,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思考。
事实上,文本中蕴藏的美并不是夜空中的星星,在天际闪耀着夺目的光亮,而是隐藏在艺术化的形象之中,必须要经历深刻的意会、丰富的移情,才能在匹配的情境中加以锻炼,从而感知文本内在的神韵,获取丰富的审美体验。
文本中从来都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文本之美的能力和意识。阅读教学就需要充分运用品读式的審美教学,让学生在浸润、体验、移情的审美思维过程中实现对文本之美的开掘、涵咏,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之精妙、内在意蕴之丰富,引领学生的言语生命朝着有效的轨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