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的内在机制探析

    孟繁英 贾桂华

    [摘 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是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者的内在统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信仰取向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程度低、缺乏情感认同和坚定态度。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是需要历经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过程。没有理论的信仰是盲目的,没有情感的信仰是缺乏认同的,没有行为的信仰是空洞的。只有经过三者的反复辩证运动,信仰才能稳固下来,才能真正纳入到学生的主观精神世界,并成为其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3-006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3.011

    信仰是塑造人的灵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青年学生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摆脱世俗物欲和各种诱惑的纠缠,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知识和才干上,把个人学业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从信仰认同的内在机制来看,信仰生成需要历经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过程,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循环往复,信仰才能真正确立并稳固下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也要遵循此规律,只是在内容上带有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意义。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新时代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心态开放,他们在精神层面也呈现了一些新特点。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情况,笔者对吉林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当今的大学生群体虽然大多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信仰取向以自我为中心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在回答“您的信仰”问题时,有22.5%的学生选择了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中有14.1%的学生选择“信仰个人自由主义”。这一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里长期被奉为“中心”,刚进入大学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权利与义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喜欢把前者放在第一位。对此问题的回答还有4.2%的学生选择了信仰宗教,他们在回答宗教信仰态度时,要么选择了“家庭成员有信仰宗教的,受其熏陶也信”,要么选择了“信不信是个人的选择”。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还有一部分学生信教是由于他们认为宗教具有心理抚慰功能,这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通常会采取逃避现实的解决方式,没有认识到宗教的唯心主义实质,忽视了大学生应具有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信仰问题上还有4.2%的学生选择“信仰金钱至上”,这种错误的金钱观就会导致错误的义利观。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存在。马克思货币拜物教就是将金钱进行“去魅”化处理[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对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益。

    (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程度低

    当问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时,只有17%的学生选择“基本了解”,有75%的学生选择“只了解一部分”。有79%的学生认为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渠道是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而在问及“对大学生信仰观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学生是选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倍。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理论认同程度低。一部分大学生不认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影响到自己信仰观的确立,或者说不认为它是主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多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而不是“认同”的层面。同时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存在一种应付心理,应付学校考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考完就忘,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不够深入透彻。当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取渠道时,几乎没有学生选择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获取。迫于就业压力,在课余时间大学生偏向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极少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载体,理论认知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情感认同

    在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时,占比依次降序排列为:方法单调、不感兴趣(41%),抽象难懂(30%),对自己帮助不大(21%),内容枯燥、与实际脱离(8%)。兴趣是情感认同的基础,不感兴趣就意味着没有积极的情感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哲学部分确实很抽象,如果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学生很难产生興趣。而且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还会泯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2]。一旦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负面情感,他们的认知能力就会下降,如果内心不接受、不认可,学生也就不能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根本信念去坚守。如何把抽象、枯燥的内容讲得易于接受,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关键。

    (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坚定态度

    当问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时,有近20%的学生选择了“说不上信,也说不上不信”。学生态度暧昧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和对自身的价值没有真正搞清楚,致使有些学生认为“信与不信”对自已意义不是很大。还有些学生虽然口头上没有标榜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行事,只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很难保证自己立场选择的正确性。

    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上存在的问题并不代表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否定,因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流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并且确信大学生的科学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的内在机制,通过遵循规律性不断完善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受教育者最终排除认知上的枯燥、情感上的困惑、信仰上的排斥、行为上的不坚定,最终成为有灵魂的时代新人。

    二、遵循内在规律,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

    信仰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不断生成的,生成的同时伴随着认同,信仰的生成和认同可以被视为同一过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是指大学生从外部获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并认同其理论、相信其真理性,再到加入自身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喜爱、意志力等将其上升为信仰,再到自觉的行为实践,不断循环反复的认知、内化、认同、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遵循这样的规律:大学生需要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经过权衡与比较做出接受和赞同的意思表示,再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并加入意志力的强化作用,坚信不疑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最后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通过行为实践不断巩固和强化已经树立的信仰。可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是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者的辩证统一过程。其中理论认同是前提,情感认同是核心,行为认同是目标。我们要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从辩证统一的三个过程入手,用理论的魅力吸引学生,用多样化的形式感染学生,用生活的实践锻炼学生。

