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制”的设计教育探索

    谭亚 杨清

    摘要:“工作室制”是我国设计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能较好地切合设计专业学科特点,将课堂教学、实践内容、项目设计有机融为一体;通过“以项目为驱动”的全新教学模式,营造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工作环境;它更注重提升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达到“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标准。

    关键词:工作室制 设计教育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2-0084-02

    引言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欧洲,1919年魏玛包豪斯采用的“工作坊”是最早的工作室雏形,我国早期采用的師徒授艺也是工作室的另一种起源,西方艺术教育传入我国后,率先在美术院校兴起了画室制教学模式,1945年的国立艺专林风眠、吴大羽、关良等教授就开设了以教授负责、学生自选画室的教学模式。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设计教育的兴起,“工作室制”开始在设计各专业中崭露头角,成为各大院校推行教学改革的试验田。目前国内各大设计院校及专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努力探索设计教育的规律,从本质上解决设计教育的困境。本文就设计教育中“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行,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制”完全区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室转变为集教学、设计、工作为一体的工作室环境,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导,以项目为驱动,就业为导向,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训为手段,以专业知识及技术综合应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借鉴企业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及岗位素质要求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项目评价,不断整合优化课程及项目,从职业领域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工作室以开放的教学空间为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综合建设、课程组织、项目引入及管理、教学成效管理等工作,教学团队负责课程实施、项目开展等工作。以工作室为组织形态,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及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多元开放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从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对过去教学中固化落后的状况进行改革探索,从而建立起适合当下发展需要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实现对专业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实践教育与就业的自然衔接,达到实现专业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工作室制”的前期建设任务

    工作室的建设及启动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到教学平台架构,再到教学团组组建,教学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及制度保障等,均需做较周密的考量及规划。

    (一)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文本即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室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对其进行重新梳理、调整和改革。对方案中提出的培养目标定位要明确、清晰,培养任务及要求要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有明确的年级培养目标(纵向)及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横向)。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除了国家、学校所规定的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外,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群、专业选修课群、专业实践课群要有合理的划分,明确工作室所承担的实践课程任务及培养导向;工作室课程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如创意竞赛类、技能实训类、项目创新设计类等,同时要与其他课程体系合理融汇,要具有明确的课程任务和培养标准,学期学时布局合理,切实体现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效果。

    (二)教学平台建设

    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真正的“工、学一体化”,传统的实践实训主要依赖于设计类公司及企业,但设计类公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公司业务的专业化、针对性较强,无法承担项目全面的设计实践实训任务,同时人力成本、学生规模、距离、责任安全等诸多问题也影响了公司为学校提供实践实训的效果,这也是目前设计教育在实践实训课程上遇到的障碍。要切实实现工学结合的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必须从学校本身出发,搭建具有企业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实践实训平台,引入实际项目案例进行针对性教学。平台的核心建设即将传统的教室升级为工作室,将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项目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教室改造成适应各类研发、设计、制作、服务的实习工作场地,集教学、设计、展示陈列、商务交流于一体,营造出真实的企业氛围。进一步对原有实验室、训练中心等教学场地加以改造、升级,并针对各类设计项目配套相关设备及提供专人服务,为各类工作室提供实验、研发、基础加工等服务,提供实践教学保障。同时加强与各类企业、公司、工厂、车间、研发机构的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成品设计、加工、制作、输出等后期提供平台支持。

    (三)教学团队建设

    由多名教学人员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传统课堂是以课程为导向,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负责教学任务,教学完毕即课程也结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之间衔接时间较短,深度不够,形成以课程为中心的单一授课形式,同时受各种条件制约,教师较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项目设计能力,使设计教育与行业发展逐渐脱轨。工作室教学团队的建设能有效改善这一方式,工作室由有资深教学或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申报成立,成员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行业专家、设计师、行业人员组成较固定的团队,并根据不同的实践课程内容组建教学团队。工作室负责人全权负责各类建设、教学及管理工作。教学团队负责课程与项目的衔接、教学组织实施、项目设计、校企互动、教学成效及评价等具体工作。教师在这过程中除了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授课辅导外,还扮演着设计机构负责人和创意总监的角色,全程参与、介入设计项目的整个设计实施过程,使教师的责任感、业务能力、综合素质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项目需要,教师团队与企业、行业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能对行业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能及时掌握,在教学中对学生培养的侧重点能及时调整,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特色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以专业工作室为依托,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工作室制”能有效果地将课程、实践任务、项目融为一体,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承接设计项目的主要任务,由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实现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具体实践操作,学生还可以通过项目过程学习到商务沟通、合同制定、价格等设计服务前期工作,以及制作、输出、成品、管理、效果反馈等后期事项。

