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平台竞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霍楷 李彦玲

    

    

    摘要:以国际、国内高水平设计竞赛为载体,以参加竞赛与赛后总结经验为途径,以培养具有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人才为目标,开展竞争式、危机感和驱动型设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以竞赛为载体的创新设计平台。创新平台从纵向上,分析国际、国内高水平设计竞赛历届优秀获奖作品;从横向上,研究各类竞赛的属性和特征,精准定位、高效参与。工作室通过各类设计竞赛的组织和参与,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设计视野、国内一流的设计水平、强劲的创新能力、高端实践研究型的高级设计创新人才;通过竞赛的创新驱动,是学生不断发现自我,查找不足,提升专业。基于这种育人模式,制定特订的教学定位、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预期效果,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凝练教学成果,推进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学周期,建立循环增效的设计创新育人模式。

    关键词:创新平台 竞赛育人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2-0086-02

    一、创新平台竞赛育人模式的思路

    基于创新的竞赛育人模式为驱动,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这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该思路的核心是竞赛创新驱动型育人模式研究。首先,以QQ群、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和工作室线下平台为教学指导平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此平台研究竞赛、组织竞赛、指导竞赛、指导论文于发表、交流经验。其次,本教学成果确立了明确的定位,即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高端和实践型的高素质、实用型的设计人才。再次,通过师生共同创作作品、参与设计竞赛、举办和参与设计展览、撰写与发表设计论文为教学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设计理论水平和设计实践能力。最后,通过展赛的获奖质量和获奖数量,评价竞赛创新驱动育人模式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平台国际视野的定位

    以竞赛创新驱动为推力的定位目标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与国际水准的高质量设计作品,在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时具有一定的设计优势。本平台依托于日本电通公司国际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模式、国际设计协会与竞赛规范、中外设计交流展、国际设计大师与知名设计师案例库的创建与学习。

    首先,依托于日本电通公司的设计与管理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电通公司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工作室负责人为2014年度中国教育部.日本电通公司中国高级广告人才培育基金项目的研究员,具有教育部公派赴日研修的经历,经过研修,将电通公司的全新设计理念、管理理念、运营形式、人才培养方法等带回国内,对提升国内设计教育水平、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作用。

    其次,依托于国际设计协会主办的国际设计竞赛,培养在国际设计界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设计人才。以国际设计理事会(ico-D)为例,旗下认可和支持的各国主办的国际大赛有俄罗斯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乌克兰国际生态海报三年展、A设计奖与竞赛、波兰华沙海报双年展等,这些权威的国际竞赛具有国际上的高水准和高要求,设计平台专题研究这些国际设计竞赛的内容、主题、思想、出发点和意义,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作品指导和投递工作。另外,通过参与协会活動,了解国际设计动态,参加国际竞赛,对指导学生作品站在国际高度,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赛以致用的目标定位

    首先,以赛促教。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设计人才,而竞赛是在教学基础上比较创新思维和设计技能的高低,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竞赛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针对竞赛主题创造性地开展设计工作,有助于通过创新手段认真思考和开发设计新颖原创的作品,有助于驱动设计作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把控创意和创新的新高度和高水准。以教带赛,以赛促教,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化、实践化。

    其次,以赛促学。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是一系列思考、创作、提升、凝练、整合与反思的过程。一套完整的设计竞赛作品,从准备的时间到竞赛完毕所经历的过程需要持续半年以上,经过校赛、省赛到国赛的过程。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从前一年10月份发布选题之日算起,学生开始着手备战,确立选题方向,开始进行动画、图形图像、电子杂志等小类作品的创作与修改,到第二年的4月校赛、5月省赛和6月国赛上传作品,乃至暑期参加国赛现场的答辩,需要时刻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所需准备的参赛文件包括作品本身创作、作品的动画演示文件、作品ppt答辩演示文件,作品的答辩稿、作品的展架、作品的周边创意文化产品,是一整套完善系列的流程。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层层历练,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答辩应变反应能力、实践创作能力等,大大促进了学习与专业的提升。

    再次,以赛促研。竞赛的开始、过程、结果的经验总结是一系列深入研究型的教学工作。对竞赛选题的深入思考和推敲,对设计作品修改和完善的思考和整理,撰写和发表论文,对赛后经验的总结和问题的反思,并进一步成为下一项竞赛的经验指导;对于设计创作的手段和方法,作品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团队合作展开的工作思路,现场答辩的问题与对策,这些都是在竞赛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就是推动设计作品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使竞赛成效最大化。通过竞赛的参与,推动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推动了教学改革方式方法的革新。

