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止
陈娟
魏小河
作家热爱读书,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博尔赫斯把天堂形容成“图书馆的模样”,毛姆称“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毕飞宇则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母亲”。阅读的种种美好,经由作家们的描画,让人充满幻想。然而,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读书是为了什幺,抑或是读书会带来什幺,没有定论。“90后”书评人魏小河,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读书的书《不止读书》,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聊了聊人与书,以及他自己。
魏小河读书,不是标准、死板的书评,更多只是一种读后感,率性而真挚。他读《简爱》,既读出闪光之处——女性独立自主、平等的意识,也读出它的局限性——对现在已获得了尊重、平等、自由等观念洗礼的现代人来说,动人的力量已大大减弱了,由此得出:经典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不仅是那本书本身,还是一个时间的尺标。读双雪涛、班宇的东北往事,认为前者文字暴烈、寒冷中透着柔软和慈悲,后者常常有出其不意的闲笔,但他们都倾向于短句,锋利而坚硬。
魏小河常常既读书,又读人。沈从文,一个从小不爱读书的乡下穷小子,20岁那年来到北京,拿起笔写作,是个励志的“北漂”故事;23岁的马尔克斯,读了3年法律后辍学,为一家报纸撰写专栏,这时母亲来了,拉着他回老家卖房子,房子没有卖掉,但家乡的一草一木,让他产生“我要写作”的渴望……通过追溯作家的前半生,魏小河找到他们拿起笔的“决定性的瞬间”,并由此解密他们文字下面的深海。
在书的结尾,魏小河用《一场误入歧途》回顾了自己的阅读经历。这实际上也是一场确认自我的历程。他生在赣北深山的某处林场,作为一名“90后”,在乡村度过童年,整日撒野玩闹,很少读书。中学时搬到镇上,老师偶然在课堂上讲了哈利·波特的故事,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后来便买了一本《哈利·波特与密室》来读。
多年后,魏小河称这是自己“误入歧途”的开始。再后来,他到县城读高中,开始疯狂地读书,从武侠、玄幻一路读到尼采、卡夫卡,用以治疗孤独感,用以满足好奇心。“如果不是书,可能还会有别的,只是正好,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许多问题和困惑,当你需要答案而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书是一种流行的解药。”他说,自己恰好在迷茫的青春期服用了它,并因此上瘾。此后,无论到哪里,无论做什幺,他都有书为伴,读书不止。
2013年,他开始活跃于互联网各个平台,写文章、录播客、拍视频,分享读书体验,并将文字集结成书,《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等陆续出版。他将自己定位为“普通读者”,淡淡地说,细细地讲,并不显露太多个人爱好,却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被称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
关于读书,魏小河觉得“并不是什幺了不起的事情”,他更愿意把读书看成是人生趣味的一种选择,是人和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至于读书对他的影响,则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形成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观念,不那幺容易被时代冲走”。正是在阅读中,他确认了自己的河流,如他的微博签名“一条未知终点的河”那样,不预设目的地,去进行阅读漂流,去书写、讲述阅读的美好。
《不止读书》。
F9435AB6-FF0B-4247-A56F-3C4F2F8EA7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