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围墙”,助力幼儿个别化学习
宋志文
个别化学习是幼儿依据自身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在幼儿园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苦思冥想、费尽心思制作的教玩具,孩子把弄一会儿就没了兴趣、终至无人问津的情况。幼儿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影响其学习的“瓶颈”是什么?教师选择什么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助力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呢?下面,我以“我们的城市”主题为例分享我的思考与实践。
一、呈现问题
幼儿在想什么?要什么?碰到了什么困难?这一切往往需要教师去揣测、判断,若判断正确,教育有实效;若判断失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么,能不能让幼儿主动地把问题呈现出来,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呢?
1.借助“问题墙”,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
在尝试之初,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关于我们城市里的交通,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不料,面对我的提问,孩子们鸦雀无声,一片茫然。他们是真的没有问题吗?不!他们只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还没有养成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养成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呢?我尝试借助环境引导他们关注问题,并对提问产生兴趣。
当第一个问题出现在“问题墙”上时,大家指指点点,提问的孩子则十分自豪地介绍着他的疑问。孩子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激发,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问题墙”一时间成为小伙伴们集聚的热门场所。
为了让孩子们看懂问题,我鼓励提出问题的孩子用各种图标表征自己心中的疑问,以便孩子们互相理解。同时,我也在用简短文字记录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之后梳理幼儿经验,提出“真”问题与共性问题收集了有用素材。
2.联系已有经验,帮助幼儿梳理“真”问题
随着“问题墙”的升温,我发现孩子们的热点在于把“问题”张贴到墙上,至于这些问题是不是心中真实的疑惑,是不是真心想要探索的内容,已经被他们忽略。各种各样没有认真思考过、没有探究意愿甚至不是问题的“问题”充斥在“墙”上,一时间,“问题墙”题满为患。
如何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把“真”问题凸显出来呢?我把孩子们带到了幼儿园的停车库,那里停满了各种品牌、式样的汽车。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飞快地寻找着自己熟悉的车子,交流着自家车子的品牌、形状、车号以及各种相关的趣事。车子的外形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又将自己的车子前前后后全部打开,供孩子们观察、触摸。在这样的真实情景中,孩子们的问题一个个冒了出来:为什么停车后方向盘就转不动了呢?车轴是怎样把车轮带动起来的呢……
孩子们真正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我如获至宝,设计制作了“抽得快”“车轮怎么装”以及“新式汽车的设计”等个别化学习材料。因为这些学习材料针对的是源自孩子们自身认知冲突的真问题,孩子们真正想要了解原因,探寻答案,因此他们的探索积极性高涨,学习也格外主动。
3.增设“答案锤”,促使幼儿形成问题意识
一段时间后,“光问不答”的“问题墙”已经难以让孩子们满足,他们对“问题墙”的热度逐渐消减。于是,我又在“问题墙”的隔壁设置了“答案锤”,孩子们可以自发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并公布答案。为了帮助好朋友寻找答案,孩子们又一次兴奋起来,他们或自由结伴,合作研究问题的答案;或独自奋战,单枪匹马地寻求答案。有时,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孩子们因此发生争论并继续研究,掀起了一个个探究高潮。
在“提问—探究—再提问—再探究……”的循环中,孩子们逐渐对日常熟视无睹的各类事物产生疑问并进行探究,初步形成了问题意识,学习也渐渐变成一种乐趣。与此同时,我也在观察研究孩子学习轨迹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了解孩子们,所提供的材料也更为契合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
二、开发材料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主要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材料是否好玩、耐玩直接影响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同理,教师对于材料的选择、开发直接影响教学的节奏与成效。
1.让材料促使幼幼互动,使学习生动有趣
