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

    马帅

    建构主义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角度提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協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与任务相结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考虑达成教学目标之外,还要对学情进行精准的分析,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平等对话,自主探究,从而完成自身知识的建构。本文以《诗经》中的《蒹葭》为例,阐述如何以学的活动为基础,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领略《蒹葭》的魅力。

    精准的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于爱情主题的诗歌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并且经过在文言文方面将近两年的训练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蒹葭》的大意,可以大致体会出这是一个爱而不得的凄美爱情故事。但是深入到诗文中以后,学生们还是存在很多理解上的盲区。在讲这首诗之前,我进行了前测,让学生们把自己在内容上、情感上以及主题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我发现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如白露有没有隐含的含义?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写?伊人的位置为什么在不断变换?这首诗里的伊人是否真的存在?

    其实,学生的问题已经很好的对应了这首诗应解决的意境、情感以及主旨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学情分析是真实的并且是具体的,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学生中真实存在的。基于这些问题设置的情境才是真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巧妙的情境问题

    本次教学我尝试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合理想象以及自主探究,教师只是在旁边进行点拨。我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的情境背景:八年级学生准备将《蒹葭》拍成一部MV,请每位学生化身成小小制作人。在这个大情境之下,我设计了两个指向情境的小活动。

    活动一:请小小制作人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内容,并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这部MV设计出合适的画面。这个活动其实是指向了我们教学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意境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想象的抓手,我提示学生从什么样的景色、什么样的伊人、什么样的男子、他们在做什么等方面去思考。

    在活动中,学生们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有的小组写道“一片绿油油的芦苇”,那么教师此时就应引入二十四节气,提示学生“白露”应出现在深秋的早晨,既是深秋,芦苇就不应是绿油油的而应是枯黄的。有的小组简单写道“男子在水边寻觅伊人的身影”,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伊人”位置的变换,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寻觅伊人的艰难,并且引导学生发现这里重章叠句的作用。

    在此次活动中,也有一些可喜的发现。比如,在想象男子的形象时,有的小组打破了常规的“帅”“英姿威武”等描述,而是从细节入手,结合之前学过的《子衿》当中“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一句,给男子戴玉佩,真正做到了将所学进行贯通。再有,想象伊人形象时,学生们针对这位伊人应出现“正脸”“背面”还是“侧脸”进行了探究。经过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伊人应出现侧脸,侧脸既给人以美貌的联想,又朦朦胧胧,切实符合《蒹葭》中的意境美。

    活动二:为这首《蒹葭》的MV选择合适的音乐。这一活动指向了《蒹葭》所要传递出的情感。其实,无论学生们选择那一首乐曲,都应是基于对这首诗的意境以及所要传递出的情感的理解。从学生们选择的曲目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这首诗要传递出的爱而不得的无奈与惆怅确实是理解了。

    得当的能力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承接了诗歌的情感——爱而不得。此处让学生们仿写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切实做到读写结合,以文育人。二是将《蒹葭》里的伊人形象进行纵深拓展。提供链接材料,通过屈原“香草美人”以及曹操《短歌行》等内容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伊人可能不仅指的是自己心爱之人,也可能是企慕之君臣;紧接着教师继续纵深延伸,不管是心爱之人还是企慕之君臣,伊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引导学生将伊人的范围继续扩大,我们生活中的理想、信念、自由等其实都可以是伊人的化身,伊人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一环节,打破了《蒹葭》爱情诗的思维定势,提高了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

    如今,中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新的变革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更要积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关注真实学情且善于抓动态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只抓课前前测出现的问题还不够,还需要及时关注学生课上出现的动态学情。创设有意义的情境,鼓励个性化表达。只要是基于文本的合理想象和表达,教师都应该鼓励。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其意义却是由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他们自己领悟和体会。这也是我们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础”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研究情境,并在适当时候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崇实分校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