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的寻根之旅

    苏涛

    

    左图:《似水流年》(1984)在广东潮汕地区的农村取景。右图:阿珍(左,斯琴高娃饰)和珊珊(顾美华饰)。

    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浪潮”是香港电影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运动。以许鞍华、严浩、徐克等为代表的年轻创作者,在短短几年间集中涌现。他们以新的观念和手法,推动了香港电影的现代化和本土化,改变了香港电影的格局,影响延续至今。

    “新浪潮”并非一次孤立的艺术革新,而是七八十年代之交香港社会文化语境与电影工业变革的产物。从创作主题上看,一方面,作为战后“婴儿潮”的一代,“新浪潮”导演视香港为“我城”,以身心投入的姿态呈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另一方面,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重启,特别是中英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也促使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将目光转向内地,探讨香港与内地之间割舍不断的文化关联。在此背景下,一批以返乡、寻根为主题的影片应运而生,回应了彼时香港社会重新认识内地的急迫愿望。

未被现代化渗透的“田园中国”

    20世纪60年代初,10岁左右的严浩随母亲返回内地探亲,在火车上看到的广袤原野,在这个香港少年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他萌发了要把这个画面拍下来的冲动。20多年后,已跻身香港新锐导演之列的严浩,在《似水流年》(1984)中诗意地再现了少年时代返乡途中的惊鸿一瞥。该片以诗意的镜头、舒缓的节奏和含蓄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主人公的寻根之旅,无可争辩地成为当代香港电影史上的杰作,荣膺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

    《似水流年》的创作源自严浩的一段个人经历。严浩的父亲严庆澍,笔名“唐人”,创作了五六十年代风行一时的流行小说巨着《金陵春梦》。1981年,严庆澍逝世,成为严浩难以化解的心结。他决定前往内地,拍摄一部以女主角返乡为主题、审视生与死的影片。出品该片的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由香港着名影人夏梦女士创立。80年代初,她支持许鞍华、严浩等多名年轻导演赴内地拍片,为两地电影文化交流贡献良多。

    《似水流年》的故事围绕一名香港女性返回广东故乡,为谢世不久的祖母扫墓而展开。影片在潮汕地区的农村取景,严浩从中国传统的诗画中汲取灵感,以朴素克制的镜头语言表现了一个未被现代化渗透的“田园中国”。片中淳朴的农村仿佛提醒来自香港的主人公,她仍与自己的出生之地,与父辈生活过的村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女主人公珊珊(顾美华饰)是典型的现代女性,时尚、独立、开放。她逃离香港,是为了暂时摆脱失败的生意,以及与妹妹争夺遗产的法律纠纷,让自己的心情获得平复和宣泄。这次返乡之旅,让珊珊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让她与孩提时代的朋友阿珍(斯琴高娃饰)、孝松(谢伟雄饰)重逢。这对夫妇是珊珊青梅竹马的朋友,阿珍在学校当老师,孝松则在乡务农。然而,珊珊的到来,却在阿珍与孝松原本平静的生活中荡起一丝涟漪,甚至让他们的婚姻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

    影片借由外来者的视点,凸显了80年代初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通过香港/内地、城市/农村的对比,影片一方面暗示了内地对现代化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强化了返乡者的乡愁。在为祖母扫墓之后,珊珊启程返回香港,在舒缓悠长的音乐声中,主人公结束了这段感伤的寻根之旅。不难推测,此时的她,对生死、亲情已经有了新的感悟。

彼岸梦碎·故乡巨变

    《似水流年》拍摄的1984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全程在内地拍摄的文艺片,《似水流年》记录下当时的时代气氛与社会变化。时值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片中人的寻根之旅也映射出港人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

    如果说《似水流年》是一盏清茶的话,那幺《八两金》(1989)就是一杯烈酒。《八两金》是张婉婷、罗启锐这对搭档创作的“移民三部曲”之一。主人公奀仔(洪金宝饰)在美国开出租车,拿到“绿卡”后决定衣锦还乡。不过,在返乡时遭遇到的文化冲击,却是他始料未及的。故乡的一草一木,如古老的碉楼、盛开的木棉花、绿油油的稻田,都勾起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愁。奀仔个性爽直,表面上玩世不恭,实则淳朴善良。在洪金宝的精彩演绎下,主人公交织着愧疚、企盼和失落的心理,精准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八两金》(1989)剧照。

    

    《客途秋恨》(1990)剧照。

    

