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巧妙、有效的追问

李宝虹
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适时追问能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使之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而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多数教师也都知道课堂上应当有追问,但如果不恰当地“满堂问”,又容易导致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收效甚微。笔者以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掌握追问的艺术,应把握三个方面。
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求得变通。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敏锐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信息倾向,机智地做出反应,同时还要注意追问的逻辑性、系统性和难易程度等。
语文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师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文学、文化素养,才能游刃有余地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追问和调控,构建充满生机的动态课堂,带领学生欣赏文本的艺术美,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
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背后,是深厚的专业文化素养的支撑。试看我国当代语文名师,哪一个不是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对语文教学有着独到见解的?难以想象一个底蕴不厚、视野不宽、知识欠缺的教师,能够实施有效追问。
二、要具备文本解读的功夫
所谓“文本”,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解读文本就是要“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
上好语文课,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既是文本的使用者,又是文本的建设者,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达到怎样一种状态,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在大量占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全面、透彻、独到的见解,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审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厚度与深度,才能针对文本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独具匠心地设计教学,胸有成竹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问题。
如果教师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不能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就很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由、广袤的空间。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或者过分依赖教参,是当下课堂上最常见的现象。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那么当学生与文本对话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时,怎能去有效引导呢?又何谈有效追问?所以,教师只有将文本解读好,才能落实课堂教学,拥有调控课堂的信心,具有敢于站在教材、课标之上,俯视并超越文本的勇气与执着,进而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实施有效追问,带来精彩的生成。
三、要把握“追问”的艺术性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巧妙的追问正具备着这样的作用和力量。
追问要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用追问引导学生回顾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达到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经过一系列的问答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更清晰、更敏捷。
追问要把握难度和时机。教师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发展,注意在学生出现错误处追问、在思维遇到障碍处追问、在生成空白处追问……通过巧妙的追问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责 编 莫 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