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认知疗法在纠正航海类大学生不合理信念中的运用
李诗雨
摘要:认知疗法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咨询领域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贝克认知疗法,把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想象、信念视为一种尚待检验的预测或假设,通过设计一种严格的行为实验,使来访者认识到其认知内容不合现实,从而改变其想法或信念。
关键词:认知疗法 航海类学生 不合理信念
在学校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有受不合理信念困扰的学生,这种不合理信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作为未来海员的航海类大学生。航海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航海类大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还必须拥有较高的外语语言能力与外界沟通和交流,而如今外语却是短板。
目前,国内各航海院校中大多数航海类学生在英语学习能力上,都有相似的通病:缺乏沟通能力,不敢积极表达,造成大批的“哑巴”。笔者就贝克认知疗法对航海类大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做了一次实践尝试。
1 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结构
贝克认知疗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的。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
贝克认知疗法主要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的盲点、模糊的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的判断,以及改变其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治疗者透过接纳、温暖、同理的态度,避免采用权威的治疗方式,引导当事人以尝试错误的态度,逐步进入问题解决的历程中。
认知疗法的基础理论来自于信息加工之理论模式,认为人们的行为、感情是由对事物的认知所影响和决定。例如,如果人们认为环境中有危险,便会感到紧张并想逃避。人们的认知是建立在自己以往经验的态度和假设基础之上。
贝克指出,心理障碍是通过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歪曲和错误的思维包括主观臆测,在缺乏事实或根据时的推断:夸大,过分夸大某一事情(事件)和意义;牵连个人,倾向将与己无关的事联系到自己身上;走极端,认为凡事只有好和坏之分,不好即坏,不白即黑。
贝克还指出,错误思想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即这些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地、习惯性地进行,因而不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例如:抑郁症患者大多对自己、对现实和将来都持消极态度,抱有偏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事事都不如意,认为将来毫无希望。而焦虑症患者则对现实中的威胁持有偏见,过分夸大事情的后果,面对问题,只强调不利因素,而忽视有利因素。因此,认知疗法的重点在于矫正患者的思维歪曲。
2 贝克认知疗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某学生高考成绩一般,但学习主动性强,进入航海院校后渴望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英语学习状况。该生自述,从小到大学英语所花时间均超过其他科目,虽然英语程度能对付日常考试,但一般对话特别是日常口语交流时常会感到特别紧张,希望通过学习或实践改变这种现象;尤其是害怕当众开口说英语,主要是害怕别人听不懂,害怕别人嘲笑自己,害怕自己说错……因为这种心理,该生的英语一直处于“哑巴”状态。
该生的“哑巴”英语是由不良的过去经验或精神创伤导致功能失调的认知模式或称功能失调性假设造成的,它使个体倾向于对自己采取消极的评价方式,构成了抑郁的易感性,又由于功能失调性的认知模式通常是潜伏的,个体难以清楚地意识到,但它却又实实在在地支配着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当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个体会立刻产生大量负性的自动性想法,而自动负性想法的产生将导致个体情绪的失落,后者又进一步助长和加强了前者的力量。如此循环往复,致使问题持续不止。
笔者认为,心理障碍是个体内部的、生物的以及环境的、社会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独由某个因素引起,个体的认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辨别、评价和改变个体的认知及自动思维是改变的关键。
2.1 启发学生寻找不良认知
从下面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师是如何启发学生寻找不良认知的。
生:我很羡慕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也很想这样。
师:有这想法好啊!
生:可是,我又很害怕开口说。
师:为什么?
生:我怕读错,词汇量也不够,怕表达不清楚。
师:那你的英语基础怎么样?
生:通过高考考试等,不过仅仅是為应试而准备的。
师:哦,应该有基础的。
生:但是考试过后,基本不“用”了。
师:那今天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生:想突破一下,尝试开口说英语,但很害怕。
师:怕什么呢?
生:怕说错,怕别人听不懂,怕影响大家上课的进度……
师:明白了。
2.2 根据学生暴露的认知曲解加以讨论
明白了该生的问题所在,就认知曲解进行识别,然后为进一步的咨询打下基础。
师:如果英语表达错了,人家赶你出去了?
