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乔玉香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等途径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07-03
一、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并对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科专业以应用型为主,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改进实践教学。学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广东,面向基层,面向沿海地区,面向涉海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广东海洋水产、农业及滨海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学校于2009年、2013年先后两次组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为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保证实践训练四年不间断。课程安排以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基础训练→综合提高→研究创新”彼此联系、依次递进的“四层次”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安心学习本专业的思想,以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课程安排为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专业认识实习、学科基础课实验(实践)等。第二层次着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课程以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专业课程实习、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为主。第三层次着眼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学年)论文等为主。第四层次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践内容以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团学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主。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体现了时间上的“全程化”,内容上的“多层次”,空间上的“立体化”特点。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四年课内教学学时均在2400学时以内,比2009版方案减少约100学时,其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时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文科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0个教学周,理工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5个教学周,实验学时数约占开设实验课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二)推进实验教学课程化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推进实验课程化改革,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带进课堂,与时代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同时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多元整合课程内容,改变实验过分依附、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零散、重复、交叉等现状,根据“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重组、更新实验教学项目内容,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在组织2009版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均要求实验项目之间系统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实验教学分别从原有理论课程中脱离出来整合实验内容,单独设置课程。对不具备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环节,按课程群(组)把条件成熟的教学内容作为单独课程来设置,逐渐建立起与课程教学内容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如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开设的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包含了原食品机械、食品保藏原理、饮料工艺学、水产品综合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保留原来的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对食品工艺课程实验有一个综合、系统的掌握。经过实验课程化改革,学校含有实验的课程门数由原来的近600门减少到300门,独立设置的主要实验课程由9门增至71门,实验总学时由204学时增至1224学时。这改变了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照方抓药”的做法,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和比例,使实验教学内容得以优化,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将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训等实践认知、操作课程置于生产一线进行,建立起包括产品认知、技术认知、企业文化认知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拉近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具有引领性的国家级省级重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等开展实践教学,引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践项目,将其内容适当纳入学校实践课程项目和模块,实现产学研用的对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水产类专业构建了“2+X+1”产学研用综合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水产养殖基地同时组织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其中的“2”,即通过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两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和技能;“X”,即围绕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解决的一个(或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即掌握一种水产动物(如鱼、虾、贝、藻)的养殖技术。动物生产类专业探索的“4+5+X”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到现代动物养殖场或饲料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的协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熟悉4种主要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5个生产领域(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帮助企业解决1个以上的生产难题。工程设计类专业与地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手成立“工程设计工作室”式的专业实习平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项目,贴近市场需求,学生在企业工程设计师以及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研发,锻炼了工程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由校内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逐步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构建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项目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各专业设置1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课程、3学分科研与创新类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学分体系。修订《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将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科研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成果分类、分等级记载创新学分,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制度,每年立项资助150项左右校级项目,并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项目;以项目形式资助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支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20余项校级学科专业竞赛,并精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际)级相关赛事,逐步形成了“一院一品牌”的学科专业竞赛格局,建立了“学院竞赛出作品—校内竞赛选作品—省内竞赛出成绩—全国竞赛出成果”的竞赛运作机制,以赛促学,有效地促进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海大大讲堂”活动,支持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创业沙龙学术活动,活跃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与南海舰队合作开展“军学共建”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守纪、吃苦、献身和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海洋调查、海洋科技文化节、“三下乡”服务活动、学生寒暑假国内外带薪实习、校企合作大学生能力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完善并贯彻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习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开放与资源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学术讲座等各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度,制订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管理办法。各教学院系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促使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按计划进行,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有序、高效。
2.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实践环节教学运行专项检查。在院系教学状态评估和专业评估工作中,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评估。通过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等队伍,以期中教学检查、实践教学情况座谈会、毕业生信息反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状况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以确保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激励机制与“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每两年组织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和实验技术成果奖,每年组织教师优秀教研教改论文和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改革酬金分配和教学考核办法,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团学社会实践工作予以计算教学工作量和核拨酬金。支持二级教学单位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赴企事业挂职锻炼,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取得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明显,“三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是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支撑点和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经过不断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4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24个专业获批6类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这占全校本科专业的35.3%;建成1个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17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5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平均每个专业建成3个左右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学科实验室15个,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共66个。
(二)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创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学生在各种创新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不少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近5年有56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842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成绩在广东省高校名列前茅;学生发表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300多篇;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学生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专利直接被企业采纳投入生产,如2012届工业设计学生主持研发的“单人份电饭煲”被湛江一家电器生产企业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IT知识并组建“网维团队”,该团队在校期间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通过学校支持,团队大胆创业实践,创建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后公司业务得到迅速扩展,近几年每年营业额均超过千万元。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等途径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三能”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07-03