幼儿是个别化学习的主体,而材料作为影响和推动学习进程的直接媒介,在幼儿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教师觉得应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巡回观察和指导,却又时常出现一些无效的甚至影响幼儿自主学习的指导,干扰幼儿的学习进程,破坏幼儿的学习兴趣。殊不知,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材料的多变性使玩法多样有趣,更能直观地刺激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当幼儿成为了操作材料的主人,那么教师就能将心思更多地放在观察分析幼儿的学习行为上了。
例如,“拉得快”游戏深受幼儿喜欢。它的玩法是一名幼儿充当裁判发号施令,另两名幼儿根据指令抽动拉绳。“裁判”发指令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对于主题经验的理解,其中包含很多汽车功能的元素。例如,“裁判”发出“什么车子去旅游”的指令,两名幼儿需要根据指令快速判断,找到那根控制“旅游大巴”的绳子进行抽拉。虽然这个材料比试的是反应的快慢,但是结合“我们的城市”主题核心经验,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层级要求,通过“任务竹签”的形式来加强“裁判”与两名幼儿之间的互动,内容随机,但是比试的方法可以由三名幼儿自主商定。
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化学习十分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为了在比赛中掌握主动,他们会主动了解各种车辆的功能,讨论在哪些场景下需要用到该种车辆。例如,在春游、秋游的时候需要大巴士,在野生动物园近距离观看大型动物也需要。有了玩具做媒介,孩子们的學习变得积极主动、生动有趣。
2.让材料引发幼儿探究,使学习充满挑战
个别化学习的本质不仅限于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更多的是激发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深层次学习,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更加适合幼儿进行深入探究呢?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们发现教师预设得越少,幼儿的创造空间就会越大,也越能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幼儿在渐进的探究中发现或形成问题,以问题促进幼幼或师幼互动,进而解决问题。渐渐地,个别化学习成了幼儿自主研究的载体,而横亘在教与学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也在幼儿不断攻克各种挑战中渐渐破除了。
比如,“弹射投篮”是一个深受孩子喜爱的比运气的游戏,孩子们用弹射器把球抛射出去,然后通过计算射到的点数来论输赢。但是,作为一个学习性区域,光是好玩显然是不够的。碰巧,弹射器在孩子们的多次操作中损坏了。这不正是学习的契机吗?于是,我决定在弹射器上做文章,抛弃了现成的弹射器,提供了各种形状、材质的勺子及橡皮筋等,让孩子们自制弹射器。在制作过程中,利用橡皮筋固定物体成了难点,有些孩子找伙伴帮忙,有些孩子手口并用,为达成目的想尽了办法。在一次次试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支点与力臂长短的关系,自主探索,深入学习,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在“弹射投篮”游戏中,孩子们从无目的地比拼运气,到有目的地比试智慧,不断尝试,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3.让材料富有变化,使学习具有无限可能
玩法单一、固化且不具备进一步探究可能的材料很容易使幼儿失去探究的兴趣,而富有变化的材料则能持续吸引幼儿操作探索。我们尝试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更为开放地操作材料,自主制定规则,使幼儿呈现各种探索的方向和方式,使学习更富创造性,使个别化学习具有无限可能。
比如,“迷宫地图”游戏中,我在观察幼儿自主游戏时发现有些孩子对迷宫游戏非常感兴趣,许多孩子自主结伴一起破解迷宫奥秘。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设计材料,将迷宫游戏引入“城市交通”的主题活动之中,让幼儿自主摆弄垫板,自己创设喜欢的迷宫,并自主制定规则走迷宫,尝试各种游戏。例如,从起点到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有几条线可走?最近的路线应该怎么走?走几步?从自己家到人民广场有几条路线,最近的路线怎么走?走几步……迷宫的内容、形式都由幼儿自主协商决定,富有变化的玩法大大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又如,“碰碰乐”是一个有关冰壶的游戏。在体育竞技中,冰壶的游戏富含各种智慧及策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究泡沫球使用的力度、角度以及撞击的方式,他们两两协商游戏规则,在智慧的碰撞中获得不同的学习结果。
在“有无限可能”的环境下学习,幼儿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经验,教师关注的是幼儿自主学习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的是幼儿学习兴趣和个性的满足,促使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最大的激发,为幼儿创新精神、创造潜力的发挥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