    《阿飞正传》(1990)剧照。

    影片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和浓烈的色彩,展现了一段悲喜交加的精神旅程。80年代后期,香港兴起“移民潮”,而奀仔在海外的艰难打拼和辛酸经历无疑是对“彼岸美梦”兜头浇下的一盆冷水。而故乡的巨大变化更让奀仔措手不及。

    如果说《似水流年》中的内地还未被现代化进程所裹挟,那幺《八两金》中的内地已深深卷入商品经济的大潮,金钱成了影响和支配人们生活的重要力量。804EE072-63DF-401A-9AC9-B45C75A038E0

    奀仔与多年不见的表妹乌嘴婆(张艾嘉饰)同行,返回台山的旧居。两人由陌生而亲近,生发出一段克制而含蓄的感情。乌嘴婆出嫁当天,失落的奀仔目送她乘船远去。在齐豫演唱的《船歌》的歌声中,奀仔孤独的身影,定格在黄昏的山头。借由描写主人公返乡时的心理变化,《八两金》表现了香港创作者对待内地的复杂情感。

超越乡愁

    在对寻根和文化身份的深入表达上,许鞍华执导的《客途秋恨》(1990)是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影片。影片的地点涉及中国内地、澳门、香港、英国、日本,将一个家庭的历史置入近代中国的历史中,透露出许鞍华的创作野心。

    《客途秋恨》的焦点之一便是母女关系。影片用了很大篇幅表现母亲(陆小芬饰)的返乡之旅。在陪伴母亲回日本探亲的过程中,晓恩(张曼玉饰)对母亲有了新的了解,母女之间终于达成了和解。

    影片结尾处,晓恩回到广州,探望病中的祖父。这场戏虽然篇幅不长,但对影片的主题表达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祖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儒家士绅或传统族长的形象。这位老人在病榻上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代表了老一辈深沉的家国情怀,对生活在香港的晓恩而言更是意味深长。在南音《客途秋恨》哀伤的旋律中,泪流满面的晓恩作别广州,再次返回香港。

    许鞍华的寻根或乡愁,已经不同于《似水流年》和《八两金》。在某种意义上,《客途秋恨》已不仅限于表现乡愁,毋宁说是要超越乡愁。影片一再强调“家”的复杂性,单一的根源似乎并不可靠。正如导演本人所说:“乡愁只是一种传统观念,很多时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情感,而非积极情感。”通过晓恩的寻根之旅,许鞍华似乎在表明,所有的“异域”都可能是自身历史的一部分。《客途秋恨》以其对寻根和文化身份追寻的复杂表现,反映了90年代香港的社会心理,缓解了港人在“回归”节点到来之前的焦虑和惶恐。

    以寻根为主题的影片,还可举出王家卫的名作《阿飞正传》(1990)。张国荣饰演的旭仔,前往菲律宾寻找生母,结果意外卷入黑帮械斗,最终死在一列不知开往何处的列车上。旭仔悲剧性的命运,勾勒出香港“无根一代”的宿命和难以确定的文化身份。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浪潮”导演张之亮的《车票》(2008),再次调用了人物寻根的主题。只不过世易时移,在这部影片中,香港元素已经消失不见。所谓寻根,凸显的只是个体的身份追寻与母爱的伟大。这一情况可归因于“回归”后,香港电影工业的衰退,以及内地与香港社会文化语境的再度变化。

    在香港特殊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寻根或返乡的意象总会被赋予各种文化含义,在无意间透露出香港的文化症候。在历史和现实、内地和香港、乡村与城市的对比与参照中,主人公们找到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重新确立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而寻根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804EE072-63DF-401A-9AC9-B45C75A038E0

相关文章!
  • 受人类听觉系统的启发首次通过

    衣服可以像人的“耳朵”一樣,作为声音“ 收集器” 吗?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衣服就能实现接听电话、定位、听诊心肺肠胃等生理信号、帮助听

  • 武汉光谷马鞭草花海在哪里 光

    近期武汉紫色花海火了!这是坐标于光谷边上的马鞭草花海,很适合小姐妹们打开拍照,已经成为网红约会胜地了!目前,光谷马鞭草花海是不收

  • 全球主要氖气供应商关停进一步

    据了解,由于目前的俄乌战事,供给全球50%左右半导体级氖气的乌克兰公司Ingas 和Cryoin,已于近日关闭生产。这两家氖气供应商的关停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