生:没有。
师:人家骂你了还是打你了?
生:都没有。
师:你是在做学术报告?
生:不是。
师:你是主持人?
生:也不是。
师:你在什么地方?
生:坐在台下。
师:你一个人?
生:不是,有很多人。
师:外国人盯着你了?
生:没有,也许他根本没有注意我。
师:他向你提问了?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外国人根本没有看到你这个人?
生:可能吧,大概是我自己想得太多了。
2.3 利用学生的歪曲认知,找出其中的共性
在咨询中鼓励学生把这种信念当作假说看待,设计方法来调查、检验这种假设,结果学生可能发现,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的这种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合实际的。
师:你与中国人用中文交流有障碍吗?
生:没有。
师:用英语呢?
生:要看情况的,与英语水平高的中国人交流有障碍,与英语水平低的交流没有障碍。
师:为什么呢?
生:与英语水平高的人交流,怕说不清楚。与会一点中文的外国人交流障碍少,与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交流有障碍。
师:与外国人的问题先放一放。
師:与英语水平高的中国人,用英语交流怕什么?
生:怕说错。
师:说错了又怎么样,人家嘲笑你了?
生:那倒没有。
师:那是什么?
生:大概自卑吧。
师:他英语水平高,是因为他说英语的机会多,你没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口语水平低一些是正常的。如果他不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出国,说不定英语水平还不如你呢。
生:那我的英语水平还算可以吗?
师:那当然,只要多说,一定会更好。其实,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有你这样的过程。
2.4 通过反复“诘难”改变负性自动思维,达到促进学生做出改变的目的
现身说法,适当暴露,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类似经验,以便学生分享并从中得到积极的启示。
师:现在感觉怎样了?
生:有点信心了。
师:当年我去美国做访问学者,英语水平比你还要僵,还出过很多笑话。
师:外国人问我,“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 我回答,“one year”。过了好长时间,我才知道,这是现在完成时态,但是他们也没有笑话我啊。我还有一个同事,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英语口语更糟糕。有一次,坐公交,司机急刹车,他因惯性跌压在一位黑人妇女身上,同事急中生智说“Kiss me” ,那个妇女十分惊讶,他定了定神又说了一句“ Kill me”,那个妇女赶紧爬了起来,最后,我的同事说了一句“ excuse me” ,才算了结这件事情。你会犯那种错误吗?
生:不会吧。
师:与外国人交流,是你当主持人还是作学术报告?
生: 都不是。
师:说错了,他们会让你出去?
生:不会的。
师:如果说错,会有其他人帮你忙。你想,外国人会英语,但他不会中文,你不但会中文还会一点英语,比他强啊!
生:总觉得应该在英语程度提高的基础上再来参加交流活动。
师:那等你海外学成归来?
生:也不是,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吧。
师:跟外国人水平一模一样,那你还会参加交流活动吗?
生:那也是啊,都会了,还来干什么?
2.5 设计一种严格的行为实验,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
向学生提供有关信息,在必要时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做出决定。
师: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与外国人交流的问题,与他们交流有什么障碍?
生:要看情况,与懂一些中文的外国人(简称三明治)交流时障碍少,心情放松些,与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交流有障碍。
师 :为什么呢?
生:比如,现在下雨,可以用“raining” 表达,他实在不懂,我还可以指指天气。
师:那与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交流呢?
生:我就考虑,是“It is raining”还是“It was raining” ,不知如何表达了。
师:为什么不用“raining”?
生:怕他们不明白。
师:他说了不明白?
生:没有。
师:那是你自己想的。
生:好像是吧。
师:你照样可以用“raining”,他再不明白,你也可以指指天嘛!
生:对。
师:其实他们一样都能明白你的意思。
生:还比如,打招呼,与“三明治”用“Hi”,“Hello”,都可以,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就不行。
师:那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交流要正式些,用“How are you”,“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显得礼貌些。
师:谁说用“Hello”不礼貌了?
生:你看英文书信,都是有格式的。
师:那我用中文的形式给你写一封, 问“你吃过饭了没有”,奇怪吗?
