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语言活跃历史课堂
顾云萍
摘 要:教学语言在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最主要、经常起作用的一个因素,教师优化教学语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历史课堂教学实际,探讨了有效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基本特性。
关键词:语言; 教学;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015-001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好教学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在课堂上以清晰、生动、流畅的教学语言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那么,有效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简单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语言越生动、形象越好,“言语对直接感知的形象叙述的越少,对它的思想的领悟就越差,对客体的最本质的特点理解起来就越难,尤其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情感态度也变得越加消极。”2。历史有血有肉,却一去不返,历史教师形象的语言,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唤醒学生丰富的想象。例如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直接揭示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学生很茫然,只能死记硬背去掌握,但是如果这样说:“我们如果把两者比喻为人的脚和鞋子的话,两个概念仿佛一下有了生命力,鲜活起来,人的脚的大小决定了鞋子的大小,鞋子穿多大码,要根据脚的大小,这样脚才觉得舒适,走路就能健步如飞。所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上这个例子说明适当运用比喻的方法,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二、语言的科学性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首先要求教学用语要准确、规范,没有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据、言之有史。例如太平天國运动的性质如果说成是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就不准确了,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历史内容纷繁复杂,适当补充,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倘若延伸过宽,会导致学生不得要领。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例如在讲完《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后,再将其概括为“割地、赔款、通商、协税”,简明扼要。教师语言的凝练,除了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还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材料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应试水平。
三、语言的情感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内心体验的外部表达,是人特有的、高级的需要,情感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历史教学语言应感性,离不开历史学科的特点。李大钊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分去说。”历史课不只交给学生知识,还要通过历史人物的美好言行感染学生。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家国情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存在意义。例如讲到“火烧圆明园”,教师就要用带有控诉的文字和悲愤的语调,来表达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痛斥。在讲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候,教师的语言就要激情澎湃,体现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朗读,在文字的洗礼中感受不同的情愫。
四、语言的趣味性
教师语言幽默风趣可以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幽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谐音法,让学生在笑声中记忆知识。如何记忆八国联军侵华是哪八国?我这样说:“同学们可以这样想:英国(英)没有鹅(俄国),日(日本)子就没(美国)法(法国)过了,不要得意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同学们捧腹大笑。高中很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时我会穿插一些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百家争鸣局面”,我通过几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儒学的创立者孔子,并解释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力求使一些原来似懂非懂的知识真正了然于胸。此外,还可以通过比喻、谜语等方法来增强语言的趣味性,来弥补历史知识的枯燥。
五、语言的启发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语言上力求具有启发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户煤矿工人家里。有一天,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问她的妈妈:“天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呢?”妈妈哆嗦了一下身子,回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父亲现在失业了,没有钱买煤啊!”小孩依然很迷茫,又问:“可是妈妈,父亲为什么失业呢?”妈妈泪眼朦胧地回答:“因为煤太多了。”整个这段话我始终保持较慢的语速,低沉的声音,学生们听完,脱口而出问道:“煤多为什么反而没有煤烧呢?”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学习再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答案。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时机,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一项基本工作技能,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提高的,要加强训练。正如毛主席所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教师语言的优化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学生,摸索学生们对于教师语言的要求。教师还要多读书、学习,慢慢提高和升华自己的语言艺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语言特色,并利用丰富的语言,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推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朝晖.谈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5:3
[2]肖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4.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