    最后,以赛促用。一方面,竞赛是载体,目的是提升专业、学以致用,竞赛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下一周期竞赛的经验指导,竞赛是为了实实在在地用,竞赛成果需要最大化。另一方面,将设计作品从设计理论上、纸面上转化成可实用的创新成果成品,使之具有可推广的实用价值。在参赛后,将作品的周边衍生产品进一步加工制作,如周边创意文化产品的创意纸杯、扇子、创意鼠标垫、创意灯具等,参赛的学术作品转化成可推向社会的创意产品。这使得参赛作品不至于停止在创作纸上和赛场上,而是进行了后续的加工,转化为可实用的商品,实现了创新实用的价值。

    四、创新驱动强劲的育人模式特色

    教学过程模块化。针对竞赛,由成果负责人开展竞赛推广讲座,介绍历届获奖作品、剖析本届大赛主题、创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每年定期在赛前召开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推广讲座,并针对设计协会相关赛事定期安排指导与组织参赛。在竞赛中期,定期指导,分组参赛,专人负责。参赛后期集中投稿,团队充分准备现场答辩相关工作,准备好答辩文稿、展示ppt、打印作品展板、制作周边衍生创意文化产品等。赛后及时整理经验,形成经验总结,发表论文,使成果固定和延续下来。

    教学特色鲜明性。首先,持续周期的针对性,根据设计竞赛的不同启动与截止时间,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教学和指导工作,周期长的竞赛,包括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周期,分别分阶段、有目的地指导,在每个竞赛阶段前都要充分做好答辩准备工作;对于周期短的竞赛,分别指派专人负责组织整理竞赛,做好宣传,集中创意指导和统一投递。其次,创作开展的特色性,根据竞赛的要求和特点,分别组建参赛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能力、优势开展技术分工和创作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展开创意根据成员专业展开学科交叉,尽可能将创意特色化、深入化和完善化。

    教学模式多样化。成果中进行教学主要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为主。线上教学指导分别在竞赛QQ群和微信群统一讲解竞赛、发布竞赛、共享作品、发布要求等,每个竞赛小组分别建立QQ讨论组和微信群,指导教师分别在各个线上小组和微信群中加以个性化分类具体指导竞赛。线下实体教学工作主要以竞赛前的设计推广讲座、案例分析讲座、每个设计小组的分别看稿改稿,修改答辩稿、修改演示ppt、修改作品、修改展板等一系列过程指导工作,形成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灵活交叉进行。教学过程中,总体集中讲解、各组分别指导修改、总体完善与观摩、模拟答辩等,形成总——分——总的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

    教学成果丰富性。经过作品的创作、不同竞赛的参与、答辩、参加颁奖会、优秀作品展示、论文撰写与发表、成果转化为创意文化产品推广等,形成丰富的教学成果。成果中,設计作品创作是本体,指导创作是主体,围绕创作的社会推广意义、工作量的饱满、创意与创新性、艺术与审美性展开,作品是创作成果的精华,对提升专业有巨大意义。在纵向与横向的各级竞赛中,获奖证书是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实力的认可和鼓励,对未来升学读研和步入社会工作都奠定了基础。创作经验与体会、表达和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在创作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日后工作的必备重要条件,是教学中的重要能力成果。竞赛周期循环的创作指导经验与获奖标准的经验积累是优秀的理论总结,对下一周期的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形成良性循环增效的育人模式,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育人模式探索的新途径。

    五、创新平台育人成果的检验标准

    对于创新驱动型竞赛育人效果的检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在获奖数量方面,主要观察获得等级奖的数量,获得等级奖数量多,则表现为教学成果好;观察获得国内外高级别赛事的获奖数量,获奖数量多,则表现为教学效果好。在获奖质量方面,获奖的等级高和获得奖项的含金量高,则证明作品越具有核心竞争力。在获奖级别方面,赛事评委的专业程度高、竞赛主办部门的级别高和学生参赛的规模大,说明该竞赛的层次和级别高。在学生发表竞赛相关论文方面,撰写与发表竞赛作品与经验的文章数量多、杂志的级别高,则说明学生对竞赛的重视程度就高、竞赛育人效果就好。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学生受益的人数多、学生的参赛热情高涨、赛后反馈积极,则表现为竞赛育人效果好。目前,国内外各类设计竞赛的参与及获奖,成功地印证了创新驱动竞赛育人模式的实用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