生:有点别扭的。
师: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有区别的,我看你的表达已经够礼貌了,外国人说你不礼貌了,还是朋友说你不礼貌了?
生:没有,是我自己猜想的。
师:就是说没有证据能证明你的想法是对的?
生:是的。
师:好,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建议你平时多做些功课,多背点单词,多模仿,比如看看《走遍美国》等,积累点语感,这样会更自信一些。
2.6 进行自我检测,反复操练
设计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师:现在,我就是一个外国人,第一次来中国,在马路上遇到你了。
师:Hello.
生:Hi.
师:Can you help me?
生:Sure.
师:Do you know how to go to Peoples Square?
生:You can take line 1 to peoples Square.
师:Thank you. But I have another question.
生:No problem.
师:Would you?
师:感觉怎样?
生:有点紧张,不过,不怕了。
师:为什么呢?
生:这些单词都是常用的。
师:还担心开口说话吗?
生:其实还真用不着害怕,是我杞人忧天,想太多了。
师:那今天我们就到此吧!
生:好,谢谢老师。
3 针对航海类大学生某些不合理信念,得出结论
当学生出现了某些不合理信念的时候,往往凭借其现有的视野、知识、技能、行为等不能有效应对这种局面,咨询师必须促进他们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转变才能真正有助于他们,这个过程就是影响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改变的过程。
3.1 帮助学生开掘资源和提供助力
通常,人之所以陷入心理或情绪的困境,是因为他们较少或者难以进行发散性思维,以致难以解决问题,采取有效行动。对于一位爱钻牛角尖、找不到问题的多种出路而停留在困扰中难以自拔的人来说,帮助他们掌握走出思维困境的方法是有益的。
本案例中,该生有了改变自己的意愿,而且按照咨询师的建议去尝试。他十分清楚自己的问题,只是不知怎样一步步地去努力。此时,咨询师不失时机地帮助他谋求解决之道,让他在思维和行为上有新的突破,有所改变,让他找到成功的感觉,从而逐步增强自信,提高自我形象。具体来说,就是要确定并选择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达成既定目标。
第一步:列出所有阻力:怕说错;怕别人嘲笑;怕失败的场景再现;没有信心与外国人说话;难以想象自己能谈笑风生。
第二步:列出行动上的助力:自己有英语的等级证书;说常用的单词还是可以的;愿意改变自己;自己知识面较广,有很多话题;虽然不时尚,但气质优雅,与自己交往让人有安全感。
第三步:选择对行动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分析自己的阻力、助力,发现自己只要持之以恒,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语。
3.2 帮助学生自我肯定
在实践中,挫败和挑战总是存在的,学生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状态之中。因此,引导学生自我肯定,帮助他们清理自己放弃行动计划的种种非理性信念,如:我是学不会了;我基础太差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别人的水平;我一开口就失败,而失败等于毁了自己。
3.3 帮助学生掌握应对技巧
从计划到行动总有一些冒险性,对于缺乏自我肯定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放大这种危险。技巧练习和角色扮演,则可以帮助学生弥补这种缺陷。比如,怎样与外国人打招呼、怎样介绍自己等等,这样可以降低焦虑,达到预期效果。
3.4 帮助学生使用行动计划
贝克认知理论的实践,最主要的就是纠正不合理的信念,使用行动计划或家庭作业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能达到学生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成长。
4 结语
在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时,咨询师要控制好气氛、把握好主题,始终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也要体验学生的情感并参与示范,鼓励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提高辅导效果。
为实现“船员资源全球配置,增加国际化运营元素,倒逼船舶管理和船员素质的提升,缓解船员紧缺的压力”,2016年开启了航运公司引入国际船员资源,实现船员班子中外混派模式。
上海海事大学在世界范围招收国际航海院校学生,并把他们穿插在航海类大学生自然班里进行跨文化培训,培养航海类大学生国际化意识,改变“服从性”师生关系和“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航海类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说英语的勇气。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纠正航海类大学生不合理信念,对航海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稳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俞平.航海类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2] 俞平.我想牵你的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陈福国.学校心理咨询专业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桑标.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摘要:认知疗法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咨询领域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贝克认知疗法,把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想象、信念视为一种尚待检验的预测或假设,通过设计一种严格的行为实验,使来访者认识到其认知内容不合现实,从而改变其想法或信念。
