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吴良
毋庸讳言,当下,不少中小学一线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是有问题的,最普遍、也最突出的问题是“为职称而科研”“为科研而科研”。由于在出发点上就存在偏差,其从事科研的目的以及对待科研成果的态度,就会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命运也似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这种状况能改变吗?先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2005年,笔者当时所在的学校承担了一项省级规划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设计”,当时从校长到主任再到任课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有七八个人,而日常研究、资料整理等组织工作是由笔者负责的。经过两年的努力,该课题顺利通过了省教科所的结题验收,并获得了省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然而,由于申报成果有参研人员排名和总人数的限制,并非全部参与者都拿到了成果证书,有一位教师还因为没拿到证书哭了鼻子。
当时,笔者就在想:难道大家认认真真做了两年的研究,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就只是为了形成一份研究报告、一批科研论文、一套研究资料,进而换取一纸获奖证书吗?我们究竟应该为谁而研究?为何而研究?经过一场思辨性的讨论,大家决定把研究成果向课堂教学转化,让全体学生受益。在学校的支持下,老师们又用了两年时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第一年,我们编制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纲,在全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课题组的老师还精心编写了与该课程大纲配套的教学设计,最终编写了1~6年级心理健康课的教师用书。第二年,实验教师在继续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又根据该课程大纲编写了适合各年级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至此,我们完成了从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的华丽转身,而且,在此过程中,更多的老师拿到了省、市级科研成果证书,比证书更珍贵的是大家在科研实践中收获了成长。
那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到底有哪些呢?一是从端正科研态度做起。投身教育科研,取得研究成果,究竟为了什么?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任何研究成果离开了实践应用,就变得毫无意义。学校和教师只有摒弃浮躁、远离功利,以促进专业成长、改进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发展为原动力的科研,才会有生命力。二是从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做起。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应在组织课题申报和成果评选时,引导、鼓励学校和教师对已形成研究成果的课题,做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性研究;在学校层面,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跟踪评价及奖励机制,引领教师把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炼新的研究课题。三是从抓好每个科研项目做起。科研项目是成果转化的源泉。从选题、立项到启动研究过程,直至形成研究成果,必须将质量意识贯穿始终,确保每个科研项目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问题,形成的结论和方法对解决问题有真帮助。只有这些认识到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从一开始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