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题探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庞秋飞

    摘 要:语文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有效教学的构建,应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以2018年浙江衢州市中考题为例,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推动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中考题;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024-002

    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着力点在于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开放式的教学空间,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传统语文课堂僵化,教师的“教”拘囿于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疲于反复的习题练习,难以形成高效语文课堂的创设。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视域,注重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常态”。中考是风向标,是教与学的重要方向,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为此,本文从2018年浙江衢州市中考出发,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拓展教学视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突破僵化的教学视域,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条件。从浙江2018年各地中考试题来看,知识考查方式更加灵活多变,硬性的知识灌输,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中考试题的解答中,会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为此,教师的教学视域要开阔,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知识储备,具备语文涵养,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发现,教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僵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习惯于知识的识记,而对于知识的应用,以及拓展实践,缺乏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形成良好的教学面,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并从中总结、归纳,形成浓厚的语文涵养。

    试题:【衢州市2018年中考试题·积累1】正确使用汉字,彰显城市品位。请你修改下面广告牌上的错别字。

    该题以常规语文能力考查为主,但在题目的设计中,通过与学生生活元素相结合,实现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考查。面对新颖的题目,学生既感觉新鲜,但对于知识考查点缺乏认识,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为此,教师的教学构建,应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基于知识学习,解决紧扣生活实际的问题,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该题,“招骋”中“骋”有误,应为“聘”;“虚位已待”应为“虚位以待”。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虚位以待”理解不透彻,缺乏成语含义的内涵,很难发现错别字。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有效语文学习应建立在知识的细微学习,“马大哈”式的学习现状不利于高效学习的构建。

    在开放式的语文课堂环境中,教师的教要立足学生的学,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基础,更是促进核心素养生成的有力保障。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拓展教学视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快乐学习,拉近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实践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为依托,优化教学空间

    初中语文应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素养的生成创设条件。教师要转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传统语文课堂注重知识的识记与联系,对于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拓展应用,缺乏良好的教学空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但从2018年浙江各地中考题而言,这种粗放式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更加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紧扣生活,在生活元素中实现对知识的应用。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空间的优化旨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试题:【衢州市2018年中考试题·积累3(2)】中国人取名常从古诗中吸取灵感,下列名字出自什么诗句?

    A.邱胜春(人名) B.渡远(桥名)

    C.锦江(宾馆名) D.日暮(亭子名)

    在中考试题中,以新颖的方式考查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日常学习中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的内化情况。若在日常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识记以及习题的反复练习,学生对此类题目显然无从下手,因为胸中无知识内化。对于D日暮,学生可以想到诗句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也可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中思维要开阔,拘囿于教材或是某个诗人,是很难以获得答案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拘囿的教学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面对文学常识能够信手拈来,提高语文自信心,涵养核心素养。

    三、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为导向,构建有效教学

    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基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粗放式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近年来,中考试题正向“多元化”转变,即更加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考查,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在教学构建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从思考中理解知识,并强化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其次,教师的“教”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从2018年衢州市中考题来看,没有设置简单粗放式题目,而是要求学生在不同层级的思考中寻求答案,这要求教师的“教”要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生成。

    试题:【衢州市2018年中考试题·阅读7(2)】请以《朝花夕拾》和《名人传》为例,探究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不同特点。

    该题在对名著阅读考查中,不是简单的识记或阅读考查,更强调学生对名著理解的同时,能够探究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不同特点,这就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若学生的思考面比较狭窄,则会将思考定位在“选择”“写作目的”“表达方式”中的某一点,而不是全面的统筹兼顾。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面思考,在思考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于该题,学生思考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全面思考,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1)选材不同:回忆性散文选材自由,传记必须围绕传主选材;2)人称不同:回忆性散文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有双重叙述视角;传记有自传和他传,他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3)写作目的不同: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目的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思;传记的目的是表现传主的性格品质,等等。学生可以具有多方面的思考点,若思考狭窄,则很难对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构建中要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的有效构建要拓展教学视域,创新教学方法,在开放式的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本文探讨中,新课改下初中語文中考试题更加灵活多变,注重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立足中考命题走向,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友利.落实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J]新课程,2016(14)

    [2]顾梅生.探究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7(05)

    [3]郑新丽.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育与管理,2017(12)

    [4]陈蓉蓉.多元化渗透,培养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世界(学术版),2017(18)

    [5]刘坚.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J]学周刊,2018(09)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