关键词:认知疗法 航海类学生 不合理信念
在学校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有受不合理信念困扰的学生,这种不合理信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作为未来海员的航海类大学生。航海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航海类大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还必须拥有较高的外语语言能力与外界沟通和交流,而如今外语却是短板。
目前,国内各航海院校中大多数航海类学生在英语学习能力上,都有相似的通病:缺乏沟通能力,不敢积极表达,造成大批的“哑巴”。笔者就贝克认知疗法对航海类大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做了一次实践尝试。
1 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结构
贝克认知疗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的。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
贝克认知疗法主要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克服认知的盲点、模糊的知觉、自我欺骗、不正确的判断,以及改变其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治疗者透过接纳、温暖、同理的态度,避免采用权威的治疗方式,引导当事人以尝试错误的态度,逐步进入问题解决的历程中。
认知疗法的基础理论来自于信息加工之理论模式,认为人们的行为、感情是由对事物的认知所影响和决定。例如,如果人们认为环境中有危险,便会感到紧张并想逃避。人们的认知是建立在自己以往经验的态度和假设基础之上。
贝克指出,心理障碍是通过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歪曲和错误的思维包括主观臆测,在缺乏事实或根据时的推断:夸大,过分夸大某一事情(事件)和意义;牵连个人,倾向将与己无关的事联系到自己身上;走极端,认为凡事只有好和坏之分,不好即坏,不白即黑。
贝克还指出,错误思想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即这些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地、习惯性地进行,因而不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例如:抑郁症患者大多对自己、对现实和将来都持消极态度,抱有偏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事事都不如意,认为将来毫无希望。而焦虑症患者则对现实中的威胁持有偏见,过分夸大事情的后果,面对问题,只强调不利因素,而忽视有利因素。因此,认知疗法的重点在于矫正患者的思维歪曲。
2 贝克认知疗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某学生高考成绩一般,但学习主动性强,进入航海院校后渴望改变自己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英语学习状况。该生自述,从小到大学英语所花时间均超过其他科目,虽然英语程度能对付日常考试,但一般对话特别是日常口语交流时常会感到特别紧张,希望通过学习或实践改变这种现象;尤其是害怕当众开口说英语,主要是害怕别人听不懂,害怕别人嘲笑自己,害怕自己说错……因为这种心理,该生的英语一直处于“哑巴”状态。
该生的“哑巴”英语是由不良的过去经验或精神创伤导致功能失调的认知模式或称功能失调性假设造成的,它使个体倾向于对自己采取消极的评价方式,构成了抑郁的易感性,又由于功能失调性的认知模式通常是潜伏的,个体难以清楚地意识到,但它却又实实在在地支配着自己的日常行为。所以,当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个体会立刻产生大量负性的自动性想法,而自动负性想法的产生将导致个体情绪的失落,后者又进一步助长和加强了前者的力量。如此循环往复,致使问题持续不止。
笔者认为,心理障碍是个体内部的、生物的以及环境的、社会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独由某个因素引起,个体的认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因此,辨别、评价和改变个体的认知及自动思维是改变的关键。
2.1 启发学生寻找不良认知
从下面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师是如何启发学生寻找不良认知的。
生:我很羡慕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也很想这样。
师:有这想法好啊!
生:可是,我又很害怕开口说。
师:为什么?
生:我怕读错,词汇量也不够,怕表达不清楚。
师:那你的英语基础怎么样?
生:通过高考考试等,不过仅仅是為应试而准备的。
师:哦,应该有基础的。
生:但是考试过后,基本不“用”了。
师:那今天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生:想突破一下,尝试开口说英语,但很害怕。
师:怕什么呢?
生:怕说错,怕别人听不懂,怕影响大家上课的进度……
师:明白了。
2.2 根据学生暴露的认知曲解加以讨论
明白了该生的问题所在,就认知曲解进行识别,然后为进一步的咨询打下基础。
师:如果英语表达错了,人家赶你出去了?
