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王艳
〔关键词〕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近年来,大学校园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高校的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项目对西部24所高校45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各种心理问题比例远远高于非贫困生群体。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将会导致各种极端恶性事件发生,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室友和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这些恶性事件虽发生在大学校园,但是引发这些事件的心理问题却大多在中学时期就已形成。中学时期是性格定型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当前社会亟需解决中小学生因贫困引起的心理问题,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小学生在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应对贫富差距下的学习和生活。
一、贫富学生生活现状对比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在0.473以上,大大超过了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4。校园里,富裕家庭的孩子车接车送,身穿七八百元一双的运动鞋、四五百元一件的T恤,手拿苹果手机、平板电脑,业余生活丰富,假期到各地旅游,参加各种价格不菲的课外班。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天自己挤公交上学,穿着地摊买来的衣服,没有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假期被父母锁在家里或帮父母打工、干活,父母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
《论语·季氏》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分配不均比得到的少更令人担心,让人产生不平衡心理的不是贫穷,而是贫富差异的比较。在中国许多地缘性贫困的农村,那里的孩子尽管很穷,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一年几百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对于他们的家庭都是巨大的负担,但是那些孩子的小脸上仍绽放着快乐的笑容,洋溢着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他们从不觉得自己苦,因为他们从未感受过外面世界的富裕。相反,在生活水平相对好得多的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则更多地体会到贫穷带来的自卑与压抑,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近距离的对比中。那些贫困农村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不同,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并引发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
二、贫困学生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一)心理问题
贫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焦虑、敏感与抑郁。
1.自卑
自卑是指对自己的否定、不满、鄙视等负性情感体验,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是自卑的主要表现。经济原因是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学校里,当一些同学谈论着最新款的手机,交流着旅游的见闻时,贫困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当学业也失败时,自卑感会更加强烈。北京青海年发展基金会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做过专项调查,22.5%的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42.2%的学生不愿意在互联网上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
2.焦虑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贫困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一方面,经济上的窘迫让其在群体中生活感到压抑,不愿意与同学交往,闭锁的性格又导致焦虑水平不断升高;另一方面,由于知道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对学习成绩有较高的期望,一旦未达到自己的预期,焦虑水平也会大大提升,过高的焦虑水平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及交往能力,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焦虑水平。
3.敏感
敏感,指过度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且善于将这些感受放大,作出相应的反应。贫困中小学生往往容易为小事而苦恼,尤其是涉及金钱和自尊的时候,常会引起情绪上的巨大波动。
4.抑郁
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整日郁郁寡欢,凡事缺乏兴趣;重者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许多贫困学生,由于在学校没有要好的朋友交流,没有老师的关注,在家父母又忙于生计疏于关心,因此容易对未来感到茫然而产生抑郁情绪。
(二)行为问题
贫困生的主要行为问题表现为孤僻、不合群。由于生活水平低,贫困生大多见识少,在其他同学谈论一些流行的、时尚的话题时,贫困生常插不上话,很难参与其中,因此会主动回避;囊中羞涩会使贫困生主动回避一些同学间的集体活动,比如郊游、同学的生日聚会等;另外,贫困生因从小很少参加艺术课程,没有特长,大多不愿意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这都使贫困学生显得格外孤僻、不合群。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因此要想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要追根溯源。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法。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心理问题,所以只要解决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将无为而治。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金洪源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创新灵感、天才学习状态、人格等都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因素的。因此,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结果,是由焦虑的负性情绪为起点引起的。在贫困生的众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中,焦虑情绪是引发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潜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概念,是指意识不到的意识。金洪源教授研发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潜意识的概念进行了发展与创新,认为潜意识既包括意识不到的意识,也包括本人意识得到但控制不了的心理活动。同时,元认知干预技术也认为,潜意识的本质是条件反射。对潜意识本质的解释为干预矫正潜意识思维和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条件性情绪反射
条件性情绪反射是条件反射中情绪的反应,是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建立的情绪反射,其本质是条件反射。“条件性”是指情绪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非先天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可以表征为:S-E-R,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发生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或外显行为。条件性情绪反射其实就是一到某情境下,就自动产生某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