    (一)课程体系特色

    强调“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体系特色,在教学计划时只对实践名称作框架式的要求,如“创意竞赛”、“技能实训”、“项目创新设计”等,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由各工作室在开课前根据框架及项目特色进行安排并提交“教学规划书”做说明,教学大纲也不对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做详细规定,只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做出规划;在教学时间及教学地点的安排上,也不做统一要求,每门实践课程均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其目的是便于项目引进时与教学时间不产生冲突,无法真正实现“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教学特色

    工作室“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关系,在教学方法、内容、时间等诸多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特色。首先工作室是由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进入不同的工作室,由不同年级、专业组成的工作室成员根据实践项目由老师编制成不同的“工作小组”,学生不再是单纯地以完成“作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而是在真实项目的驱动下,在工作小组的构建下,有针对性地完成项目设计任务。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理论讲述与实践辅导,而是根据项目任务要求,指导各工作小组分阶段、分模块地推进项目设计过程,并安排行业设计师,甚至是企业工人共同指导或参与项目的设计工作。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设计项目要求不同,难易度也有区别,在注重客户需求的同时也会考量学生完成特定项目的能力,所以在项目上,采取四种方式进行,即“实题虚做,虚题实做,实题实做,虚题虚做”。教学场地也突破了教室,除了在工作室完成设计研发外,还可以在实验室或各类工厂车间完成设计成品,教学时间完全根据项目要求而定,在以学期为单位的时间内进行。

    (三)教学管理特色

    在教学管理上,针对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及项目给予针对性的,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强调以“项目实施结果为评价核心”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同的设计项目差距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场地安排、教学时间规范上都由各工作室进行规划安排,在制度上给予最大的支持。但在教学成果上严格把关,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评价管理:1.达到大纲培养目标;2.作品完成水平;3.通过客户验收。每门项目课程的成果都将进行公开展示、评议、交流,并由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期末评估,纳入工作室成效考核。

    四、“工作室制”的实施效果

    “工作室制”最显著特点就是借助于工作室这一平台,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实际项目,并在制度、方案、管理、配套中给予支持,营造出公司实际氛围,强化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项目的引入到整个过程使学生全程参与,获得最直接的教学效果。

    (一)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有机统一

    “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借鉴了企业工作室的工作环境,没有“三尺讲台”及课桌的教室氛围,取而代之的是展示区、设计区、洽谈区等仿照设计公司的真实环境,学生通过选择进入工作室即根据项目需求安排在相应工作小组内进行系统学习和工作。教学时间也不再是45分钟铃响下课的方式,而是在项目的驱动下进行系统工作,甚至加班完成阶段任务。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为项目服务创意总监或负责人角色,与学生一起探讨项目方案、进度及参与商业沟通等工作。学生的学习与在公司中的工作场景一致,实现与就业环境的零对接。

    (二)提升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综合素质提升

    “工作室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学生通过自由选择进入工作室,在情景化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工作、自我管理,在真实项目的驱动下,分阶段的培养学生设计专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沟通谈判、合同制定、设计调研等前期工作,再结合自身能力参与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能有效提升职业意识的培养。在项目完成中均以工作小组方式进行,又能通过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改善了教师综合能力结构

    工作室是以团队教学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团队中根据自身专长和职业特点承担具体任务,能更好地将教师特长发挥出来,通过专业互补将团队力量增强。团队教学,项目导入使教师能通过真实项目的实施获得良好评价与成效,在项目教学及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项目设计每一个环节,共同享受成果,避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市场、教师与社会脱节,这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室学生均通过选择进入各自工作室,这在工作室间无形产生了竞争,工作室要想建设好,就要通过教学效果,项目实施成效增强实力,获得学生认可,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这也促使了教师必须通过工作室实践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四)推动了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设计学科本身具有交叉性、复合性,设计教育的培养不仅僅是通过技能的培养及单纯的综合理论知识灌输,而是需要借助于真实项目案例的参与过程,在具体实践中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工作室制的情景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项目不断创意和创新,随着时代潮流变化而快速应变,同时获取更多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技能,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直观经验和参与过程,使学生能力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转变,培养学生成为较强创造能力和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