    (一)增强理论魅力:从认知闭合到理论认同

    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渠道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渠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尤其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正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讲:“马克思的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只有教师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但由于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再加上内容因循守旧,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抵触情绪,形成了认知闭合。所谓认知闭合是指个体认知外界信息时,在认知开始前或初期就主动切断其与外界信息的交流,形成一种初始的信息封闭。这种闭合会导致大学生们容易过早下结论,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一种政治说教,可听可不听,认为自己似乎看透了世界和人生,并认为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课可有可无,对思政课从心理上是排斥的,这也是思想政治课上学生“抬头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理论认同是信仰生成的前提。青年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首先要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就是认可、接受、赞同和支持,是个体对外界人或事等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事实证明,任何理论若要深入人心,只能建立在主體自愿接受的前提下。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闭合到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予以肯定性评价,这种肯定性评价来自于它的科学性[3]。也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让学生真正信服,认为它是对的,是具有真理性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彻底的,是能够说服学生的,关键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之间中介的教师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很彻底。认同的基本心理特征是信任,最大的心理障碍是怀疑。因此,教师要做好的劝说者,既要具有可信性,又要具有权威性。这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一是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能够深入浅出。在讲解时要把握好理论的深度,既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很抽象又不失理论的思辨性;二是理论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处理好思政教材的统一性与各学校各专业学生特殊性需要的关系,如案例的选择、内容的取舍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思想实际,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走进理论的课堂。

    (二)注意情感渗透:从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是指青年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情感体验,在情绪、情感和心境等心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感到亲切、承认、认可、赞成的倾向性态度,并将这种情感固化为一种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坚信不疑。情感实质上是人与满足其需要的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感受和体验,情感认同侧重于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符合主体学生的需要,主体就会对客体产生肯定性评价,反之则是否定的。因此要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情感认同,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能够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同时教师的理论供给要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意义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当今一些西方的社会思潮为什么能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就是因为它迎合了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期待社会发展、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物资丰裕的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一定程度满足,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导致他的行动缺少了内驱力。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5]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若能上升为情感认同,才能构成为人的主体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主体的自觉认同,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念认同才会长久的支持个体行为活动。

    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什么?信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要改变的是人们头脑的东西,最主要的是思维方式。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大学生是社会上公认的认知层次比较高的群体,情绪情感丰富,具有冲动性和多变性。刚刚开始渐入社会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通过自主选择来确定自己的人生走向,但他们的社会经验缺乏,世界观、人生观尚处在形成过程中,在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很难坚持辩证的观点全面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容易感情用事,产生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情绪。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需要,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如果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服务社会的技能,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满足其精神需求。

    理论认同是情感认同的逻辑起点,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如果缺少了情感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只能是一种被动的“虚假接受”。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关键是理论认同如何转化为情感认同,在理论认同中怎么加入情感的因素?首先,教育者要充满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情感去传授知识。情感是可以传递和感染的。只有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情感饱满地将马克思主义输出,才能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情感认同。其次,教育者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再次,教育者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解决好学生个性化情感需要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供给之间的矛盾。最后,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关注积极情感的培养。既要创设有利于提升情感的课堂情境,改变传统满堂灌的“硬灌输”,引入新的教学形式。如专题式教学、案例分析法、社会调研法、情景模拟法等,又要注意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结合。

    (三)完善实践教学:从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它、领悟它[6]。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在我国有着很强的历史根基,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时期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的革命、改革、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理论是行为的指导,情感是理论的内化,行为则是理论的外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内心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选择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在行为上践行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需要由情感认同向行为认同的转化,通过行为实践,一方面对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效果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再经过教育、文化等方式进一步激发社会正向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内容。完成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认同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

    很多高校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都进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课分成理论授课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进行,在尝试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不断改进。比如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研讨小组、马克思主义铸魂班,定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集中学习;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判断和试图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进行贫困状况的社会调查、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社会现状,增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成立青年志愿者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和谐。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现在具体的人和事物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直接,情感也更真实;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學生对抽象理论的逆反心理,让马克思主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他的价值所在。但在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学改革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内容和形式上主观随意性比较大;学生的成绩评定上如何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完成效果;如何协调学校各部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是提高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认同的最佳途径,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问题会得到逐步解决,也会不断探索出提升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更多渠道。

    参考文献:

    [1]姜茹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12.

    [2]周茜.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其生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29-30.

    [3]岳洁勇.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在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11-1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5]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55.

    [6]杨卫华.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思考[J].济宁学院学报,2017(3):27-30.

    (责任编辑:宇美臻)

    An Analysis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Marxist Belief Rrecognition

    MENG Fanying, JIA Guihua

    (1 Jinlin Medical College, Jilin,Jilin 132011, China;

    2 Party School of Shul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Shulan, Jilin 132600, China)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young students with Marxist belief is the internal unity of theoretical identification,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behavioral identificat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faith orientation is self-centered; Low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Marxist theory, lack of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firm attitude. Marxist belief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from cognitive identification to theoretical identification, then to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finally to behavioral identification. Faith without theory is blind, faith without emotion is lack of identity, faith without action is empty. Only through the repeated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the three, faith can be stabilized, and tru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spiritual world and become their guide to action.

    Key words:? Marxism; faith; identity; mechanism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