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提问效能的途径

邵群明
上海特级教师“语文导读法”的创始人钱梦龙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看,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由此看出,注意提问中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确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特别是一线耕耘的语文老师,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恰到好处的运用提问技巧,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活跃思维,培养学生敏捷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自主思考、品味、感悟学习的主人。
如何能够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提高问题的效能,这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一、提高提问效能的重点在选择、设计主问题
“主问题”是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减少无效提问、带动整体阅读、深化学习活动。
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以课文《荷花淀》为例。在初读阶段,要以问题牵动对全文理解,凝聚阅读兴趣,提高品读质量。如“为什么要以一群女人来写一场战争?”;在主体阶段,要以问题形成教学活动板块,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如“课文写了女人们哪些活动?讨论一下她们卷入战争是因为必然还是出于偶然?”;在深化阶段,要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文章主题、意义、风格,形成教学波澜,制造教学高潮。如“有人说,通过女人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你能用课文中的细节加以说明吗?”。
对课文中关键语句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促使感悟,如“本文中的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激发联想,如“本文的某一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可以深入主题,如“你能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吗?”;可以引发质疑,如“对这句话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等。
二、提高提问效能的关键在形成易于操作的“问题链”
“问题链”是指从文中某一个问题支点出发,来设计一系列的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以问题链条的形式出现,促使学生不间断思考,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和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如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围绕“结局”这个词展开提问,如,①有人说,小说的结尾最震撼人心,你同意吗?②你为什么而震撼?③贝尔曼为什么要挽救琼珊的生命?④贝尔曼的“杰作”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⑤贝尔曼挽救琼珊的生命需要具备什么品质?⑥能否让贝尔曼不失去生命?通过这么一系列的“问题链”的形成,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对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再如,课文《荷塘月色》,我们可以围绕“家”设计问题链条,让学生思考。如,①作者活动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家”,作者与家有关的心理活动有哪些?作者在“家”这个活动空间里的情绪如何?②文章中着力描写了“荷塘”上的景色,却没有直接描写“家”的情景,如果作者要描写“家”,会选择哪些情景,会传递出怎样的感情色彩?③第3自然段写出了作者由家走向荷塘的心理历程,作者运用了不少相对或相反的词语,这些词语与“家”、“荷塘”有什么关系?体会“荷塘”与“家”的寓意。学生在老师另辟蹊径的问法下,对作者不及描写的部分展开思考和想象,丰富了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三、提高提问效能的归宿在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
1.提问设计要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的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问题设置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过渡性提问,化深为简;设置“跳摘”式提问,曲径通幽;在关键处提问,洞悉文本;设置比较性提问,融会贯通;设置研究性提问,质疑问难;设置发散式提问,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呈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进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2.提问设计要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并不是衡量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如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这一问题。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不应单纯地以对错来评判,而应为了优化学生的思维而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即可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的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实实在在与学生一起对作品品味咀嚼的过程,学生是凭自己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因此更有成效。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的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中学附属初中)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