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若何

    李滨芝

    教学《兼葭》一课时,在赏析了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和男子因对女子苦苦追寻而不得而失望、惆怅的情感后,有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诗歌中为何只写男子追求女子不得而忧伤,却对女子只字不提呢?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让这个男子如此爱慕呢?”有感于此,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下是实录。

    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伊人”让这个男子如此强烈的思念,苦苦追寻不得因此失望、惆怅呢?甚至有人惊诧到:“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诗歌中对于“伊人”却几乎一字未提,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诗歌中“伊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同学们按照诗歌的形式,在横线中填入四字词语:所谓伊人,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___________,宛在水中沚;所谓伊人,___________,宛在水中坻。

    生1:所谓伊人,举止端庄,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温柔贤淑,宛在水中沚;所谓伊人,落落大方,宛在水中坻。

    生2:所谓伊人,出水芙蓉,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倾國倾城,宛在水中沚;所谓伊人,玉貌花容,宛在水中坻。

    生3:所谓伊人,婀娜多姿,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肤如凝脂,宛在水中沚;所谓伊人,美目盼兮,宛在水中坻。

    生4:所谓伊人,大家闺秀,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温文尔雅,宛在水中沚;所谓伊人,眉目如画,宛在水中坻。

    生5:所谓伊人,小家碧玉,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二八佳人,宛在水中沚;所谓伊人,香艳脱俗,宛在水中坻。

    ……

    师:通过同学们的描述,诗歌中的“伊人”简直就是一个仙女(生笑),完美无瑕。那么如此美好的一个女子果真存在么?

    生6:我觉得“情人眼里出西施”,越是喜欢,越是觉得女子完美。

    生7:我同意他的看法,诗歌中的男子苦苦追寻女子却不得,有一句话说: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在这种想得—得不到—更想得的循环中,感情愈加强烈,女子在男子的眼里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完美。

    生8:我觉得这样的人现实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应该是男子幻想出来的。诗歌中对于女子的描写几乎没有,这就说明了这个女子应该是男子想象出来的,这个女子应该是男子追求爱情的理想伴侣,或者说这是他幻想爱情的理想境界。

    生9:诗歌当中的女子若隐若现,渐行渐远,仿佛在梦中一样,这种朦胧的意境让人感觉很虚幻,所以我认为诗歌中女子应该是不存在的。

    生10:我课前查找的学习资料中,有的资料说“伊人”不仅仅是指女子,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愿望、理想等。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之所以意见不同是因为看待女子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从男子的角度出发,一个是从旁人的视角看待女子。朱光潜先生曾说:“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了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

    生11:老师,您的意思是说这个女子可能存在,但是只是在追求她的男子的眼里是一个完人,尽善尽美;但是女子毕竟还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师:是的,这首诗歌的美不仅仅是诗歌当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美,也不仅仅是男子对于女子的强烈思念、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让人感动,还有诗歌当中对于人物的艺术化处理。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生12:我觉得就像是西方所说的“柏拉图式爱情”一样,追求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上的爱情,追求的是一种心灵沟通。

    师:你的观点非常新颖。其实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美得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他进而说道:你在理想中先酝酿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

    师:我们要赏析诗歌中的爱情,欣赏其中的美,就要明确一点,欣赏美和普通的恋爱不一样,普通的恋爱都带有强烈的占有欲,而欣赏美就要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辽河路校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