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马晓红
摘 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山多地少,应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选准特色产业,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以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特色农业
1 福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先后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大量特色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福建百香果等6个农产品获第十五届国际农交会金奖,平和蜜柚、永春芦柑、连城地瓜干、宁德大黄鱼等4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组织拍摄播放特色产业电视专题片,“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效应初步形成。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动计划,新建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3163个,农业部对福建省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8.6%、居全国前列。
1.2 特色农产品新业态发展较快
数字农业稳步发展,启动建设14个现代农业智慧园和18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428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成立了福建百香果、葡萄、蜜柚等产销联盟,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网销增长快速,其中在阿里平台销售54.9亿元,全国排名第7,古田鲜银耳、龙岩花生、武夷正山小种、莆田龙眼干、平和蜜柚等特色农产品成为热卖排行榜上排在全国前20名的爆款货品。
1.3 闽台农业特色农业合作成果显著
持续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国家级台创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漳平、漳浦等5个台创园建设成效评估包揽全国前五名;闽台农业合作推广成效日益显现,福建百香果、莲雾等新产业加快发展;闽台农业交流力度不断加大、领域持续拓展,“海峡论坛”农业专场活动成功举办,农业利用台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2 特色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色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形成大而强、特而强的特色优势区域还不够多,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发展集聚度不够高,产业链条较短。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多数还是以家庭生产为主,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产业带还未全面形成,部分特色农产品发展集聚度不够高,品种、品质、品牌的效应还不够明显。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全程冷链物流水平有限,加工业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二是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忽视“特色”的价值,对品牌认识不到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普遍缺少对公用品牌的有效保护,滥用品牌、假冒产品的现象尤为突出,品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省内农业方面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数量较少,在新技术开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没有大的突破,企业研发能力普遍不强,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利用不足,部分物种资源处于极危、濒危边缘。
3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路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将特色农产品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脱贫致富。在原有特色蔬菜、特色水果、茶叶、特色花卉、特色畜禽、特色水产品、特色林竹七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大食用菌产业、乡村旅游业、乡村物流业的培育力度,计划到2022年实现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福建省特色优势产业,创建8个左右国家级特优区,认定100个左右省级特优区,52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富村兴乡强县,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9个产业强镇试点,打造形成安溪茶叶、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连江水产等特色产业产值超百亿县。
3.1 坚持全产业链推动,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调整结构优化一产。围绕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目标,推动武夷岩茶等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首批划设5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安溪国家现代茶业产业园建设,组织平和、古田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59個省级、100个市级、30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不断提升福建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打造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示范窗口。强化项目带动,引导企业等主体到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兴业,实施现代农业重点项目350个以上,新增投资超过100亿元。开展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发展安溪茶叶、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光泽肉鸡等一批特色产业产值超百亿的“一县一业”。
补齐短板深化二产。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抓好100个蔬果初加工基地和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建设,推进蔬菜产地初加工、净菜上市、包装运输、标识销售、质量追溯,支持水果分级包装、低温处理、冷链物流,提高蔬果上市品级。推动茶叶、食用菌、畜禽等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引导与合作社、农户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搞活流通强化三产。在培育福建百香果新产业上,通过建立产销联盟,强化产销对接,运用微信网络等新媒体扩大宣传推介,成功打开市场,要总结推广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建立行业性产销联盟,支持发展定制配送、直供直销等流通新模式,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卖得更好、卖出好价钱。
拓展功能融合一二三产。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独特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推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小镇,培育100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将特色产业、生态资源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通过多种方式把农业农村生态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服务,培育一批“双新双创”典型。
3.2 坚持质量兴农,推进品牌农业发展。
扎实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进一步打响“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品牌。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等的申请认证和扩展。依托特优区创建,加强传统品牌的整合,集中建设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区域公用品牌作为特优区的“地域名片”,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紧盯市场需求,坚持消费导向,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企业品牌。运用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做好形象公关,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强市场营销体系。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农贸会、展销会等渠道,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灵活运用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等方式,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物流运输、快递配送,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用好各类新媒体,继续加大特色产业电视宣传力度,组织农业企业参加“9·8”投洽会、中国国际农交会、全国绿博会等知名展会。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持续开展“闽茶海丝行”等推介活动,稳步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闽茶文化推广中心,进一步提升福建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
3.3 坚持科技强农,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良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带有根本性的生产要素。要组织开展联合育种攻关,选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支持建设一批优质特色良种扩繁基地,推动主要农产品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深化闽台种业交流合作,示范推广台湾农业优良新品种100个、新技术50项。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互联网+”应用,为现代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建设福建“131农业云”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业大数据开发,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建设10个现代农业智慧园、22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开展农业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拓展完善“12316”平台功能,新建益农信息社3000个,发展“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加快提升农业物资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实施重点设施农业项目补贴政策,力争新增设施农业面积7万亩以上。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更多适合福建省特色产业发展的先进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3.4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动闽台农业融合发展
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深化“闽茶海丝行”等系列经贸活动,扩大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出口,保持农产品出口全国领先。用好多边双边合作平台,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到“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进一步落深落细落实惠台政策举措,加快建设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先行区与示范区。要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以台创园和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县为载体,支持发展花卉、水果、休闲农业等产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支柱产业。要深化科技合作,加强闽台种业园区建设,支持两岸科研院校开展课题研究,加快育种联合攻关,促进我省特色品种更新换代;鼓励建设农机产业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吸引更多台湾农机企业来闽投资。要密切基层交往,立足基层、立足青年、立足“首来”,加强两岸特色乡镇对接交流,邀请台湾农会、产销班等基层组织代表和在闽台农乡邻来闽参访,组织台湾高校学生和青年农民开展系列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台湾同胞来闽就业创业,不断扩大两岸基层民众的参与度、受益面、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于伟国.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18-1-15.
[2]鄭少红.农业供给侧改革下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台湾农业探索》,2017-3.
[3]张伟利 .打造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福建日报》,2017-1-10.
[4]陈咏.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省“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