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研成果转化“三部曲”
魏斯化
教育科研成果犹如一粒粒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教育教学现场遴选问题,在教育科研成果中找寻助力,用实践验证优化,成为我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三部曲”。
质疑:遴选问题找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阅读能力”的核心素养(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的研究,逐步在研究中清晰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后来我发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学生的理解浅表化,策略运用单一化,导致学习变得“消极”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似乎还有些说不清楚。学生的理解常常浮于表层或走向歧途,这是为什么?“理解”这一心理机制中的哪一个环节被忽视了?这一个个问题,成了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就在这不断的追问和质疑中,一些想法不由自主地从问题中浮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质,需要言语主体打通文本与生活、个体与他人、当下与过去的“联结”,没有联结,就没有真实学习的发生!
对,就是这个“联结”问题,是激发我继续进行教育科研的动力,它们的存在,可以让已有的成果和未知的世界发生反应,催生出新的成果。
阅读:聚焦问题找联系
如果说以“质疑”为主旨的“研”为成果转化找寻到一块可能的芳草地,那么以“阅读”为抓手的“学”则让成果转化得以校本化、班本化,甚至师本化……
重读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我的视野也不断拓宽,雷钠特·N·凯恩与杰弗里凯恩的《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肯·古德曼的《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薛法根的《关联理论视域中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逐渐渗入了我的头脑。当它们和阅读力及理解相互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些基本的实践策略逐步清晰起来。面对教学中联结策略教学的缺失,学生背景知识的匮乏和学习活动去情境化的种种弊端,指向联结的学生观——关注参与度,促进自主化;指向联结的课程观——浸润的编排,整体的实践;指向联结的教学观——积极地加工经验,助其结构化……成了指导实践最好的“种子”。
验证:解决问题找策略
我在阅读中习得的理论,需要在自己实践的田野中获得生机,验证就成为必由之路。
为了检验,也为能在实践中找到一条“联结”教学的基本策略与路径,我开展课例研究,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入手,重构自己的课堂。在《爱如茉莉》《三顾茅庐》《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课例中教“联结”,引导孩子学习用“联结”解决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就这样,尝试、反馈,再实验,验证、纠偏,再拓展……整合,让联结“丰富”;比较,让联结“定向”;体验,让联结“温润”;迁移,让联结“积极”的四个基本策略逐渐成形,并在更多课例中得以实践,说明实施指向联结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习的真实建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指向“研、学、用”的质疑、阅读和验证三条策略,只是本人在围绕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些策略,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仅供大家参考!
(本栏责编 再 澜)
教育科研成果犹如一粒粒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教育教学现场遴选问题,在教育科研成果中找寻助力,用实践验证优化,成为我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三部曲”。
质疑:遴选问题找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阅读能力”的核心素养(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的研究,逐步在研究中清晰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后来我发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学生的理解浅表化,策略运用单一化,导致学习变得“消极”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似乎还有些说不清楚。学生的理解常常浮于表层或走向歧途,这是为什么?“理解”这一心理机制中的哪一个环节被忽视了?这一个个问题,成了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就在这不断的追问和质疑中,一些想法不由自主地从问题中浮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质,需要言语主体打通文本与生活、个体与他人、当下与过去的“联结”,没有联结,就没有真实学习的发生!
对,就是这个“联结”问题,是激发我继续进行教育科研的动力,它们的存在,可以让已有的成果和未知的世界发生反应,催生出新的成果。
阅读:聚焦问题找联系
如果说以“质疑”为主旨的“研”为成果转化找寻到一块可能的芳草地,那么以“阅读”为抓手的“学”则让成果转化得以校本化、班本化,甚至师本化……
重读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我的视野也不断拓宽,雷钠特·N·凯恩与杰弗里凯恩的《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肯·古德曼的《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薛法根的《关联理论视域中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逐渐渗入了我的头脑。当它们和阅读力及理解相互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些基本的实践策略逐步清晰起来。面对教学中联结策略教学的缺失,学生背景知识的匮乏和学习活动去情境化的种种弊端,指向联结的学生观——关注参与度,促进自主化;指向联结的课程观——浸润的编排,整体的实践;指向联结的教学观——积极地加工经验,助其结构化……成了指导实践最好的“种子”。
验证:解决问题找策略
我在阅读中习得的理论,需要在自己实践的田野中获得生机,验证就成为必由之路。
为了检验,也为能在实践中找到一条“联结”教学的基本策略与路径,我开展课例研究,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入手,重构自己的课堂。在《爱如茉莉》《三顾茅庐》《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课例中教“联结”,引导孩子学习用“联结”解决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就这样,尝试、反馈,再实验,验证、纠偏,再拓展……整合,让联结“丰富”;比较,让联结“定向”;体验,让联结“温润”;迁移,让联结“积极”的四个基本策略逐渐成形,并在更多课例中得以实践,说明实施指向联结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习的真实建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指向“研、学、用”的质疑、阅读和验证三条策略,只是本人在围绕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些策略,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仅供大家参考!
(本栏责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