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特点研究

    杨理

    中学教材有“外国小说鉴赏”单元,新课标中《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的探究性学习也是当下人们讨论的热点,基于此研究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特点对学生欣赏外国小说、提升鉴赏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引言

    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指译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有意地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去关照自己所译的作品,用一套与男性译者迥异的阅读与翻译标准, 对女性关注和同情,将女性意识介入译本之中,彰显女性的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如火如荼,20世纪末进入中国。

    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再者中国女性文学不是激烈的女权运动的直接派生物,后面没有独立的女权运动作背景,也没有特定的理论或哲学支撑,因此中国女翻译家们没有像西方女性主义者那样喊出叛逆、激进的口号, 在语言上也没有实行大胆的政治改革,而是采取相对温和的翻译态度和策略,用女性的视角,凭借女性的亲身体验,重塑真实女性形象,在她们的译著中体现女性意识。

    二、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特点

    进入中国语境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有着自己的特点。

    1.译者是女性,翻译的作品描写的是女性。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择的翻译对象都是原著作品写女性的,并且这些女性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表现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思想观念中的外国女性。她们翻译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吴笛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祝庆英译作《简·爱》的简·爱;杨苡《呼啸山庄》的凯瑟琳;于晓丹翻译的《洛丽塔》中的洛丽塔。这些译作中的代表女性还折射出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即中国女性的性别角色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而改变:被同情(人性关怀)→女性解放,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干的事,女同志也能干(毛泽东语)→注重女性成分的“妇女”阶段。这些代表性女性形象的构建不但冲击着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而且改良了中国文学的范式,从而塑造了本土文化身份。

    2.中国女性主义翻译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由于没有声势浩大的女权主义运动背景,中国的女性翻译家即使有某种反男权传统的倾向,也远不像西方同行那样激烈,不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她们在翻译实践中把“忠实于原著”作为首要的标准,注重翻译的对等原则。然而她们在翻译过程中也绝非单纯的复制,而是努力挖掘隐匿于文本中的女性意识,大胆而巧妙地向译本注入自己的女性意识,以文学翻译为武器, 把斗争的重点转向社会性别问题, 以实现女性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解放。

    3. 在翻译过程中语体上的特征。女翻译家在翻译选材、翻译风格、语言表达、审美标准等方面表现出女性意识,发挥着一个女性译者独特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她们认为女性并不完全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被动角色,因此她们极力提倡叛逆性翻译,最大程度地抛弃男性表达方式,通过变革性别语言来发出女性的声音,强调女性对翻译的驾驭与对文本的操纵。

    中国女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有以下特点:(1)女性主义译者通过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劫持这三种手段干预原文。(2)正式的语体成分多一些,非正式的语体成分少一些。(3)在词汇的选用方面,女性译者倾向于多用书卷语,古汉语,带有较前置定语的词或词组,少用非正式词语或词组。(4)在句式的选择方面,女性译者倾向于多用被动句式,复杂句,长句,感叹句,客气用语,少用省略句。(5)此外女性主义译作的叛逆还表现在句末语气助词的频繁使用,对疑问语气及叠词的偏爱,对粗俗语或咒骂语的回避。

    4. 在翻译过程中的非语体特征。中国女性翻译家在字里行间会流露出对作品中不幸遭遇女性的同情,她们尽量在译文中不损害这些女性角色形象。女翻译家的译文是对女性形象人性化的赞美,女性始终被放在叙事主体位置上, 她们是自己思维和行为的主体,她们有着独立的自主和自省意识。同时由于女性主义视点的介入,女性翻译家对自己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往往表现出一种女性化的同情和宽容, 更多了一份女性的关怀,以此来解构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还女性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形象是单一而固定的,是由男性审美观所定的。女翻译家们用自己的译文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的文化及历史传统。这些翻译实践表现了女翻译家从女性自身体验出发,对女性语言的探索,从而通过自己的译作显露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5. 翻译作品呈现出“双性同体”,即无性化。女性主义翻译无论是在措辞上,还是在风格上都不同于男性翻译。这种差别的根源来自于社会、性别、历史、心理、文学和哲学等多方面,形成了两性跨语言转换的现象。然而,女性主义译者的目的并非在于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和性别的平等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并让人们对此发生兴趣,引起社会对女性及其存在的重新思考。中国女性主义译作无性化的特点是因为中国阴阳互补和中庸的传统文化为“双性同体”的接受提供了良好的根基,同时又是中国女性译者对性别关系和文学发展困境反思的结果和对其解救的策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后被接受程度低,是由于中国的女性翻译家在接触到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后,并非将其视作斗争的武器,只是在翻译中“温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国女性译者对于如何实现“双性同体”的状态,认识到只要译者充分把握文本作者的性别意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自觉地转换自己的视角,把本身自然流露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双性同体转变为有意识的自发的双性同体,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能跨越性别之界的鸿沟。“双性同体”翻译策略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之路,也是理想之路,更是指引中国女性文学翻译新的创作方向的出路所在。

    6.译作具有实践和实用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的实用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对翻译发展和翻译理论的引进和借鉴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翻译实践一直和强国联系在一起,译论也主要停留在翻泽方法上。中国的实用理性是与中国文化、科学、艺术各个方面相联系、相渗透而形成、发展和长期延续的。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精神与中国科学文化的实用性格,使得理论主张和实践相对偏激的女性主义译论发展初期在我国缺乏接受的土壤而发展缓慢,以至于到了近二三十年才迅速发展。

    7.中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以评介为主。由于在中国没有发生西方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运动,因此中国的译者和译论研究者并没有像投身女性主义运动的西方译者和译论研究者一样,自觉地将性别同翻译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译界对性别视角的讨论主要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成果入手。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评介和梳理阶段,研究不够深入广泛。

    三、结语

    进入中国语境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实践,虽然由于历史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使中国女性主义译者摒弃了流行于西方的激进翻译策略,但她们也用温和的手段对女性主义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女性主义译者通过翻译实践体现其理论主张,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女性的处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让我们看到合理使用翻译可以为建立健康的两性社会和良好的国际关系发挥作用。女性主义翻译促成全球文化的交流,是性别差异的碰撞,也是国际文化的融和。

    本文从翻译观和历史观的双重视域, 探讨了在异于西方社会、政治、文 化环境的中国语境下,中国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实践表现出了诸多不同特点,指出了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的出路,力求为人们了解、鉴赏外国小说有所帮助。

    (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LSSQ200907 )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