生:没有。
师:人家骂你了还是打你了?
生:都没有。
师:你是在做学术报告?
生:不是。
师:你是主持人?
生:也不是。
师:你在什么地方?
生:坐在台下。
师:你一个人?
生:不是,有很多人。
师:外国人盯着你了?
生:没有,也许他根本没有注意我。
师:他向你提问了?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外国人根本没有看到你这个人?
生:可能吧,大概是我自己想得太多了。
2.3 利用学生的歪曲认知,找出其中的共性
在咨询中鼓励学生把这种信念当作假说看待,设计方法来调查、检验这种假设,结果学生可能发现,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的这种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合实际的。
师:你与中国人用中文交流有障碍吗?
生:没有。
师:用英语呢?
生:要看情况的,与英语水平高的中国人交流有障碍,与英语水平低的交流没有障碍。
师:为什么呢?
生:与英语水平高的人交流,怕说不清楚。与会一点中文的外国人交流障碍少,与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交流有障碍。
师:与外国人的问题先放一放。
師:与英语水平高的中国人,用英语交流怕什么?
生:怕说错。
师:说错了又怎么样,人家嘲笑你了?
生:那倒没有。
师:那是什么?
生:大概自卑吧。
师:他英语水平高,是因为他说英语的机会多,你没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口语水平低一些是正常的。如果他不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出国,说不定英语水平还不如你呢。
生:那我的英语水平还算可以吗?
师:那当然,只要多说,一定会更好。其实,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有你这样的过程。
2.4 通过反复“诘难”改变负性自动思维,达到促进学生做出改变的目的
现身说法,适当暴露,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类似经验,以便学生分享并从中得到积极的启示。
师:现在感觉怎样了?
生:有点信心了。
师:当年我去美国做访问学者,英语水平比你还要僵,还出过很多笑话。
师:外国人问我,“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 我回答,“one year”。过了好长时间,我才知道,这是现在完成时态,但是他们也没有笑话我啊。我还有一个同事,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英语口语更糟糕。有一次,坐公交,司机急刹车,他因惯性跌压在一位黑人妇女身上,同事急中生智说“Kiss me” ,那个妇女十分惊讶,他定了定神又说了一句“ Kill me”,那个妇女赶紧爬了起来,最后,我的同事说了一句“ excuse me” ,才算了结这件事情。你会犯那种错误吗?
生:不会吧。
师:与外国人交流,是你当主持人还是作学术报告?
生: 都不是。
师:说错了,他们会让你出去?
生:不会的。
师:如果说错,会有其他人帮你忙。你想,外国人会英语,但他不会中文,你不但会中文还会一点英语,比他强啊!
生:总觉得应该在英语程度提高的基础上再来参加交流活动。
师:那等你海外学成归来?
生:也不是,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吧。
师:跟外国人水平一模一样,那你还会参加交流活动吗?
生:那也是啊,都会了,还来干什么?
2.5 设计一种严格的行为实验,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
向学生提供有关信息,在必要时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做出决定。
师: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与外国人交流的问题,与他们交流有什么障碍?
生:要看情况,与懂一些中文的外国人(简称三明治)交流时障碍少,心情放松些,与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交流有障碍。
师 :为什么呢?
生:比如,现在下雨,可以用“raining” 表达,他实在不懂,我还可以指指天气。
师:那与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交流呢?
生:我就考虑,是“It is raining”还是“It was raining” ,不知如何表达了。
师:为什么不用“raining”?
生:怕他们不明白。
师:他说了不明白?
生:没有。
师:那是你自己想的。
生:好像是吧。
师:你照样可以用“raining”,他再不明白,你也可以指指天嘛!
生:对。
师:其实他们一样都能明白你的意思。
生:还比如,打招呼,与“三明治”用“Hi”,“Hello”,都可以,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就不行。
师:那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交流要正式些,用“How are you”,“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显得礼貌些。
师:谁说用“Hello”不礼貌了?
生:你看英文书信,都是有格式的。
师:那我用中文的形式给你写一封, 问“你吃过饭了没有”,奇怪吗?
