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改变植入核心素养

    毕长虹

    【摘要】落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而小学阶段是孩子“塑型”期,优质的小学低段的养成教育,需做好三个转变:改变管理教师的方式,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三个改变 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 新方式 习惯养成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目标要求后,落实“核心素养”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孩子课业繁多,睡眠普遍不足,缺少运动,身体发展受到损害。精神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在考试中考不出来,学校、教师不重视,孩子从小在这些方面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可见,学生的发展不容乐观,亟需改善。爱默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落实核心素养就应该做好小学低段的养成教育,要做好三个转变。

    一、改革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改变管理方式

    学校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校管理老师、老师管理学生,这是学校内部管理;第二,管理学校,这是外部管理。在此,只谈学校内部的管理。好的内部管理的关键在于抓好评价环节。

    1.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决定教师的思想行为意识和工作重心。目前对教师的管理,各校先有繁多琐细的制度,从教师的着装仪表到上课、备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教研活动、家访、家长会等,项目繁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制约。后用绩效考核、岗位定级、职称评定这三座大山来评定教师。在这样的机制下,广大的一线教师每天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填写各种过程性资料、应对各种考核检查中。好不容易抽出来的时间又得投入到写论文、做课题中,真正用到学生身上的并不多,怪圈也由此形成:教师培训层面越来越多,课题成果越来越丰厚;学生的习惯越来越“不规矩”,能力、素质越来越苍白!中国教育从来都不缺奉献精神和高素质的教师,缺的是评价机制下被激发的教育自由和激情,没有自由和激情的教育是无法落实好核心素养的。

    2.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决定孩子成长的走向。国家教育部提出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十分符合国情的。但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多数学校的落实形式太单一。许多学校是以填写《素质报告手册》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形式完成的。其中琐细的填写内容让家长、班主任苦不堪言。其实,综合素质评价不用那么复杂,做好两方面即可:一是看学生知识获得的能力,二是看孩子做人的学习程度。教师的管理应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听话、整齐划一上动脑筋,更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过程性资料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称,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习实现自我。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微观层面说,是在纠正、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培养其行为习惯;往宏观层面说,是在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评价的价值和重要性。面对小学低段的孩子,教师的管理意识、管理范围要有让孩子“精神自由”的理念,评价要“因材施教”。要让每个孩子快乐地参与、体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自觉走向德育目标才是开展活动的根本目的。教师乐管、会管、管好属于能力建设,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属于标准建设,有前者才会出现后者。这两者的建设归根到底属于情感建设,而情感建设的基石就是合理有效的学校评价机制。

    二、创新教研活动,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

    素质教育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做得还不够理想。目前,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费尽心血研读课标、了解知识体系,精心进行目标分解、教材教法分析,对教材熟悉非常。但是在学情分析方面却很少进行专题研讨。任课老师单兵作战,面对家长花样繁多的需求和孩子精灵古怪的各种表现,往往费力不讨好。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人是不分学科的。所以,低年级教研活动应同年级跨学科开展,多讲讲孩子学习本学科的情绪变化,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多了解面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孩子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别把他们当作“无知”的小孩,而是当作平等对话的交流者。把解决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作为教研的重点,这才是低段教研活动应该做的工作。当教师研究的方向、内容有所变化,教育的方式自然会随之改变,会朝着更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方向发展。

    三、贴近生活,转变孩子的学习方式

    说到孩子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谈孩子的学习动机。低年级的学生是懵懂不明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能谈到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或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只有极少部分孩子认识到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这项调查可以说明孩子学习缺少动力。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难以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

    其次,再看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第二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智慧课堂的资源学习。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主要教育任务应当是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孩子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

    1.有效的家长培训。当前学校教育理念和形式日新月异,但许多家长的观念和方法还没有及时跟上。所以,让家长清楚学校的办学目标,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理解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方法并愿意主动配合是十分重要且势在必行的。“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养成教育的奠基工作就是要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家长。要将“家长培训”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的范畴,要定期配合学科教育进行有主题的家长培训活动,开放课堂,让家长有目的、有任务、有兴趣地投入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认真愉快地去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有效的家长培训能快速、有效地促成低年级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2.科学规划低年级德育活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制定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新生的活动计划时,一定要规避“高大上”,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要细致实在,贴近生活,要易于开展,要充满趣味,要有联系性。在趣味活动中引导、规范小学生的意识、习惯,并将良好的思维、行为固化下来,形成良好的习惯。

    3.教学、教研活动要结合德育活动目标开展。小学低年级教学的目标要重在兴趣培养,淡化知识的灌输。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上要和德育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视野拓展等。教学教研活动要以孩子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组织孩子在“沟通与交流、个人与团队、自我管理”上精心展开。

    参考文献:

    [1]高晔.学科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05):62.

    [2]和学新,杨丹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评价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7,(10):18.

    [3]周建秋.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进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5):5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