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李 孚 杜继艳

    摘要: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本文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与具体因素加以分析。

    关键词:农民收入;资金

    1 资金转移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资金流动和收入转移既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生产的能力,又影响农业部门的生产潜力,更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而资金转移包括通过价格形式的收入转移、通过政府预算的收入转移、通过金融系统的资金转移,以及对农业的投资减少等。

    1.1 通过价格的收入转移

    我国一些经济学家使用“剪刀差”的概念来描述国家收购价格和农产品“实际价值”之间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来估计相应的收入转移数量。

    一般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粮食市场价格大约比国家收购价格高20%到30%。经过连续几年的丰收以后,自由市场的粮价相对下降。1984年市场价格已经与国家收购价格大体持平,有的地方甚至低于国家收购价。但是,这一差距在80年代后半期又重新扩大。以小麦和水稻的平均价格为例,1985年市场价格比国家收购价格高大约10.3%,而4年后这一差距猛增到105.3%。1990年粮食大丰收,总产比1989年高大约10%,而且通货膨胀率因宏观经济的治理整顿而大幅度降低,自由市场粮价因而也相对下降,仅仅比国家收购价高66.4%。

    在90年代前半期,特别是1993-1994年的两位数通货膨胀之后,可以断定国家收购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又再次扩大。

    据估计,在改革前的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978亿元,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通过征收制度提取农业剩余净额4500亿元(农业投入课题组,1996)。改革前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金净额在155亿元。

    改革以后,农村征收制度并无实质性变化。政府虽然在1985年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粮食定购合同制度和市场收购,但出现了“比价复归”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涨价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在1989年至1992年间,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5.3%,而同期农业生产资料却上涨了33.5%,其他农用产品也跟着涨价。特别是政府在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减免一部分农业税的同时,却减少了财政支农支出的比例。

    1.2 预算转移

    农业公共支出,特别是基础设施、研究和推广方面的农业预算支出,对于农业部门的长期增长具有关键的使用。由于小农特别依赖政府在这些类似公共物品方面的预算支出,农场规模越小,公共支出就越重要。然而,当8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从平均每个生产队17.7公顷急剧下降到平均每户0.5公顷时,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农业公共支出却反而减少了。

    对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1979年农业预算支出中用于基础设施的部分为62亿元(当年价)、1981年减少到24亿元;在以后的7年里,这方面的支出一直在30到40亿元的范围内徘徊。尽管1990年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增加到67亿元,但实际购买力仅相当于1979年同类支出的一半左右。

    农村地区1979年从政府预算获得120亿元。但是10年后,农村地区却净上缴国家财政150亿元。如果以人均水平计算,1979年农村人均收入的10%来自于国家预算,而1989年每人却要将相当于3%的净收入上缴国家财政。1990年略有好转,但1991年以后这一情况再次恶化。

    1.3 诱发的资金外流

    上述分析表明,相当大一部分农村收入通过价格机制和国家财政预算转入公共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这种隐含的税收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净收入和农业投资的收益,从而导致农业资金进一步外流。

    从1979年到1993年,农村累计资金外流总额从168亿元增加到1153亿元。1984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贷差额曾一度缩小,其原因在于当年农业大丰收,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大幅度增长。1986-1989年期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整顿对乡镇企业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相对收益略有回升,年度资金外流数额因而增长不显著。此后,每年流出农村的资金总额又迅速增加。

    在农村经济内部,资金也不断从农业部门流向乡镇企业。到1993年,农户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余额总数达到3576亿元。但是,他们得到的贷款余额总数仅仅为881亿元,相当于只使用了本身存款的1/4。农户存贷款的差额总数高达2695亿元,其中1639亿元转入乡镇企业(即被农村信用合作社用来填补乡镇企业的存贷款额),剩下的1056亿元则转入其他部门,主要是城市工商部门由于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户的储蓄和资金也加速流向乡镇企业和其他部门。政府的价格政策降低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的收益,资源当然会流向其他生产部门,如乡镇企业和城市工商业部门,甚至流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业。这种诱发的资金外流无疑将进一步削弱农业部门扩大生产的能力。

    2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1996年至199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逐年下降,分别为104.2、95.5、92.0、87.8;2000年有所上升,为96.4,但仍低于100.0。而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逐年升高,分别为101.0、105.9、106.3、110.8;2000年有所降低,为102.5,但仍超过100.0。这不仅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相反致使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农业生产贸易条件,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消除农产品国家订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异,提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目前,要把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控制在80至90.0之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使农户的储蓄和其他资金积极地用于农业生产,而不是通过金融系统流向收益率更高的部门,尤其是流向城市工商业部门。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2.2 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源于城乡经济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劳动力的流动受到抑制,形成了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这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是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的,因此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如果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补贴制度(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改革相配套,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将有助于形成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3 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预算支出。

    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现在已加入了WTO,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业,更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从政策上加大倾斜度,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的投资和支出要提高,对贫困地区的投入要增加。国家农村预算支出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大大增加。

    2.4 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从统计分析看,目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扶贫资金没有管好用好,甚至部分扶贫资金被非法挪用或侵占。为此,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对非法挪用、侵占扶贫资金者,实行从快、从严、从重处理,追究扶贫资金管理部门的责任。

    2.5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机构臃肿,县、乡镇机构臃肿,吃财政饭的人太多,和历次国家机构改革一样,减而又增。二是国家政策部门化,部门政策利益化,“条条管理”的机构越来越多,制定的政策往往出现本部门利益化的倾向。三是考核干部机制有问题,上级考核干部主要看政绩,与群众的满意度关系不大。有了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虚报、高估农民收入的现象就不可避免,甚至向农民收入数据中直接注入大量水分。其目的是在披着合法的外衣下,从农民身上吸取更多的血汗,从老百姓手里拿走更多的钱。因此,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精简机构和人员,杜绝“国家政策部门化,部门政策利益化,利益问题合法化”的现象,干部的考核与任免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要防止为政绩而弄虚作假、虚报农民收入的行为,科学统计农村居民的收入,对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严惩不贷。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