一、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并对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学科专业以应用型为主,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改进实践教学。学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广东,面向基层,面向沿海地区,面向涉海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广东海洋水产、农业及滨海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地方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学校于2009年、2013年先后两次组织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为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保证实践训练四年不间断。课程安排以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基础训练→综合提高→研究创新”彼此联系、依次递进的“四层次”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安心学习本专业的思想,以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课程安排为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专业认识实习、学科基础课实验(实践)等。第二层次着重培养学生吃苦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课程以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专业课程实习、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为主。第三层次着眼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学年)论文等为主。第四层次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践内容以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团学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主。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体现了时间上的“全程化”,内容上的“多层次”,空间上的“立体化”特点。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各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四年课内教学学时均在2400学时以内,比2009版方案减少约100学时,其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时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文科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0个教学周,理工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不少于35个教学周,实验学时数约占开设实验课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二)推进实验教学课程化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推进实验课程化改革,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带进课堂,与时代和行业发展步伐一致。同时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多元整合课程内容,改变实验过分依附、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零散、重复、交叉等现状,根据“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重组、更新实验教学项目内容,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在组织2009版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均要求实验项目之间系统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其实验教学分别从原有理论课程中脱离出来整合实验内容,单独设置课程。对不具备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环节,按课程群(组)把条件成熟的教学内容作为单独课程来设置,逐渐建立起与课程教学内容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如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开设的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包含了原食品机械、食品保藏原理、饮料工艺学、水产品综合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保留原来的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对食品工艺课程实验有一个综合、系统的掌握。经过实验课程化改革,学校含有实验的课程门数由原来的近600门减少到300门,独立设置的主要实验课程由9门增至71门,实验总学时由204学时增至1224学时。这改变了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照方抓药”的做法,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和比例,使实验教学内容得以优化,教学方法得以改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将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训等实践认知、操作课程置于生产一线进行,建立起包括产品认知、技术认知、企业文化认知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拉近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以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具有引领性的国家级省级重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等开展实践教学,引入产业、行业、企业的实践项目,将其内容适当纳入学校实践课程项目和模块,实现产学研用的对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水产类专业构建了“2+X+1”产学研用综合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水产养殖基地同时组织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其中的“2”,即通过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两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和技能;“X”,即围绕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解决的一个(或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即掌握一种水产动物(如鱼、虾、贝、藻)的养殖技术。动物生产类专业探索的“4+5+X”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到现代动物养殖场或饲料企业,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的协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熟悉4种主要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5个生产领域(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环境和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帮助企业解决1个以上的生产难题。工程设计类专业与地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手成立“工程设计工作室”式的专业实习平台,专业实践课程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项目,贴近市场需求,学生在企业工程设计师以及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研发,锻炼了工程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由校内课堂延伸到企业生产和科研实践第一线,逐步形成了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构建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以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项目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各专业设置1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3学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课程、3学分科研与创新类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学分体系。修订《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将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科研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成果分类、分等级记载创新学分,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制度,每年立项资助150项左右校级项目,并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项目;以项目形式资助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支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20余项校级学科专业竞赛,并精心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际)级相关赛事,逐步形成了“一院一品牌”的学科专业竞赛格局,建立了“学院竞赛出作品—校内竞赛选作品—省内竞赛出成绩—全国竞赛出成果”的竞赛运作机制,以赛促学,有效地促进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海大大讲堂”活动,支持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创业沙龙学术活动,活跃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与南海舰队合作开展“军学共建”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守纪、吃苦、献身和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海洋调查、海洋科技文化节、“三下乡”服务活动、学生寒暑假国内外带薪实习、校企合作大学生能力拓展训练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完善并贯彻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习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开放与资源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学术讲座等各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度,制订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管理、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管理办法。各教学院系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促使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按计划进行,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做到科学、有序、高效。
2.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实践环节教学运行专项检查。在院系教学状态评估和专业评估工作中,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评估。通过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等队伍,以期中教学检查、实践教学情况座谈会、毕业生信息反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状况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以确保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激励机制与“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每两年组织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和实验技术成果奖,每年组织教师优秀教研教改论文和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改革酬金分配和教学考核办法,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团学社会实践工作予以计算教学工作量和核拨酬金。支持二级教学单位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赴企事业挂职锻炼,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取得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明显,“三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践教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是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支撑点和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经过不断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4个专业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24个专业获批6类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这占全校本科专业的35.3%;建成1个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17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15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平均每个专业建成3个左右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学科实验室15个,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共66个。
(二)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创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学生在各种创新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不少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近5年有56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842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成绩在广东省高校名列前茅;学生发表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300多篇;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学生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专利直接被企业采纳投入生产,如2012届工业设计学生主持研发的“单人份电饭煲”被湛江一家电器生产企业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IT知识并组建“网维团队”,该团队在校期间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金奖。通过学校支持,团队大胆创业实践,创建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毕业后公司业务得到迅速扩展,近几年每年营业额均超过千万元。
[责任编辑:陈 明]