生:有点别扭的。
师: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是有区别的,我看你的表达已经够礼貌了,外国人说你不礼貌了,还是朋友说你不礼貌了?
生:没有,是我自己猜想的。
师:就是说没有证据能证明你的想法是对的?
生:是的。
师:好,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建议你平时多做些功课,多背点单词,多模仿,比如看看《走遍美国》等,积累点语感,这样会更自信一些。
2.6 进行自我检测,反复操练
设计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师:现在,我就是一个外国人,第一次来中国,在马路上遇到你了。
师:Hello.
生:Hi.
师:Can you help me?
生:Sure.
师:Do you know how to go to Peoples Square?
生:You can take line 1 to peoples Square.
师:Thank you. But I have another question.
生:No problem.
师:Would you?
师:感觉怎样?
生:有点紧张,不过,不怕了。
师:为什么呢?
生:这些单词都是常用的。
师:还担心开口说话吗?
生:其实还真用不着害怕,是我杞人忧天,想太多了。
师:那今天我们就到此吧!
生:好,谢谢老师。
3 针对航海类大学生某些不合理信念,得出结论
当学生出现了某些不合理信念的时候,往往凭借其现有的视野、知识、技能、行为等不能有效应对这种局面,咨询师必须促进他们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转变才能真正有助于他们,这个过程就是影响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改变的过程。
3.1 帮助学生开掘资源和提供助力
通常,人之所以陷入心理或情绪的困境,是因为他们较少或者难以进行发散性思维,以致难以解决问题,采取有效行动。对于一位爱钻牛角尖、找不到问题的多种出路而停留在困扰中难以自拔的人来说,帮助他们掌握走出思维困境的方法是有益的。
本案例中,该生有了改变自己的意愿,而且按照咨询师的建议去尝试。他十分清楚自己的问题,只是不知怎样一步步地去努力。此时,咨询师不失时机地帮助他谋求解决之道,让他在思维和行为上有新的突破,有所改变,让他找到成功的感觉,从而逐步增强自信,提高自我形象。具体来说,就是要确定并选择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达成既定目标。
第一步:列出所有阻力:怕说错;怕别人嘲笑;怕失败的场景再现;没有信心与外国人说话;难以想象自己能谈笑风生。
第二步:列出行动上的助力:自己有英语的等级证书;说常用的单词还是可以的;愿意改变自己;自己知识面较广,有很多话题;虽然不时尚,但气质优雅,与自己交往让人有安全感。
第三步:选择对行动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分析自己的阻力、助力,发现自己只要持之以恒,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语。
3.2 帮助学生自我肯定
在实践中,挫败和挑战总是存在的,学生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状态之中。因此,引导学生自我肯定,帮助他们清理自己放弃行动计划的种种非理性信念,如:我是学不会了;我基础太差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别人的水平;我一开口就失败,而失败等于毁了自己。
3.3 帮助学生掌握应对技巧
从计划到行动总有一些冒险性,对于缺乏自我肯定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放大这种危险。技巧练习和角色扮演,则可以帮助学生弥补这种缺陷。比如,怎样与外国人打招呼、怎样介绍自己等等,这样可以降低焦虑,达到预期效果。
3.4 帮助学生使用行动计划
贝克认知理论的实践,最主要的就是纠正不合理的信念,使用行动计划或家庭作业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能达到学生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成长。
4 结语
在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时,咨询师要控制好气氛、把握好主题,始终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也要体验学生的情感并参与示范,鼓励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提高辅导效果。
为实现“船员资源全球配置,增加国际化运营元素,倒逼船舶管理和船员素质的提升,缓解船员紧缺的压力”,2016年开启了航运公司引入国际船员资源,实现船员班子中外混派模式。
上海海事大学在世界范围招收国际航海院校学生,并把他们穿插在航海类大学生自然班里进行跨文化培训,培养航海类大学生国际化意识,改变“服从性”师生关系和“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航海类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说英语的勇气。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纠正航海类大学生不合理信念,对航海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稳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俞平.航海类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2] 俞平.我想牵你的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陈福国.学校心理咨询专业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桑标.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